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fieldg 2012-6-26 21:12
心理學重點整理
心理學重點整理
第一章
◎心理學的涵義(p2~3)
(1)哲學心理學時代:泛指研究人類心靈的學問。
(2)二十世紀60年代心理學界定為: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或動物外在的行為,與內在心理活動歷程的科學。
*科學就廣義而言:指具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
狹義而言:指自然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特性: (p4~5)
1.客觀性 2.驗證性 3.系統性 4.創發性
◎心理學的研究目的:(p6~8)
在發現事實真相,並且探求事務變化的原理原則,建立各種理論學說,以達成:1.陳述 2.詮釋 3.預測 4.控制 5.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現代哲學之父:(p8)
笛卡兒,主張二元論,強調身與心是分開的,兩者之間
藉著松果腺來溝通。
◎心理學之父(p9):
德 國 教授馮德,在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是心理學的創始人。此時心理學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自主的科學。
◎結構主義大師(p10):
英國人鐵欽納,倡導意識結構的理念,結構主義遂成為科學心理學的第一個學派,藉著內省法,探討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之下,其內在意識的內在結構。
◎內省法: (p10)
讓受試者說出自己對外界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心思意念,研究者再進一步分析構成這些心思意識。
◎功能主義:又稱功能論: (p10)
美國詹姆斯所倡導,該理論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功能而非其結構。
◎行為主義:又稱刺激反應(S-R): (p11)
美國心理學家華森所創立,主張心理學應採科學方法,研究可以觀察得到的與可以驗證的行為,反對研究有關思考、情緒、認知及意識等內在的心理歷程。
◎完形心理學: (p13)
德國心理學家魏哲邁,1912所創立,研究的主題在探討人類知覺與意識的心理歷程。主張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精神分析論: 又稱為心理分析(p14~15)
由佛洛依德1896所創立。他認為人是非理性的動物,人類的行為完全受到潛意識的驅使。同時亦主張性與攻擊是人類的基本本能,這兩種本能成為主宰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因此,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心理動力
◎潛意識:是潛藏不為個人所知曉的思想、記憶與慾望,它不但對個人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不為個人所察覺(p14)
◎人本心理學: (p15~16
由人本運動大師羅吉斯與馬斯洛1960所創立。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主動積極以及善良的本性,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 認知論心理學:由皮亞傑等,主張透過對人檢驗人們如何獲得、貯存及訊息處理,強調人的知在先,行在後。是今日心理學的主流。
◎神經心理學: (p17)
是從生理心理學衍生出來的,探討大腦各部位以及神經系統,對個體行為表現扮演的角色。
◎現代心理學的新取向: (p18)
近代心理學有轉向泛文化的趨勢,也就是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行為的異同點。
◎現代心理學的五大理論學派: (p18~21)
1.行為論2.精神分析論3.人本論4.認知論5.生理論。
1.行為論:研究重點在學習、行為改變與行為治療、動機及社會學習等。,
2.精神分析論:主張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新佛洛依德學派。
3.人本論:以個人生活經驗的獨特性、生活型態、價值與目標,作為研究重點。
4.認知論:以人類的思考、語言學習以及內在心理歷程作為研究重點。
5.生理論:偏重在生理與心理歷程之間的關係。
◎現代心理學的門類(p22~26)
※理論心理學門:以發現事實、建立心理學理論為目的。
1.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自生命開始
2.實驗心理學:以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人類.動物各種心理及行為
3.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際關係.社會知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
4.生理心理學:身體及生理功能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5.認知心理學:探索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歷程.
