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otu 2012-3-28 00:18
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的裝備狀況
1946年7月,國軍的裝備大致為1/4美械、1/2日械、1/4國械,美械與半美械裝備部隊為22個軍(整編師)64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以裝備不是最好的整編第11師為例,裝備長短槍11520支,其中衝鋒槍等自動武器2370支;火砲四百四十門,其中最大口徑的是美製105mm榴彈砲八門;火箭筒一百二十具;汽車三百六十輛。另外還組建了三個快速縱隊,每個快速縱隊下轄一個步兵旅、一個戰車營、兩個砲兵營、一個裝甲搜索營、兩個工兵營、兩個汽車營,裝備有坦克四十輛,重砲二十四門,汽車二百輛。大約只有不到1/10的雜牌軍裝備較差。
空軍有五個軍區司令部,5個戰鬥機大隊,2個中型轟炸機大隊,1個B24大隊,加上一個偵察機中隊,有飛機約九百餘架,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B-24、B -25轟炸機和P-51戰鬥機。海軍有接受日偽艦艇288艘,美軍轉讓的艦艇271艘。而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抗日戰爭時繳獲的日軍武器。沒有海空軍,全軍裝備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衝鋒槍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砲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以裝備最好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為例,裝備長短槍13991支,其中衝鋒槍等自動武器92支,火砲四十六門,其中最大口徑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門。軍工生產方面,各解放區共有兵工廠六十五家,月產步槍一千支,機槍十五挺,迫擊砲兩門,手榴彈二十七萬枚,槍彈三十萬發,翻造槍彈七十四萬發,迫擊砲彈四千七百發,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而戰爭爆發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國民黨軍僅在戰場上就損失了全部武器裝備的1/7以上。但一方面由於有較多的武器儲備,另一方面又設法用各種方法購入與生產武器裝備,因此、從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與彈藥的供應雖然吃緊,但尚可維持。大致上,可分為兩種,1、彈藥部分,供應充足,雖有短缺之現象,但原因不在生產與購買上,生產與購買的彈藥除少數品種,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砲彈藥外,其餘如105榴彈砲,山野炮及輕武器的彈藥是充足的,解放軍光在瀋陽一地就繳獲了120萬發砲彈,另外,國民黨在武漢的第九補給區在1949年5月擁有的彈藥儲備可供60個師使用3年,此外,國民黨軍隊還把一部分美械部隊的步機槍改為國械,之所以如此,並非是美式武器的彈藥供應無法保證,國械的彈藥供應有保障,而是出於統一口徑,簡化後勤供應考慮,為此,國民黨的各個兵工廠專門把日美式步機槍改為79口徑,大約每個月可改造9000-10000支。之所以會出現彈藥供應的情況,是另有原因的。
1、裝備部分,有一定的短缺現象,1947年12月,國軍(正規軍)計有104個整編師(軍)279個旅,198萬人,裝備步槍72.0317萬支,輕機槍6.1399萬挺,重機槍1.1949萬支,衝鋒槍6.7855萬支,手槍4.0077萬支,中口徑迫擊砲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砲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砲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從統計上看,輕裝備較為充足,估計達到編制的80%以上,但在重裝備方面,如把山野榴及戰防炮分給各部隊,則每師(旅)僅有戰防砲及步兵炮4-6門,山炮3-4門,如不把各獨立砲兵部隊算入,則各整編師(軍)有野炮及榴彈砲8門左右,大大低於編制。而實際情況則大為不同,一部分沒有後台的雜牌軍裝備很差,使用土製槍械,如在襄樊戰役中,除了104旅有4門重迫擊砲外,川軍163、164兩旅最重的武器是82迫擊砲,有的雜牌部隊一個整編師(軍)只有1個山砲營,還有一些重建的部隊只有輕裝備,但多數部隊的輕武器供應是較充足的,重裝備則有一定的短缺,而少數較有背景的部隊則裝備不缺,甚至超過規定。如整編11師、原雖名義為全美械裝備,但如上所述,為美日裝備混裝,由於陳誠為參謀總長,在他的大力補充下,到雙堆集戰役時,除步機槍全為國械外,18軍己為全部美式武器裝備,已無日械與國械裝備了;而且達到團有迫擊砲8門與戰防砲6門,營有8挺重機槍與4具火箭筒,連有六零炮6門與12挺輕機槍之水平;再如5軍,則每師除山砲營外,尚有1個重迫擊砲連,團戰防砲連有6門戰防砲。而當時的其他美械部隊的編制只能達到團有迫擊砲4門與戰防砲4門,營有6挺重機槍與2具火箭筒,連有六零炮6門,班有1挺輕機槍與2支衝鋒槍的水平,而且夾雜有不少日械與國械裝備。
而據統計,在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步槍九十萬餘支,機槍六萬四千餘挺,迫擊砲八千餘門,步兵炮五千餘門,山炮、榴彈砲、加農炮一千一百餘門。此時,由於武器裝備的大量繳獲使解放軍的裝備得到極大改善,已與國民黨軍的水平相接近了,如東北野戰軍各縱隊一個連有9挺輕機槍與9個擲彈筒,華東野戰軍的三縱八師有9門山炮和6門戰防砲。
