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民間歌謠

car 2008-3-15 18:22

民間歌謠

[color=#555555]台灣民間歌謠是指那些沒有作者姓氏、自然流傳在民間的詩歌與歌謠等。一般分為漢民族的民間歌謠與高山族的民間歌謠。

台灣高山族的民間歌謠的產生背景和內容,多與各族係的部落組織、生活方式與迷信、禮俗、娛樂等相關。台灣高山族各部落均有歌謠,風格和韻律雖各有不同,但大體上可分為抒情歌謠與敘事歌謠兩種。

漢族民間歌謠是在明清時期隨著大陸移民傳入台灣的。鄭成功治理台灣期間,隨其入臺的軍人及眷屬背井離鄉,追思、懷念大陸,創作出許多以思親懷鄉為內容的民間歌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充滿著濃厚地方氣息的各種調律,如台北調、彰化調、恒春調、宜蘭調、台南調等。大體上又分為閩南與客家兩個派系。

閩南係民歌也稱福佬係民歌,是以閩南語演唱的民歌,起源於福建漳州與泉州一帶,傳入台灣後,早期主要在西部平原、蘭陽平原與恒春地區流行。福佬係民歌多數屬於民間小調,演唱方式屬於單音的曲調唱法,每段四句,每句多為七字(少數為五字),內容以歌唱愛情為主,其次為勞動、滑稽、敘事或童謠等。

客家派民歌又分為客家山歌與採茶歌兩種,均用客家語演唱。它是由粵東和閩西客家移民傳入台灣的,普遍流行於台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和南部的高雄以及屏東的丘陵地區。客家山歌與屬於小調系統的福佬係民歌在風格上有很大不同。福佬民歌多為平原地區城鎮中的“里巷之歌”,而客家民歌則屬“山野之歌”,抒情色彩更濃厚,鄉土氣息足。

客家山歌以歌唱愛情為主,也有反映生產勞動的。曲調是五聲音階,演唱節奏婉轉,悠聲纏綿,優美動聽。客家山歌多采用雙關語、隱喻、借代等手法。採茶歌實際是客家山歌的一種,其曲調、旋律、風格與表現手法等,都與客家山歌相同,只是由於它最初流行於產茶區,歌唱的內容大都與茶有關。在此基礎上,台灣民間還產生了“採茶戲”。

台灣漢族民謠與歌謠就其表現內容而言,可分為九種類型。(1)家庭歌謠,如《媳婦自嘆歌》、《滿月歌》、《家庭快樂歌》、《家庭悲歌》、《看護歌》與《結婚歌》等。(2)勞動歌謠,如《耕牛歌》、《出獵歌》、《捕魚歌》、《牛梨歌》、《挑菜歌》、《種稻歌》與《打鹿歌》等。(3)愛情歌謠,如《高山戀歌》、《客家情歌》、《月下情歌》、《月夜訴情》、《送情郎》與《相思》等。(4)祭祀歌謠,如《迎神曲》、《卜卦調》、《人頭祭歌》、《豐祭歌》、《乞雨歌》、《道士調》、《祭典樂曲》等。(5)娛樂歌謠,如《酒歌》、《快樂歌》、《拋採歌》、《杵歌》等。(6)社會歌謠,如《歡迎訪客之歌》、《親睦歌》、《迎賓歌》、《勸善歌》、《時代歌》等。(7)自然事物歌謠,如《月》、《花蓮港》、《北投歌》、《數目歌》與《時令歌》等。(8)史實傳說歌謠,如《朱一貴亂歌》、《陳三五娘》、《貓霧社番曲》、《戴萬生反清歌》等。(9)童謠,如《搖子歌》、《囝仔歌》、《急口令》與《天烏鳥》等。

上述這些都是早期台灣民間典型的歌謠。抗戰時期及台灣光復後,台灣民間又創造出許多新的歌謠,典型者如《望春風》、《雨夜花》、《四季謠》、《月夜愁》、《心酸酸》、《河邊春夢》、《雙雁影》、《阮不知拉》、《白牧丹》、《春花夢露》、《望仔早歸》、《黃昏再會》、《補破網》、《孤戀花》、《秋風夜雨》、《收酒歌》、《燒肉粽》、《淡水暮色》、《暗淡的夜》、《西北雨》、《舊情綿綿》、《南都夜曲》、《安平追想曲》等。這些民間歌謠在台灣至今仍廣為流傳。[/colo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間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