6.人格心理學:探索個體人格特質.人格發展以及影響人格的因素
7.學習心理學:研究個體經由觀察或練習
8.心理測量學:藉由各種心理測驗工具.測量個體行為與能力
9.比較心理學:探討比較各類動物行為的異同
10.變態心理學:研究心理異常原因.行為特徵以及治療方法
※應用心理學門:p24
1.臨床心理學:以心理和精神異常者
2.諮商心理學:以適應不良或心理異常者
3.教育心理學:利用心理學各種理論學說方法.以教學方法.環境. 師生互動.教學評量.班級經營.學習輔導
4.工業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研究產業界從業員行為
5.消費心理學:研究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
6.管理心理學:運用心理學原則.探究團體組織中人與事的問題
7.健康心理學:利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協助個體調劫生活.解決心理衝突、消除心理焦慮。
8.犯罪心理學:利用心理學方法.探討犯罪的各種可能因素
9.廣告心理學:探討如何將各種產品.以心理學的原理透過廣告途徑和原理提供社會大眾有關產品的訊息
10.環境心理學:生活環境與空間知覺.生活領域與個人隱私權.都市化對人類行為的改變。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p27
1.觀察法2. 調查法3.個案研究法4.實驗法5.相關法。
1.觀察法:常使用在機構或組織運作
2類型:
*依觀察法的情境:自然觀察與控制觀察
*依觀察法的身份立場:參與觀察者非參與觀察者
*依觀察法的資料設計:結構性與觀察者
觀察者找出被觀察者行為表現的項目,做紀錄.由這些紀錄在作分析解釋。
非結構性觀察者-觀察過程中.以文字描述被觀察者的行為,結果只能做質的分析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p27~34)
調查法:可分為問卷調查法與訪問調查法p30
*問卷內容可分為三個部份1.簡涵 2.個人基本資料 3.問卷題目
*問卷常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計算各類人員在問卷題目填寫反應的人數及百分比.卡方考驗.變異數分析
*常見抽樣調查方式: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隨機抽樣 4. 叢集抽樣。
*訪問法:經由晤談,了解受試者的態度或意見。
◎觀察法的類型: (p27~28)
1.就觀察者身份立場不同分為:
(1)參與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的情境,成為一員,隨時觀察記錄所見所聞。
(2)非參與觀察者:不介入該團體的任何活動,將所見所聞隨時加以觀察記錄
2.就觀察資料設計來分:
(1)結構性觀察:將可能發生的行為項目,事先設計出結構性的紀錄表格,觀察者只要找出被觀察者行為表現的項目,做記錄,對這些記號量化及分析解釋。
(2)非結構性觀察:缺乏明確的觀察細目及系統化表格,通常以文字描述觀察者的行為,結果只能作質的分析。
◎觀察法的優點: (p29)
(1) 具有質的研究性質
(2) 可以在自然情境中進行
(3) 能夠對沒有能力接受訪問或填寫問卷者,蒐集研究資料
(4) 容易蒐集個體真實的行為資料
◎觀察法的缺點: (p29~30)
(1) 研究結果不容易做科學性的驗證
(2) 資料不易數量化及統計分析
(3) 不易由研究結果找出研究變項的因果關係
(4) 研究結果的信度普遍偏低
(5) 觀察者使用評定量表,容易產生主觀評量的誤差
(6) 觀察者個人的經驗與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對被觀察都行為的解釋或推論,甚至混淆
(7)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難以建立和諧關係,難免影響觀察結果真實
◎抽樣調查:其目的乃在經由對樣本調查所得的資料,推論或解釋母群體的行為特徵
