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三大奇案 泰昌帝登基一月離奇身亡

ustave 2012-4-28 11:02

明末三大奇案 泰昌帝登基一月離奇身亡

當明朝遼軍在遼東戰場上連遭敗績,形勢異常嚴峻之時,紫禁城內也亂作一團,一月之間,兩辦國喪,一片哀戚。其實,萬歷皇帝的長期怠政,早已使得大明皇朝呈現出一片黑暗的末世景象,而“明宮三案”或可以看作是這種末世景象在宮廷中的一個縮影。“明宮三案”影響到國務運作、朋黨之爭、遼東戰局和以后袁崇煥的命運。具體言之,所謂“明宮三案”就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一、梃擊案

  “梃擊案”的“梃”就是木棍,“梃擊”就是以木棍打人,因為打的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是皇太子,所以就成為一個案子。這個皇太子是萬歷皇帝的長子,叫朱常洛。萬歷帝皇后無子,妃嬪共生八個兒子,其中早死三人,實際競爭太子的隻有兩位:一位是宮人王氏所生皇長子常洛,另一位是鄭貴妃所生皇三子常洵。萬歷帝長時間在立常洛與立常洵之間猶豫不決,形成朝廷大臣所謂的“國本之爭”。這個梃擊案,其實就是儲位之爭的極端表現。為更清楚地了解這件事的前因后果,有必要先把朱常洛其人簡單介紹一下。皇長子朱常洛命運多舛(chu?n),充滿悲劇色彩,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生母宮人。朱常洛生母王氏,於萬歷六年(1578年)被選入慈寧宮,在萬歷母親李太后身邊做宮女。一天,被萬歷私幸,而懷下身孕。太后發現宮女王氏懷孕,問萬歷帝,萬歷帝不承認。太后命太監取出文書房內侍記錄的《內起居注》,對萬歷帝語重心長地說:“吾老矣,猶未有孫。果男者,宗社福也!”就是說我已經老了,現在還沒有孫子呢。如果這個宮女將來生個男孩的話,那是宗廟和社稷的福啊。話說得語重心長,萬歷帝就承認了。萬歷十年(1582年)八月,王氏生下一個男孩,就是朱常洛(泰昌帝)。朱常洛出生前50天,大學士張居正逝世,萬歷帝獨攬大權。王氏被打入冷宮,連兒子也不能相見,抑郁成疾,雙目失明。王氏於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病重時,子常洛請旨獲允前往看望母親,但“宮門猶閉,抉鑰而入。妃目眚(sh?n?),手拉光宗衣泣曰:‘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萬歷帝既不喜歡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歡王氏所生的長子常洛。萬歷帝寵愛鄭貴妃,子因母貴,也喜愛鄭貴妃所生的兒子常洵,一直想立常洵為太子。后來這位皇子被封為福王,明末被李自成軍殺死,此是后話。萬歷帝想立寵愛的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皇太子,既怕違反祖制,又受到朝臣的反對。所以,遲遲19年不立皇太子。

  第二,不讓入學。皇子不同於百姓之子之處,至少有三條:一是正名位,二是延帝祚,三是受教育。后者就是到外廷讀書,在講官輔導下學習,掌握治國的本領。萬歷帝5歲開始讀書,但他一直不允許兒子朱常洛讀書。誰建議讓皇長子出閣讀書,誰就被貶遭罰。朱常洛直到13歲時,才第一次出閣讀書,然后就長期輟讀。19歲時又奉旨出閣讀書,以后讀書斷斷續續,長期被禁閉在宮中。所以,他沒有受到良好的系統的文化教育。

  第三,太子難熬。明朝皇位繼承,一般遵照以下原則:皇位繼承,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我解釋一下,第一句話好懂,皇位繼承,父親死了兒子繼承。第二句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什麼叫立嫡呢?就是皇帝的正妻皇后生的兒子,算嫡子,有嫡子的情況下,要立嫡子,沒有嫡子,才可以立其他妃子生的兒子,原則是選擇其中最年長的。第三句話,就是帝無子嗣,兄終弟及。皇帝要沒有兒子怎麼辦?隻好由他弟弟來繼承。后來崇禎皇帝就是這樣。

