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 2008-3-15 20:05
普羅文蒂亞城
[color=#333333]1. 歷史沿革──荷人於建熱蘭遮城之後,有感於必須在臺江對岸設置商務中心,因此以貨品與土著換得赤嵌一地,後即著手興 建另一個城堡──﹝普羅文蒂亞城﹞,當時是1625年初。但16 25年郭懷一抗荷事件中,該城似被破壞一部分,因此在165 3年有修建之記載。明鄭時期鄭成功將它改為承天府,用為施政 中心,永曆18年(1664年)府裁撤,撥充為火藥軍器貯藏 庫。清代以後,於乾隆15年(1750年)臺灣知縣魯鼎梅將 之開放,供人覽勝〔註19〕。同治元年(1862年)因地震 ,荷式樓房倒塌,只剩臺基部分,後在1875年,因附近興建 蓬壺書院,才將臺基略加整頓。直到光緒10年(1884年) 法軍犯臺,劉銘傳為杜絕外人之藉口,飭令知縣沈受謙將原有之 荷式洋樓殘跡拆除,過了兩年(1886年),將城壁上部全拆 填為臺基,並略為擴大,在其上建築閩南式二層閣三座,由南而 北為文昌閣、海神廟及五子祠,通稱為赤嵌樓,係因閩人稱水涯 高處為墈,訛為嵌。而其紅磚壁在夕照時若虹吐霞蒸,故曰赤嵌 另一說認為由赤嵌社(Saccam)而來。這次改頭換面的修建,除 了使荷蘭式的赤嵌樓變成中國式的赤嵌樓外,還波及其旁的大士 殿,由先前的坐北朝南改建成坐東朝西。
日據中期(1918年),臺南州廳土木課營繕組曾修一次,1935年時被指定為臺灣之 重要史蹟,至日據末期(1944年)再大修 一次,當挖掘地基時曾看到當年普羅文蒂亞城 之部分牆壁及內部結構,因沒有測繪下來,現 已經埋在文昌閣及神廟底下了。這次大修,市
議會反對以水泥代替木造,主張以木料精工重修,據文獻記載, 木匠有林籬及張鈍,泥水匠有洪華及葉棕師徒二人,顏色考證由 顏水龍教授指導。同時因前方過於狹窄,日人遂拆掉大士殿。
民國52年(1963年)因日久失修,乃由成功大學建築系幾位教授負責規劃修建,改入口於南面。但這次整修的結果卻是失敗的,其內部以水泥模仿的樑枋柱檁之大木作關係完全走樣,毫無細部可言,近乎出於外行之手。彩畫系統尤其紛亂。赤嵌樓為西向建築,入口移在南面雖可得到較開闊的前院,但卻失去了正面寬度所帶來的氣勢。
[/color]
[color=#333333]2. 規模───此城實際上由一個大臺及附屬於東北角與西南角兩個小臺組成。大臺上有一 座荷蘭式三層樓建築,其山牆屋頂為十字交叉 ,四面均有梯狀山牆。兩個小臺上也各建有單 層建築,為四坡屋頂式,四隅並建有出挑的寶 塔形眺望亭可容一人站立。入口設於西邊臺基 中央,東西南北各設有砲座。周方45丈3尺 ,無雉堞,樓高3丈6尺有奇。右後穴窖,左 後浚井,前門外左又有一井,門額有精鐵鑄成 的荷文四字。外壁厚達180公分,內牆有8 5公分,當年潮水可湧到城壁下,前方即為碼 頭。
此城因築在岸邊,在日據時期之修建挖掘時,發現地基很深。反 觀臺灣清代之城牆,因基礎太淺,往往經過變亂災害之後,竟連 蛛絲馬跡都找不到。所以今天真正可信的最早建築物是荷人所建 的。普羅文蒂亞城亦為平砌磚塊所疊成的,規格為22公分╳1
1公分╳4公分。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清光緒年建造的三閣約略就在原來荷人城堡的三座臺基之上,兩座小臺稍有移動,今天我們還可以很清楚看到 東北角小臺的內部磚栱壁。五子祠在1910年為颱風摧毀後一
[/color][color=#333333]﹝註19﹞ Camille Imboult-Huart在「臺灣島之歷史與地理」謂1714年法國
神父Mailla和Regis奉康熙聖旨來臺測繪地圖時,曾見這座城完整如故。[/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