◎常見抽樣調查的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2.系統抽樣3. 分層隨機抽樣4. 叢集抽樣
◎調查法的優點: (p33)
(1) 可以很快獲得研究問題的資料,適合進行大樣本的研究
(2) 可以做為採取某些措施的參考和依據
(3) 適於大量蒐集受試者意見資料,有助於建立各種理論模式和普遍的原則
(4) 適於描述行為現象,以及受試者的意見和反應
◎調查法的缺點(p33~34)
(1) 不容易探究研究對象的深層問題
(2) 調查過程,資料分析,常需要許多多經費的支持
(3) 研究人員需要具備統計學及資料處理分析能力
(4) 由調查樣本所得資料,欲推論到母群體時,常有誤差現象
(5) 難以分析研究問題的因果關係
(6) 調查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電腦資料處理或人工整理,須花費許多時間。
◎個案研究:
係以個人或組織(如一個家庭、一所學校或一個社區)作為對象。在蒐集相關資料後,對個案的問題做深入的分析,再據以提出矯正或治療方案的一種研究方法。
◎蒐集個案資料的方法(p34~35)
1. 文件分析法 2. 個別晤談或問卷調查 3.實施各種測驗
4.以觀察法蒐集個案的各種行為資料
5. 以社會計量法,了解個案的社會人際關係
6. 由個案的身體健康檢查資料,了解個案行為發生的生理原因
7. 蒐集個案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與工作情形等相關資料
※蒐集個案資料的範圍:1. 個人基本資料2. 家庭背景與家人關係3. 學校生活4.社會生活5.心理特質6.身體特徵7. 個案接受協助、輔導或治療的動機與意願。
◎實地實驗:常在實際生活環境中進行實驗,研究都只能盡量控制無關干擾變項,是不可能像控制得那麼嚴謹。(p37)
◎準實驗:指實驗者不能隨機分派受試者,而且無法有效控制實驗誤差。p38
◎試探性實驗:研究者在對所探討的問題所知有限,不能提出實驗的假設之前,為了尋找哪些自變項會影響依變項,而進行的實驗
◎驗證性實驗:38
指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設,驗證某些自變項是否為影響實驗結果的真正原因,考驗所提出假設的真偽。
◎以對抗平衡法,控制因實驗順序所產生的誤差(p39)
◎相關法:旨在探討一個因素(或稱變項)的變化,與另一個因素變化之間的關聯性。(p41)
◎心理學的研究,必須遵照社會及行為科學的倫理道德來進行,不可侵犯個人隱私權及讓研究中的人或動物,在身心受到傷害
第二章
◎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p49)
1.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兩部分。
2.周圍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兩部分。
在腦的部分又分為前腦.腦幹.後腦。
◎軀體神經系統:連接中樞神經系統與全身的隨意肌,使個體能
隨意志支配各種動作(p50)
◎自主神經系統:系統的運作不受個體意志所支配,負責人體的心跳、消化與呼吸等功能
◎自主神經系統分為: (p52)
1.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血醣增加以及骨骼肌部位 的肌肉大量充血。
2.副交感神經系統:促使身體留存能量、心跳減慢、血壓降低,並且將運動部分肌肉的血液流至消化系統,促進消化。
※腦的構造與功能:腦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是中樞神經系統的ㄧ部 分,成人的大腦重量大約1.36公斤 。分為前腦.腦幹.後腦。
◎腦幹包括: p53-54
1.延腦: 延腦與脊髓相連,位居大腦的最底部。由許多神經元的細胞體所組成,具有控制呼吸、心跳、消化、血壓、咳嗽及打噴嚏等功能。
2.腦橋: 腦橋位居延腦與中腦之間,其神經通到小腦,可將神經衝動由小腦一個半球,傳導到另一個半球,使身體兩側肌肉發揮協調的功能因而名之為腦橋,並具有使人睡眠及醒來的功能。
3.中腦: 中腦位於腦橋上方,介於前腦與後腦之間,接近腦幹末端,