  萬歷帝皇后沒有生子,宮人王氏生皇長子常洛,按理應當成為皇太子。但是萬歷帝一直想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所以朱常洛的太子之路艱難而漫長(19年)。萬歷自己是6歲被立為太子的,但是朱常洛直到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19歲才被立為太子,住迎禧(x?)宮。朱常洛被立為太子后,還是長期籠罩在“更立”的陰影裡,隨時憂慮皇父會以三弟常洵取代他。從立皇太子到繼位又是19年。在這19年裡,朱常洛終日戰戰兢兢,膽小怯懦,唯恐被廢。有人著《續憂危竑議》一書,署名“鄭(隱喻鄭貴妃)福(隱喻福王)成(隱喻更立太子成事)”,其書大意說:“帝於東宮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賡內閣者,實寓更易之義。”直到朱常洛32歲時,他的弟弟福王朱常洵離開北京到洛陽封地,他才稍稍鬆口氣,覺得太子的位子應該是穩坐了。

  特殊的身世,坎坷的經歷,使朱常洛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他出閣讀書時,正值寒冬,太監居然不給他生火取暖。他凍得渾身發抖,也不敢吭氣,氣得講官郭正域訓斥太監,太監們才給他生火。再舉一個例子。在萬歷帝病重時,朱常洛帶著兒子朱由校(后來的天啟帝)等去探望,守門太監攔著不讓進去,朱常洛不敢抗爭,從早到晚一直等在門外,后來是兵科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和東宮太監王安等周旋,他才見到父親萬歷帝最后一面。

  太子朱常洛既沒有統兵征戰沙場的考煉,也沒有協助皇父治理朝政的閱歷,更沒有苦讀經書的學養,甚至幾乎未出過皇城,又長期受到皇父的冷落,心情壓抑,寂寞寡歡,無所事事。於是借酒色填補精神空虛,長期“惑於女寵”。朱常洛的妃子很多,太子妃郭氏,才人王氏(天啟帝朱由校的母親)、賢妃劉氏(崇禎帝朱由檢的母親)等。還有兩位姓李的選侍,一稱東李選侍(簡稱東李),另一稱西李選侍(簡稱西李)。選侍就是侍候皇帝起居而未有封號的宮女。他最寵愛的西李后來還引發了一起“移宮案”。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說“梃擊案”。

  梃擊事件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發生了梃擊東宮太子朱常洛事件,這就是“梃擊案”。這一年太子朱常洛33歲。

  這天傍晚,薊州男子張差,手持棗木棍,從東華門直奔內廷,打傷守門太監,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當時,慈慶宮第一道門隻有兩名太監守門,第二道門無人看守。事發后朱常洛驚恐萬狀,而且“舉朝驚駭”。萬歷帝下令審訊。負責審問的為“浙黨”官吏,說張差是個瘋癲病人,企圖糊塗結案。而巴結鄭貴妃的內閣首輔、“浙黨”首領方從哲也不願深究。東林黨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c?i),通過單獨提審和與刑部官員共審,使張差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令我打上宮門,打得小爺(指太子),有吃有穿”。朝中東林黨人懷疑是鄭貴妃欲謀害太子,堅決要求徹底追究。事情牽連鄭貴妃,朝議洶洶。

  《明史·鄭貴妃傳》記載:鄭貴妃聞知后,對萬歷帝哭泣。萬歷帝說:“外廷語不易解,若須自求太子。”於是,鄭貴妃就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史書記載,鄭貴妃向太子號訴,就是鄭貴妃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嚎啕大哭,訴說事情的原委,請求太子寬恕。二人對話的過程是:貴妃拜,太子也拜,貴妃和太子是且泣且拜,一面哭一面拜。萬歷皇帝一看這事情鬧大了,牽連到鄭貴妃不好,又牽扯到太子——兩頭為難,怎麼辦呢?他決定親自來處理這個事。萬歷帝在慈寧宮皇太后靈位幾案前召見太子和百官,令太子降諭處理此案,禁止株連,就是不要牽扯太多人。皇太子朱常洛既不願意得罪他父皇,也不願意得罪鄭貴妃,不敢深究此事,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萬歷帝因為都是他們家裡頭的事情,而且牽扯到鄭貴妃,也不想深究此事。最后決定把張差處死,兩個太監龐保和劉成在內廷秘密打死,草草了結這樁大案。負責此案審理的王之?遭到反東林黨一派官吏的攻擊,萬歷帝將他削職為民。這就是“梃擊案”。

  大家注意,梃擊案斗爭的焦點,從表面上看是鄭貴妃意欲謀害太子朱常洛而未得逞,好像是皇帝的家事,但實質上是國事,反映出朝廷中東林黨與其他派系的政治斗爭。盡管萬歷帝親自處理結案,但這件事情始終疑雲重重。此后大臣們常以此為題目,“奏章累數千百,由是門戶之禍大起”。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在“梃擊案”之后,又發生“紅丸案”。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三大奇案 泰昌帝登基一月離奇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