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時代~張遼

danny 2009-6-1 19:59

三國時代~張遼

一、【武將名字】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

二、【活動年代】
西元168年~西元223年

《三國志˙魏書十七》:「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
二十八。」如果西元196年的張遼,虛歲為廿八歲,往
前估算,則可得知應當是出生於西元168年。

至於病歿於何時,史書未明確交代,只能確定是在黃初三
年曹丕親征孫權之後,至晚不會超過黃初六年。


三、【事蹟概要】

張遼據說是西漢馬邑土豪聶壹(西漢武帝時,馬邑之戰的
關鍵人物)的後人,因為躲避仇家才改姓為「張」。年輕
時,在地方擔任縣吏一類的公職,因為頗有勇武,為丁原
延攬至麾下,而成為呂布的同僚。這不但是張遼軍戎生涯
的開端,也是《三國演義˙第十八回》關羽那句:「公儀
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的背後主因。

黃巾亂起,丁原派遣張遼至洛陽,支援中央討亂的軍事行
動。到了洛陽,當時的大將軍何進並沒有立即賦予張遼討
逆軍隊的指揮權,而是指派張遼至河北進行募兵。不久之
後,何進身亡、董卓入京、丁原被弒,一連串遽變接踵而
至,張遼只好跟著老同事-呂布,輾轉投靠董卓。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計殺,長安大亂,張遼再度
跟著被李傕打敗的呂布,一路東逃至兗州,然後轉入當時
由劉備代管的徐州。

建安元年,袁術與劉備交鋒,趁著劉備出兵應付袁術,無
暇後顧的契機,呂布在曹豹的內應下,佔得下邳,旋即掌
握徐州的支配權,張遼也因此被派任魯相一職。

《三國志˙魏書十七》:「少為郡吏。漢末,並州刺史丁
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
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
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
相。」

以卅歲的年紀,得以出任一國(郡國)之相,對一般人而
言算是不錯的際遇,但是對張遼來說,卻無可喜之處,自
丁原至董卓,張遼並未有太多展露頭角的機會,呂布雖是
多年舊識,但為人剛愎自負,一意孤行,張遼雖為所用,
也很難一抒抱負。直到建安三年,曹操擊潰呂布,呂布舊
部多投入曹操麾下,張遼也是其中一人,這才為自己日後
輝煌的沙場故事揭開序幕。

《三國志˙魏書十七》:「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
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遼投靠曹操之後,深受曹操信賴,諸多戰役都指派為先
鋒,而張遼也不負曹操所任,驍勇剛猛,屢立戰功,幾年
下來,便與徐晃成為曹操帳下最耀眼的兩個異姓大將。

建安五年起,曹操多次進軍河北,掃蕩袁氏勢力,張遼於
其中貢獻頗多,從裨將軍轉封中堅將軍、盪寇將軍(皆屬
雜號將軍)。建安十二年,張遼再隨曹操遠征北地,大破
烏丸,仍是戰勳彪炳。

《三國志˙魏書一》:「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
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三國志˙魏書十七》:「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三國志˙魏書十七》:「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
行中堅將軍。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太祖還許,使遼
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
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從攻袁譚,譚破,
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
共載,以遼為盪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
臨潁,封都亭侯。從征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
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
斬單於蹋頓。」

建安十三年,曹操佔得荊州之後,繼續順江追擊劉備,卻
遭劉備與江東的聯軍所擊敗,既無力南下,曹操於是班師
回朝,留下張遼、樂進、李典,領七千餘兵留駐合肥。自
此之後,一直到張遼病故,幾乎都在合肥一帶替曹魏政權
戍守南疆。

《三國志˙魏書十七》:「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
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建安廿年,曹操把主力部隊指向漢中,準備傾全力對付張
魯,當時孫權與劉備正為荊南之事而交火,劉備聽聞曹操
進入漢中,趕緊和孫權議和,並轉兵向北以防止曹操南下
攻取西川。劉備既退,曹操又遠在漢中,孫權於是把目標
指向江北的曹操領地,揮軍自益陽出發,經陸口而直逼合
肥。