恰好是人腦的中心部位,故名。中腦是聽覺與視覺的反射中樞。例如:人聽到巨響,立即產生轉動頭部的歷程,就是在中腦執行。
假如所中腦所分泌的多巴胺不足,將導致巴金森氏症。此外,眼球轉動與各種視覺反射,例如異物快速靠近眼睛,會作眨眼動作亦是聽覺與視覺的反射中樞的功能。
4.網狀系統: 網狀系統位於腦幹中央,係由許多錯綜複雜的神經元集合而成。其主要功能為控制睡眠、覺醒以及注意力的功能。
◎小腦:主要功能為身體動作協調、平衡感以及感覺和認知歷程。
◎前腦是人腦中最複雜的區域,包括: (p55~57)
1.視丘:調節來自各感覺器官訊息的功能
2.下視丘:有管制自主神經系統、調節體溫、管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等功能。
3.邊緣系統:具有記憶、情緒、動機、嗅覺、內分泌、學習及攝食等均與該系統有密切關係。
4.大腦皮質:負責複雜的心理活動,如思考、記憶、學習等。
※大腦中間有一蹤型裂縫,由前到後將大腦分為左半球與右半球。
※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由前巷後的裂縫,稱為側裂縫。
※靠近側裂縫的前葉處,一條由後上伸向前下方的裂縫,稱為中央裂縫。
※中央裂縫與側裂縫之上方的部位,稱為額葉。
◎額葉:掌管身體各部位運動
※在中央裂縫之後與側裂縫之上的部位,稱為頂葉。
◎頂葉:責責統合來自身體各部位的感覺,以及方位感覺。
※在側裂縫以下接近太陽穴的部位,稱為顳葉。
專司聽覺的皮質,如受損,會傷害說話與語文的能力。
※在頂葉與顳葉後方,腦上方的大腦後端的部位,稱為枕葉。
◎枕葉:專司人類的視覺,這個區域如受到損傷,會造成視而不見的現象。
◎大腦左半球:是控制語言的中樞,也是人類記憶、推理、解決問題、思考、思想等運作的部位。
1.布洛卡語言區:管制語言的中樞主要管制語言的表達(p59)
2.威尼克語言區:掌管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受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力變差,患者會胡言亂語。
*1861年,法國醫生布洛卡發現左半球語言區稱為布洛卡語言區:
*1974年,德國神經學家威尼克發現大腦左半球顳葉部分,管制語言的中樞,稱為威尼克語言區:
◎美國學者史培黎對探討(右半球)的功能,有重大的貢獻(p59)
◎右腦:掌理非語文方面的功能,如空間、音樂以及視覺認知
◎左撇子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失語症、酗酒者較多;習慣使用左手的人,其平均壽命較短。
◎內分泌分泌的化學物質稱為激素,俗稱賀爾蒙(p64)
◎內分泌系統: (p64~68)
1.腦下垂體:
(1)分泌多種激素流遍全身,有促進其他腺體分泌的功能,因而常被稱為主腺。
(2)腦下垂體前葉:刺激前葉分泌生長激素,該激素可以控制身體的生長,分泌過多可能造成巨人症,反之,分泌過少造成侏儒症。
(3)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兩種激素:
*泌乳激素:促進孕婦生產後母乳分泌子宮收縮及少女乳房發育等功能。
*性腺激素:功能在刺激男性睪丸內精子的成熟,或刺激女性卵巢細胞成熟。
2.甲狀腺: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會使身體生長發育幾乎停止,導致呆小症。
3.副甲狀腺:共有四顆。
(1)副甲狀腺機能高亢時:會使血液中的鈣增多、磷減少,硬骨基質中的鈣大量移至血液中,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折斷或變形,使尿中的排泄量增加,在腎臟內形成結石。
(2)副甲狀腺機能分泌不足時:會使血液中鈣的濃度減少、磷增多,肌肉與神經的興奮性增高而引起痙攣,嚴重者甚至因喉頭肌肉痙攣而窒息死亡。
4.胰島腺: 胰島腺素可以促進肝糖分解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分泌過少時產生糖尿病。
5.腎上腺:在自主神經系統傳來神經衝動時,會被大量釋放出來,使個體提高應付緊急事件的能力。
