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項羽也有政治謀略失敗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GooCle 2016-2-26 22:07

項羽也有政治謀略失敗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章邯為自己選了一條短期內看成本最低的路,算是走了一步活棋,然而卻把他手下的二十萬秦兵送進了死地。之前項羽軍中一直缺糧,再打下去他沒有勝算,與章邯和談的原因就在於此。另外還有一點原因,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個人推測,項羽對秦軍的剽悍也是有幾分忌憚的。這兩方面的原因疊加起來,成了他大規模坑殺戰俘的原因。
  依常理,項羽有充分的理由殺掉章邯,天經地義的理由莫過於為叔父項梁報仇。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項梁對於項羽來說,不只是叔叔那麼簡單。因為項羽從小就在叔叔身邊長大,項梁對他有撫育之恩,可以說是半個父親。項梁兵敗,死於章邯之手。國仇家恨,這理由足夠項羽殺掉章邯一萬次。然而,項羽卻一反常態地饒恕了他。從這個細節,也能看出項羽絕非有勇無謀之徒。相反灺他的冷靜和理智表現出絕佳的政治素質。之所以沒有殺章邯,應該有如下兩方面原因,其一是顧及到自身的政治信用問題,其二是章邯仍有利用價值。
  章邯的投降,意味著天下的大局已成定勢。從日後的三分關中來看,在秦楚兩軍和談成功的那個時候,項羽其實就已經謀定了章邯的去向。他既不信任章邯,又忌憚秦人的勇悍,為了防止章邯在關中重新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他選擇了殺掉已成為俘虜的秦軍。除此外再能做的,就只剩下盡可能地破壞關中地區的戰爭潛力。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昔日強大的秦軍死灰復燃。三分關中,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制章邯的實力,其次才是為了壓制被「流放」到蜀地的劉邦。
  儘管項羽如此的處心積慮,儘管他的做法在政治技術層面上無懈可擊,可是他終究還是踏上了敗亡之路,這又是何故呢?答案並不複雜,是戰略上出現了致命的疏漏。由於信息獲得的不夠充分,導致了他對形勢出現了誤判,從而做出了錯誤的戰略決策,最終把自己精心籌劃的大好江山拱手讓給了劉邦。
  據史可知,劉邦先入關中進咸陽後,他手下的參謀長,未來的總理大臣蕭何,直接撲到秦皇宮裡,把秦政府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全部收入囊中,這些寶貴的資料為劉邦日後奪取天下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而後一步入關中的項羽剛進入咸陽,也是直奔皇宮而去,但可惜的是,重要文獻盡數落於蕭何之手,再不復得。出於洩憤也好,出於剪除潛在戰爭能力也罷,總之,項羽在秦皇宮裡進行了破壞行為,能拿走的東西拿走,拿不走的東西毀掉,這也就是《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言的「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項羽雖然出身名門,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才智過人,但是受限於所獲得知識的渠道,終究是沒有站在秦帝國一統天下的高度上統攬全局。原因在於,傳授給他知識的人,其視野無不局限在偏安一隅的基礎之上,沒有人領略過秦帝國富有四海的精彩。缺少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獻資料做參考,又被道聽途說來的信息所誤導,是項羽錯誤判斷天下局勢的重要原因。對巴蜀之地的富庶估計不足,則成了項羽最終葬送江山的導火線。
  交通不便,而且據說秦帝國時期流放犯人都送至巴蜀之地,這使得項羽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巴蜀之地是窮鄉僻壤,遂產生了將劉邦發配到那裡去的念頭。殊不知,四川盆地是秦帝國的大糧倉,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而交通的不便,則成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天然保護屏障,令中原地區的混亂幾乎無法直接對當地造成衝擊。
  劉邦到了四川,在當地迅速獲得了經濟補給,緩解了經濟匱乏而帶來的壓力。對巴蜀之地的理解不夠深刻,使得項羽主觀上想削弱、打擊劉邦的意圖不單沒有實現,反倒給了劉邦休養生息,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機會,也相當於給了劉邦反敗為勝的機會。這絕對是項羽始料未及的。
  反觀項羽,一直緊繃著的經濟供給鏈從頭至尾也沒有舒緩過,直到他兵敗垓下,烏江自刎,也沒能擺脫一窮二白的經濟窘迫狀況。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項羽也有政治謀略失敗是因為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