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少林武術歷史之謎

ihao 2012-3-6 01:57

少林武術歷史之謎

武俠小說常說:「天下武功出於少林,少林武功傳自達摩。」究竟事實是否如此,值得探討。

    先看《易筋經》的由來,《易筋經》的創始者一般歸於達摩。金庸在小說《笑傲江湖》中曾借少林寺方丈方證之口,交待《易筋經》的來歷,說是禪宗二祖慧可在達摩圓寂之後,在其蒲團之旁見到一卷經文,即《易筋經》;其經文義理深奧,慧可苦讀鑽研,不可得解,於是遍歷名山,訪尋高僧,求解妙諦,後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剌密諦,二人共同研讀,互相啟發,經七七四十九日,終於豁然貫通;後慧可將《易筋經》傳給唐朝開國功臣、爵封衛公的李靖。

        《易筋經》其中一個版本
    這段對《易筋經》來歷的交待並不完全是金庸的編造,其依據是明代天啟四年(1624)出現的《易筋經》前面的李靖序言,不過金庸作了一些改寫。正是在這篇序言裏面,交代《易筋經》是達摩所傳——這是《易筋經》創自達摩的最早說法,也是後世此種說法的原始出處。  

   但是,《易筋經》真的是達摩所傳的嗎?要否定這個說法並不困難,只要證明這篇序言是偽造的,那麼達摩創《易筋經》自然就是一個偽說了。  

   要證明這篇序言是偽造的是很簡單的,因為這篇序言的漏洞實在很多。任何謊言都會有漏洞,更何況偽造這篇序言的人並不是說謊的高手。   

    由於《易筋經》在晚清和民國初一時甚囂塵上,為糾正人們的觀念,武術史家徐震(徐哲東)和唐豪(唐范生)分別於1928年出版的《國技論略》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當考》中提出了不少證偽的理由,主要是從序中所提到的歷史人物李靖、般剌密諦的歷史活動及其他文史常識等方面判定此序並非李靖所做,也可謂言之鑿鑿,難以辯駁了。比如原序中說該經由虯髯客授于李靖,而虯髯客是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撰小說中的人物,並非歷史上實有其人,把小說中關於「風塵三俠」的事寫入序言明顯露出了馬腳。金庸顯然看出了這個缺陷,故而在小說中刪去了虯髯客授於李靖這一說法,而直接由慧可傳給李靖;另如原序說慧可得到的是《洗髓經》而不是《易筋經》,得到《易筋經》並與般剌密諦共同研讀的是「眾中一僧」而不是慧可,金庸直接改為慧可得到《易筋經》並與般剌密諦共同研讀。這些改動可謂費盡心機,試圖彌合原序中的漏洞,以便更加可信,但畢竟事實並非如此,自圓其說的努力很難成功。有學者指出此經體例與佛經表述的慣例不符,據此便可斷定其為杜撰。  

   其實,這篇序言中還有許多內在的邏輯矛盾,從《易筋經》的具體內容也可以看出有明顯不應該是佛門高僧達摩所創、所傳的依據。如《易筋經》的練功方法有「配合陰陽法」一法:「其陽衰者」,「宜用童子少婦,依法揉之」;「若用童男少女,相間揉之,令其陰陽各暢,行之更妙」。眾所周知,佛門以色為大戒,怎麼可能用少婦少女來「揉之」?所以《易筋經》不可能是佛門高僧達摩所傳。

據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達摩易筋經論考》一文指出,《易筋經》主張內壯、追求神勇,提出來的方法則是守中積氣、吸日月之氣、借別人之氣等。

  而這種路向跟道家道教的關係,則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講《易經》、講陰陽氣運、講修煉、講煉氣、講守中、講採咽、講陰陽配補之外,它還有〈外壯神功八段錦〉,是直接採用道教導引術的。
      
     寺內練武壁畫
    再說,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會而成的。早期文獻,如《洛陽伽藍記》、《續高僧傳》均無達摩長住少林寺或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說。玄宗開元十一年裴漼〈嵩嶽少林寺碑〉曾說達摩與弟子慧可「嘗托茲山」。到北宋輯《景德傳燈錄》,始云達摩於後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陽,後入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這是最早講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的資料,也是後人說達摩面壁九年之張本。因為由太和十年至十九年,恰好九年。 可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史實:(一)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二)太和亦非孝明帝年號,而是孝文帝。


(三)所有唐代文獻,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貞觀六年〈發還少林寺賜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記〉、開元十一年〈嵩嶽少林寺碑〉、貞元十四年〈少林寺廚庫記〉等,也都不曾談及達摩面壁和少林武術與達摩之關係。


  由此可見,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說法,全部都出自附會依託。達摩既未於少林寺面壁,又何來傳經授藝之事?

    少林武技,見於史實,是因寺僧幫助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的緣故。原先,在大業末年,天下紛亂時,「群盜攻剽,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後來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對峙,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據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書寺僧,請其「擒破凶孽,廓茲淨土」。寺僧響應了,率眾與王軍作戰,而得到唐太宗的嘉獎。

  這時少林寺僧當然已頗有勇武,而這個光榮的歷史當然也可能使少林寺僧以練武為其傳統。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此後的唐宋金元時期,卻都沒有少林寺僧擅長武術的記載。因此隋唐之際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現,也可能是鑑於大業末年山賊曾經劫掠該寺,「縱火焚塔院,院中眾宇,攸焉同滅」,所以才奮勇起來護衛自保。也就是說,斯乃一時之激發、偶然之特例,唐宋金元之間,則少林寺未必有習武之傳統。

(二)「十二棍僧救秦王」之類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時少林武技與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無直接或間接之關係。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林武術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