6.性腺:
*男性稱為睪丸,分泌雄性賀爾蒙激素,不只一種,其中最重要者為睪丸素酮。
*女性稱為卵巢,分泌動情激素.黃體素,促使女性出現第二性徵
7.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可以抑制卵巢的發育。
8.胸腺:可促進淋巴球的生成,是產生免疫力的重要器官。
◎染色體是遺傳的決定因子,人體除了性細胞外,含有二十三對(四十六條)染色體。正常男性第二十三對是Xy、女性是XX。
◎在基因中攜帶遺傳訊息者,為去氧核糖核酸,簡稱DNA是遺傳的最基本單位。
◎同卵孿生:係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p71)
◎異卵孿生: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成。遺傳基因的關係50﹪
◎遺傳基因對智力與人格都有影響,同卵孿生的智力與人格特 質並非完全相同,環境是影響其差異的可能因素。
※養子女:個人智力受遺傳與環境交互影響。
第三章(p76)
◎感覺:每一個人藉著身體的感覺器官,接受外在環境的各種資訊,以了解和辦別外在刺激的屬性。
◎知覺:個人在覺察到外在環境的刺激時,會主動去建構或解釋該刺激,進一步認識該刺激所代表的涵義,這種現象稱為知覺。
◎心理物理學:探討物理刺激如何轉化為心理的經驗。
*1860年德國費欽納提出心理物理學。
◎閾限:指物理刺激能量,可以被個人察覺的臨界點。
◎絕對閾限:光線的物理刺激強度。p76
◎差異閾限:同一個感覺器官對兩種刺激之間的差異,必須達到某一定的程度,才能辦別兩者之間的差異。(p77)
◎標準刺激:實驗時對受試者呈現兩種不同強度的刺激,其中一個保持不變,稱為標準刺激,另一個使之微量變化,稱為比較刺激
◎差異閾限:當受試者某一個感覺器官,在辨別標準與比較刺激時,最小可覺差異(JND),此時這兩個刺激強度的最低差異量,稱差異閾限。
◎韋伯定律:人類各種感覺,其差異閾限與標準刺激之間,成定比的關係。
*定律公式△/I=K,△I:代表差異閾限,I:代表標準刺激強度,K:代表常數。
◎韋伯氏分數:韋伯定律中的常數K,又稱為韋伯氏分數。
◎心理物理測量:人類接受外在物理刺激強度與其內在感覺。
◎費欽納定律: 1860年德國費欽納主張,外在的物刺激強度與個人的感覺小間,成一種對數的關係,這就是費欽納定律。
◎訊號偵察理論認為:個體對某一訊號是否做出正確的反應,除了訊號本身的強度以外,與個人的情緒、動機、主觀經驗以及干擾訊息等因素,都有密切關係。(p80)
◎感覺適應:感覺器官接受刺激較久,而使其感覺敏銳程度降低的現象,稱為感覺適應。(p82)
◎日常生活中感覺適應對人的影響: (p82)
1. 利的方面:人體器官的刺激敏銳度降低的感覺適應,有助於減輕身心的壓力。
2. 弊的方面:個體對器官的刺激敏銳度降低的感覺適應,容易使
失去安全的警覺性。
※人的眼睛的構造分為三層:
最後一層為鞏膜、角膜,中間層包括:脈絡膜、虹膜、瞳孔、水晶球、水樣體、玻璃狀體,最內一層包括:網膜、中央窩、視神經的起點。(p84)
※鞏膜:半透明纖維,覆蓋與保護眼睛。
※角膜:成曲形與透明狀,具有透光及聚光性,環繞眼球外層。
※網膜:是眼睛最重要的部位,網膜上大約有100萬個長桿狀神經細胞,稱為桿狀細胞。p84
*650萬個錐狀感光神經細胞,稱為錐體細胞。
*人類錐體細胞集中在中央窩,如缺少一或種,會產生色盲。
◎視盤:沒有桿狀細胞,也沒有錐體細胞,它是視網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因而稱該處為盲點(p84)
※光的來源分為:
1.由發光體直接發射出來的。如太陽2.由物體反射出來。如月亮。
◎光屬於電磁輻射波,它具有波長、振幅、純度等三種物理屬性。
◎色覺刺激具有色調、振幅及純度三個心理屬性。
◎人類所能見到的光波,介於400nm至700nm之間(p87)
◎在人類肉眼可見,紫色400nm,藍色480 nm。綠色521 nm。黃色573 nm。紅色感的波長為700nm。
※光波的波長指兩個波峰或波谷之間的距離。
※振幅:指波峰到波谷之間的距離。
◎色調:由光波的長短所產生的顏色感覺。
◎視覺的適應歷程可分為: 暗適應、亮適應(p87~88)