張遼既是合肥守將,便與樂進、李典商議,計畫妥善利用
單薄兵力,偷襲江東來軍,以攻為守發揮最大戰力。結果
江東兵力雖眾,對於張遼的逆向操作卻無法即時反應,孫
權本人甚至因為張遼的突擊而險些送命,幸賴凌統等人搭
救,才得以脫困。關於這個部份,《魏書》說是「以寡敵
眾,擊退江東來犯之兵」,而《吳書》卻說「孫權準備撤
軍,部分部隊已經先行折返」,雖有兩個版本,但是不管
怎樣,張遼無懼江東的龐大兵力,積極出戰,佔得先機,
勝利是不爭的事實,其勇武或智略,已屬少見的將才。

《三國志˙魏書十七》:「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
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
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
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
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
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
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
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
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
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
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
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
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
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
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三國志˙吳書二》:「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為魏將
張遼所襲,統等以死扞權,權乘駿馬越津橋得去。」

《三國志˙吳書十》:「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
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
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

同年年底,曹操再次南征,兵至居巢,孫權則於濡須口築
城拒守。曹操過合肥時,一方面嘉勉張遼先前在合肥之戰
的勇猛,一方面察覺南疆防線的重要性,又撥部分兵馬賦
予張遼,並命張遼轉屯居巢。之後,張遼軍於建安廿四年
轉屯陳郡,建安廿五年復屯合肥。

《三國志˙魏書一》:「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
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
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
巢。」

《三國志˙魏書十七》:「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
到合肥,循行遼戰處,歎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
徙屯居巢。

建安廿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其魏王之位,不久之後便
逼迫獻帝禪位,改元為「延康」。曹丕即帝位之後,張遼
受封為晉陽侯。

《三國志˙魏書十七》:「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
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張遼再次受命轉屯雍丘,就在這個時候,其健
康狀況出現問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張遼從前線退
下,回到洛陽養病。

《三國志˙魏書十七》:「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
劉曄將太醫視疾。」「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

黃初三年,孫權再度與曹魏政權決裂,當時張遼病況雖有
好轉,卻還未痊癒,就這樣抱著病體回到雍丘,著手準備
南下討伐孫權。不久,張遼受詔與曹休出兵南下,於洞口
大敗呂範所率領的江東軍。

《三國志˙魏書十七》:「疾小差,還屯。孫權復叛,帝
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
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

黃初三年的戰事剛結束,張遼還沒回到原先屯兵的雍丘,
就因病況轉劇而病逝於江都,結束戰功輝煌的一生,得年
五十六歲。

《三國志˙魏書十七》:「遼病篤,薨於江都。」


四、【評論】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孫權面對疾病纏身的張
遼,猶然憂懼謹慎,其勇武自是不言而喻,但是,除了一
身勇猛,張遼更是個善軍之將。

《三國志˙魏書十七》:「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
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
『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
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
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
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
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
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
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
也。』」「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
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
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
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
得首謀者殺之。」

自古戰場上,勇猛者多矣,但也唯有智勇雙全者,才能屢
建奇功。以上兩個例子,前者是張遼細心察覺戰場上些微
的變化,審度時勢,不以莽勇去掙軍功,而以最少損失、
最大利益的謀略,引領軍隊走向勝利;後者則是張遼臨亂
不迷,快速將躁亂軍隊安定下來的治軍之長。兩者都充分
展現張遼的良將特質,也難怪合肥一戰,能夠震憾東吳大
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遼所受曹操父子的厚待和尊敬,
甚至連諸曹、夏侯等內姓將軍,都自嘆弗如。《三國志˙
魏書十七》:「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
之。」「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
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為起
第捨,又特為遼母作殿。」「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
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等等禮遇,不只是
封官晉爵而已,也不只張遼自身受惠,連其母親都倍受厚
待,這般殊榮,恐怕更是魏中第一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時代~張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