大體上、如不算被殲後重建,國民黨在三大戰役前共計有美械及全美械裝備部隊106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20個保安團。到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這才出現了裝備消耗殆盡,捉襟見肘的困境,此時,除了部分未被殲與有背景的部隊裝備較為齊全外,有不少部隊只有輕裝備甚至幾個人一支槍。這時的解放軍不但在士氣與人數上壓倒了國民黨軍,而且在武器裝備上也超過了它。不過、任何一個政權在近半年的時間內損失了二百多萬軍隊,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國民黨的軍工生產情況
對於國民黨的軍工生產情況,我只能說:國民黨沒有把其軍工生產放在優先地位,之所以這樣說,是根據國民黨軍工方面的檔案得到的結論。
根據國民黨方面的檔案,在抗戰時期,國民黨方面的主要彈藥裝備的最高年產量為:步槍139200支,機槍20400挺,82迫擊砲2520門,79步槍子彈252000000發(由此可見,所謂的抗美援朝頭兩年用了1.2億發雜牌子彈的說法是何等可笑了),山野砲彈780000發,82迫擊砲彈2140000發,手榴彈5100000枚,60炮可月產350門,60砲彈月產10萬發,而到了內戰時期的1948年上半年,可月產中正式步槍13000支,輕機槍1000-1200挺,重機槍500挺,82迫擊砲250-300門,60炮700門左右,步機槍子彈2500萬發,82迫擊砲彈10萬發左右,60迫擊砲彈12萬發左右,大致上,如果考慮到國民黨接受了瀋陽等在日軍統治下的兵工廠之因素,除了60炮等少數裝備彈藥外,其軍工生產能力並未有發展,甚至有所退步,事實上,國民黨對兵工事業,除了在1946年花幾百萬美元購入了一些機械設備,並設立了1個子彈廠與1個戰車修理廠外,並未有大的擴展,直到1948年,因為戰爭消耗太大,國民黨投資40萬億元,擴充設備,要求下半年生產應達到,裝甲車40輛,各種迫擊砲3558門,山炮12門,輕重機槍4500挺,火箭炮20門,榴彈砲72門,衝鋒槍5915支,步槍6.655萬支,榴彈筒1.2萬俱,火焰噴射器250具,槍彈6046萬發,迫擊砲彈73.35萬發,砲彈15.5223萬發,火箭彈4000發,槍榴彈4萬顆,手榴彈195.05萬顆。但為時已晚,作為對比,我們可舉出兩個例子,1、在抗美援朝的二年零九個月中,中國各兵工廠生產各種槍械60餘萬支,子彈15萬億發,各種火砲9萬餘門(內無後座力砲2.36萬門),火箭筒7000餘具,砲彈(含火箭彈)1400餘萬發,手榴彈2300萬餘枚,炸藥6000噸以上。
2、閻錫山在抗戰勝利後,收回太原兵工廠,分為西北育才機械廠,西北機車廠,西北修造廠,晉興機械廠等14個工廠,當時由於戰爭破壞及日寇掠奪,各廠均殘破不堪,且太原四周均為解放區,閻除了少量購入特種合金鋼及精密設備外,沒有任何外援,但閻大力發展軍工,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製造了2000多台機械設備,為原有機械設備的數倍,如西北修造廠,日本投降時僅有機械設備78台,到1948年9月增至600多台,西北機車廠由157台增加到500台,現將太原解放以前之每月軍工生產數量列出如下:西北育才機械廠,75mm山炮由日本投降時的6門增產至15門,手榴彈9萬枚,山砲彈16000發,飛雷筒15000個,並可年產機械設備150台。西北機車廠,月產75山炮8門,150榴彈砲2門,榴彈3000發,自1948年2月到12月生產重步兵炮102門,西北修造廠,月產砲彈10800發,重機槍60挺, 1948年共產重機槍650挺,輕機槍610挺,西北化學廠,可月產手榴彈3萬枚,砲彈40600發,飛雷3萬枚,1948年全年年產砲彈82520發,手榴彈1356221枚,地雷榴彈159084枚,晉興機械公司,月產迫擊砲彈10000發,擲彈筒400個,西北製造廠,月產步槍1200支。由此可見,太原戰役之所以會打得那麼艱苦,絕非偶然。
或許有人會說:以年產數万噸鋼鐵的工業基礎供養一支400萬人的軍隊,使之能常年進行一定強度的作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即使與抗戰時期相比,國民黨的軍工事業也乏善可陳,在抗戰時期,國民黨年產生鐵3-4萬噸,鋼約10000餘噸,發電容量不足20萬千瓦,而且,所有的陸上通道均被堵死,僅靠“駝峰空運”這麼杯水車薪的接濟,也生產出了相當數量的軍火,而到了抗戰勝利後,鋼產量,發電容量等最少也增長了3-5倍,其軍工生產卻沒有多大發展。
其實,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1、國民黨輕視中共的實力,認為三至六個月就能打垮中共,即使在初期受挫後,也盲目樂觀,直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後,才開始重視中共,2、國民黨一向崇洋,如蔣介石在抗戰前就認為,自製武器不如向外購買,加上抱有美國一定會大力援助的想法,國民黨對於購買外國裝備往往一拋千金,而對進口機械設備以自製軍火則非常吝嗇,抗戰期間,國民黨的軍火工業之所以會有大的發展,是由於被日寇封鎖而逼出來。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民黨對軍工生產一直抱著維持的態度,另外,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與內部爭奪也大大拖了軍工生產的後腿。直到軍事局勢趨於不利,美國又不願大規模物資援助國民黨,而是採取有限援助國民黨的方式,黃金外匯又將耗盡的情況下,才想起要大力發展軍工生產,但此時,己接近大決戰,而且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也己瀕於崩潰,己經為時太晚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勝利至1949年底,國民黨共生產步槍近50萬支,機槍5萬多挺,各種火砲3.6萬多門,子彈近7億發,砲彈700多萬發(內迫擊砲彈約600萬發)手榴彈近2000萬枚,槍榴彈250萬發,飛機炸彈約15萬枚,擲榴彈60多萬發,擲彈筒8萬多具,槍榴彈筒近10萬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