1.暗適應:一個人由明亮處進入黑暗處時,會逐漸產生暗適應,全 程大約需十至三十分鐘。
2.亮適應;瞳孔逐漸縮小,減少光線進入眼球,網膜上錐體細胞的感光敏銳程度漸漸降低,網膜上桿狀細胞的感光敏銳度迅速降低
◎後像:刺激消失,在視覺上尚暫時存在原刺激的現象。(p89)
※正後像:指刺激消失後,在視覺上所遺留的影像,與原刺激的顏色、亮度及形狀都相似。p89
◎負後像:指後像的色彩與原來所看的顏色成為互補色,同時後像的明亮度與原來所看顏色相反。p89
※顏色對比:指不同顏色的物體並排或相繼出現時,產生更鮮明的色覺。
◎色覺缺陷:對紅、藍、綠等三種顏色不能明確辨別。
若完全沒有色覺經驗的人,就稱色盲。
※單一色盲患者以綠色盲最多。
◎色盲有遺傳現象,最主要是X染色體基因突變所造成。
◎色覺理論: (p91~92)
1.色覺三色論:1852年德國學者爾霍茲提出,證實人類眼球視網膜上有三種感受器,分別職司感受不同的光波。
2.相對歷程論:(四色論)錐體細胞接受色光刺激時,就是對顏色產生互補作用的歷程。黑林的色覺理論,被稱為「相對歷程論」。
3.調和論:瓦德將三色論與相對歷程論作系統化的調和,因而被稱為調和理論。
◎聽覺:聽覺的器官是耳朵,人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藉著聽覺人際間可以互相溝通。
◎歐氏管:通往鼻咽,平時關閉,在咀嚼或吞嚥時才打開,使 空氣進入中耳,以維持鼓膜內外壓的的平衡。(p93)
◎迷路:內耳又稱迷路,專司轉化聲音的物理性刺激成為生理性的神經衝動,再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皮質,產生聽覺,也職司身體的平衝感覺。
◎柯蒂氏器:聽覺的主要感受器。其內外兩旁都有毛狀細胞,聲波傳到柯蒂氏器毛狀細胞,引起聽神經衝動,繼而經由視丘傳入大腦聽覺皮質顳葉,因而產生聽覺。
◎聲波具有振幅、波長或頻率及波純度或混合度等特徵,此物理特徵會影響聲音的心理屬性。
※聲波的頻率:以每秒波幅振動的次數為計算單位或赫(Hz)表示,通常頻率越高,音調就越高,音調受聲波的頻率和振幅影響。
※一般人能聽到的聲音:低於20赫或高於20000的頻率,音樂的頻率大約介於16至4000赫之間。
◎聲音的心理屬性:音強、音調、音色。
※聲波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強度的高低:振幅越大,聲音越強。
◎強度的單位稱為分貝(db)聲音強度,通常每增加10分貝,人就會感覺聲音加大一倍。
※聲音強度若超過120分貝,會感到刺耳造成傷害。
◎樂音:各種不同振幅與不同頻率的聲波組合在一起,成為有規律而週期性的振動時,其所發出的聲音稱為樂音。
◎陪音:全部振動的聲音為基本音,部分振動的聲音為陪音。
◎噪音:由不同振幅與不同頻率的多種聲波混雜而成,稱為噪音
◎聽覺理論: (p97~98)
1.部位論: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黑爾霍茲於1863年提出。當不同頻率的聲波衝擊鼓膜引起振動時,中耳的三塊小骨立即隨之振動,進而牽動耳蝸底部的基底膜,做基底膜上柯蒂氏器的毛狀細胞振動。
2.頻率論:人對音調產生感覺,決定於基底膜振動的頻率,不同頻率的聲音,引發不同的神經電位活動頻率。
3. 部位論與頻率論的調和:威伯提出併發原理,認為不同組的神經纖維,對相同頻率的聲波,聯合以快速又連續方式做出反應。
※人類擁有500萬個嗅覺接受器,使人類能聞到某種氣味。p99
◎人類聞到某種氣味,大約四分鐘就覺得該氣味的強度降低一半。
※味覺的感受稱為味蕾,約有九千個味蕾,表面覆蓋舌上皮細胞與味孔。
◎味覺細胞約只存活十天,即由新細胞替換。(p101)
◎舌上職司四種味蕾: (p101~102)
1.舌尖:負責甜覺 。2.舌側邊:司酸或鹹。3.舌根:司苦覺。
◎後效應現象:吃過甜食之後,立刻吃其他食物,會覺得有點酸味或苦味。(p102)
◎皮膚覺:是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包括:觸覺、溫度覺、痛覺。
1.觸覺:又稱壓力覺,分兩種:
(1)主動觸覺:以肢體主動接觸物體時,所產生的感覺。
(2)被動觸覺:由外來物體碰觸到皮膚時,所產生的感覺。
