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健康心理學

danny 2009-4-11 09:26

健康心理學

某天早上醒來,你覺得喉嚨痛、頭有點昏、四肢無力,你猜想自己感冒了。你去診所看醫生,醫生證實你被病毒感染了。

你也納悶為什麼那麼多人,唯有你被感染?為什麼總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期末考前感冒?

長久以來,我們認為生理疾病是肇因於病原體入侵體內,治療疾病的主要工作就是消滅病原體。這種觀點我們稱為生物醫療模式(biomedical model)。

隨著對疾病的瞭解,人們逐漸瞭解心理與社會因素也是致病的因子,在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上,他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乃因應而崛起。

健康心理學的對疾病的看法採取所謂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認為對病因的瞭解、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健康維護必須同時考慮心理、社會與生物性因素。

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累積相當證據顯示高壓力會損害免疫系統,進而危及健康(Taylor, 1999)。例如,處於高壓力下,比較容易得感冒(Cohen, Tyrrell, & Smith, 1991);

大學生在考試期間,血液中對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體水準較低(Jemmott et al., 1985)。

另一個健康心理學者感興趣的議題是性格與健康的關係。在這方面最為人所樂道的是A類型行為(Type A behaviors)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間的關係。

所謂A型行為指的是過度競爭、富攻擊性、缺乏耐心、行動急迫、以及敵意的行為組型(Friedman & Rosenman, 1974)。沒有A型行為的人,稱為B型性格的人。

研究顯示A型性格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是B型性格者的兩倍(Rosenman et al., 1976)。後續研究發現A類型行為中的敵意可能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要因子

(Adler & Matthews, 1994; Carmelli & Swan, 1996; Smith, 1992)。

最近的研究提出具有C類型行為(Type C behaviors)者較容易得到癌症,致癌後病情比較容易迅速惡化(Eysenck, 1994; Temoshok & Dreher, 1992)。C型性格的人通常被認為是「爛好人」,他們克己、自我犧牲、合作讓步、謙遜、有

耐心、服從權威、避免表達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Temoshok, 1990)。

除了研究致病的危險因子之外,健康心理學者也積極尋找促進健康的相關行為。下列是一般認定有益健康的行為習慣:

  a. 每天晚上睡足7-8小時。

  b. 飲食營養均衡;每天吃早餐。

  c. 維持適當的體重。

  d. 定期運動。

  e. 不抽煙。

  f. 如果有飲酒的習慣,應適度,不可過量。

  g. 定期健康檢查。

  h. 發展樂觀的態度;維持人際網絡。

對上述的建議,你可能覺得很熟悉,問題是你是否實踐你知道有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心理學者也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嘗試提高個人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的可能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健康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