*兩點閾限法:以觸覺器來測量皮膚的敏銳度,該儀器有兩個尖端,可以任意調整尖端點之間的距離。
2.溫度覺:人類對溫度的感覺,並不完全受溫度變化所左右。
3.痛覺:閘門控制理論:痛覺的重要理論。(p105)
◎閘門控制理論:在大腦與脊髓連接處,有一個類似閘門的構造,它會對通往大腦的痛覺訊息,作選擇性的管制,當較粗神經纖維傳導訊息過來時,它會自動關閉,因此劇烈的痛覺不會持續太久。
◎運動覺:來自肌肉的收縮或伸張產生的壓力。(p106)
◎平衡覺:當一個人身體重心不平衡時,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是由於耳右不斷衝擊毛狀細胞,造成前庭無法適應所導致。p107
第四章
◎知覺:指個體接受外界訊息之後,對這些訊息的分析、解釋與認知的心理歷程。(p110)
◎知覺的特性: 知覺的相對性、知覺的選擇性、知覺主觀的建構性、知覺的恆常性、知覺的組織性。p111~119
一.知覺的相對性:常見的有:
(1)形象與背景:物體的形象與背景可以交替互換,為可逆圖形
(2)知覺的對比:兩種刺激同時出現時,在知覺上產生明顯的差異現象。
二.知覺的選擇性:並不是對所有刺激去反應,通常選擇一個或少數刺激做反應
三.知覺主觀的建構性:知覺刺激雖然是零散的,但是知覺經驗都是整體性的。
四.知覺的恆常性:不同的大小、形狀、亮度、顏色、位置、方向等情境之下,知覺經驗仍然維持穩定的心理傾向,稱為知覺恆常
*常見的恆常現象:
1.大小恆常性:對物體大小的知覺經驗,不受觀察物體遠近影響的現象。
2.形狀恆常性: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物體時,視網膜上的形象雖然有所變化,但個人對該物體的知覺仍然保持原來的形狀特徵
3.亮度恆常性:物體在不同照明環境之下,知覺上仍然覺得該物體亮度維持不變的心理傾向。
4.顏色恆常性:不因物體環境改變,在心理上仍然保持原來顏色的知覺現象。
5.其他恆常性
(1)位置恆常性:計程車在大街小巷穿梭,在知覺上,總是知道自己住家的位置
(2)方向恆常性:個人不論擺什麼姿,不會影響對方位的知覺判斷。
(3)味覺恆常性:即使在藥水中加一些糖,吃藥時仍覺得藥是苦的。
5.知覺的組織性:完形心理學者魏邁等人,對人類知覺的組織曾做深入的研究,經過實徵性研究後,歸納出一些法則,稱為組織完形法則。
五、知覺組織法則: (p120~122)
1.接近法則:同一類物體,假如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時,觀察會將近的物體看成同一組。
2.相似法則:當有多種刺激物同時出現時,各激物在某方面若相接具有相同特徵,在知覺上會傾向將它們歸屬於同一類。
3.封閉法則:個體在接受不太完整或殘缺零散的刺激時,會主動地在知覺上將這些刺激補全,使其成為完整的刺激的現象,稱之。
4.簡易法則:個體對所接受的各種刺激,在知覺上以簡易方式將其組成完美的形象,這種知覺組織現象,稱之。
5.連續法則:個體連續接受同一刺激,在知覺上將這些刺激串連起來,這種知覺組織現象,稱之。
◎知覺的歷程: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移動知覺及錯覺;空間知覺包括視空間知覺與聽空間知覺。p123~142
1.空間知覺:人藉著視覺系統產生視覺,在視覺所及範圍,經由心理歷程產生「空間知覺」。視空間知覺是指深度知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立體感。
2.時間知覺: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曆書,個人對時間的快慢.長短及年.月.日.時等方面的判斷與感受。
3.移動知覺:個人對視野空間的物體,判斷其移動速度.方向以及自身移動的知覺。
4.錯覺:個體對某事物的知覺,受周圍事物的影響,對原事物產生失真.扭曲或錯誤的知覺經驗。心理學研究的錯覺中以視錯覺居多。
◎單眼線索:以單眼視物時,通常可以利用物體本身的特徵,得到深度知覺的線索。
◎雙眼線索:利用雙眼視物時,由兩眼彼此協調作用以獲得深度知覺的線索。
◎物體至少有九種特徵,能成為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的: p123~127
1.直線透視:將平行線近距離的間隔放大,遠距離的間隔縮小,極遠處兩平行線相交於一點。
2.紋路梯度:當許多同類物體一大片平面景觀時,愈靠近觀察者,物體的紋路愈清晰,反之則紋路愈模糊,物體愈細小,此種物體特徵而產生的深度知覺。
3.相對大小:物體同時出現時,較大者產生近的知覺,反之較遠。
4.重疊:物體同時出現在同一平面上,如其中一物體遮蓋另一物體的部分,形成重疊現象。
5.平面高度:同一平面上,置於高處物體看起來較遠,低處物體看起來則較近。
6.明暗:平面上物體的明暗程度,也可構成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
7.清晰度:在同一個平面上,物體結構的清晰度,也可構成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
8.移動:以移動來找尋深度知覺的單眼線索
*外界物體移動,觀察者不動:物體移動者較慢者較遠,反之則較近。
*觀察者移動,物體不動:近物體與觀察者快速反方向移動,遠物體與觀察者同方向前進。
9.距離:人類眼球對於深度知覺具有調節焦距作用。
◎雙眼彼此協調運作產生深度知覺的歷程: (p127~128)
1.輻輳作用:個人在注視近距離的物體時,兩眼球必須轉動,以能使視線聚合於物體上,進而產生深度知覺。
2.雙眼像差:個體兩眼同時注視某一物体時,因兩眼視線的角度略有差別,在網膜上所形成的兩個影像不完全相同。一般立體感的電影,就是利用這種原理來製作的。
※聽空間知覺:
*單耳線索:單以一個耳朵判斷聲音的距離或方位。
*雙耳線索:利用兩耳所得到的聽覺資訊來獲得深度知覺。
◎雙耳由三種形式來獲得聲音的線索: (p129~130)
1.時間差:聲音如從正前方或正後方傳來,幾乎同時到達雙耳。
2.強度差:同一聲音傳導愈遠,它的強度愈低。
3.壓波差:是指聲波傳導到耳翼,經耳翼阻擋進入聽道,再傳導到鼓膜產生壓力。
◎人對時間知覺,其線索可能包括: (p130~131)
1.自然環境變化:由自然環境變化(日月星辰)判斷時間
2.注意力:專心從事某些工作,時間易過。
3.身心狀況:身心愉悅時間易過,身心壓力時間過得慢。
4.生理時鐘:生活習慣形成生理時鐘,成為時間知覺線索。
◎常見的移動知覺現象: (p131~134)
1.真實移動:指物體本身確實移動,且由肉眼可察覺。
2.相對移動:
*身體並未移動,看到物體移動,覺得自己身體在移動。
*自己身體移動,看到物體並未移動,覺得物體在移動。
*自己身體移動與物體在移動,同方向、速度,但覺得物體是靜止狀態。
3.擬似移動 :p132-134
(1)自動現象:又稱自動效應
(2)閃光移動:物體並未移動,將其相同的影像,迅速而連續閃動,產生移動知覺。
(3)誘發移動:當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由於受周圍物體移動的影響,因而使觀察者覺得靜物反而在移動的現象。
※錯覺:橫豎錯覺、膠萊利錯覺、龐氏錯覺、奧氏錯覺、柏氏錯覺、左氏錯覺、黑氏錯覺、戴氏錯覺、樓梯錯覺、圈環錯覺、磐旋錯覺、語文結構錯覺、尼克爾立方體錯覺p134
*橫豎錯覺:橫與豎兩等長直線,當豎線垂直於橫線中點時,看起來豎線較長。
*膠萊利錯覺:上下兩條等長橫線,各自加上不同方向的尾巴,上圖看起來橫線較短,下圖較長。
◎影響個人產生知覺的心理因素; 注意.期望.動機.需求.價值觀.文化背景.學習和經驗。
1.注意:
*選擇性注意力:外界存在許多不同刺激,個體只選擇其中一部分反應。
*分散性注意力: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兩件事。
2.學習和經驗:舉凡各種語言.文書符號等,都需要學習和經驗。
3.期望:指個人在內心中,有預定達成目標的意念。
4.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
5.需求:分為生理與心理需求。
6.價值觀:史普格將人的價值觀分為六種類型,包括政治、宗教、科學、經濟、藝術與社會服務。
7文化背景:不同地區.生活經驗與教育文化不同,造成知覺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