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en 2011-12-15 00:25
大稻埕望春風 達人帶路探老街芳華
[size=3][color=blue]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udn旅遊休閒
[/color][color=purple]
大稻埕望春風 達人帶路探老街芳華
[/color][color=orange]
【聯合報/記者林佳儀/專題報導】
[/color][color=green]
時代更迭,大稻埕繁榮自是不若以往,但時至今日那獨具特色的歷史古味,仍足以讓人駐足、沈思,久久不願離去;如今,透過在地人、同時也是「望春風之子」李修鑑,我們得以一探老街芳華。
[/color][color=#705fcf]
【時光倒流】150年前迪化街
[/color][color=green]
早在150年前,基隆商人林藍田在迪化街開設了第一間鋪子,但他並未料到,這條街在往後百年間是掌握台灣經濟命脈最重要的一條街。
[/color][color=#705fcf]
【忘春風之子】跟著李修鑑逛古城
[/color][color=green]
李修鑑,為寫作《望春風》著名詞人李臨秋的六子,在大稻埕生活已六十餘載,對於其歷史淵源更是瞭若指掌。李修鑑身為最小兒子與父親朝夕相處時日也最長;為感念父親,他花了兩年時間整理老家,打造為《李臨秋故居》展示父親手稿、相片等珍貴文物。
[img]http://travel.udn.com/magimages/20/PROJ_ARTICLE/119_587/f_46725_2.jpg[/img]
(記者蘇健忠/攝影)
「在我小時候,家前面就是小運河」李修鑑回憶到,生於1948年,迪化街商船貿易仍蓬勃,靠的就是淡水河的地緣之便;由於河道已淤積,船開不進來,工人們將貨放在舢舨上運進大稻埕,現在的西寧北路,正是當時運河所在。沿著運河家家戶戶卸貨後,各家商行利用「前店後廠」形式,貨物就能直接拿到店面賣,十分方便。
[/color][color=red]
百年古城 貿易樞紐
[/color][color=green]
造就昔日迪化街商行繁盛的關鍵,正是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英法聯軍後,淡水正式開港,實際卸貨區在艋舺與大稻埕,大稻埕原先類似艋舺「副都心」,隨著艋舺河道淤積不再適合商船出入,這才讓大稻埕逐漸興起,取代艋舺成為百年餘台灣外銷經貿中心。
通商後,利潤高、銷路好的茶葉生意,讓各國洋行開始在大稻埕設置茶廠,至1895年台灣割讓予日本前,茶葉外銷已占全台出口七成;南糖北茶出口形式確立後,台北城更逐漸取代台南,爾後成為政經首善之區。
台灣在清領時期,清朝後期在列強刺激下,治國態度才漸轉積極,但由於台灣畢竟屬化外之地,能分配到的補助與資源有限;19世紀末開港後,外商雲集的大稻埕,城市建設幾乎全由當地士紳包辦。
[/color][color=red]
外僑居地 孕育民主
[/color][color=green]
[img]http://travel.udn.com/magimages/20/PROJ_ARTICLE/119_587/f_46725_1.jpg[/img]
漫步在迪化街中,每一個轉角都是一段故事。(記者蘇健忠/攝影)
一如台北最早的洋樓街「貴德街」,最初清朝認為外國勢力會破壞國家風水,乾脆畫定港口外僑區,但又無力建設,故請託富商李春生與林維源籌資興建;李修鑑說貴德街原名建昌街,名稱就是從兩人合組「建昌」公司而來,外僑群居也成就貴德街日後匯聚五大洋行,與美、德五國公使館的富庶光景。
如今洋行榮景已不復見,土地所有權也非洋人所有,建築自是不可能保存至今,但大稻埕作為開放港埠,所有國外最新穎的思想與人事物全群聚此地;例如日據時主張民主的蔣渭水,就選在大稻埕創建台灣文化協會與港町文化講座、歌詠女性戀愛不分階級的《桃花泣血記》一曲,同樣在當時廣為傳唱。
[/color][color=red]
無懼潮流 典範長在
[/color][color=green]
今日穿梭於迪化街巷弄,不時仍能瞥見洋樓留下的古蹟牌坊,那巴洛克式的裝飾藝術,除了替古城增添幾許西洋風情,更是當時洋化潮流表徵,不難想見百年前此地的繁榮昌盛。
當代的台灣,夜生活熱鬧繁華在東區,80年前,全台灣最熱鬧的戲院就在大稻埕的永樂座,由富甲一方的茶商陳天來投資所建;所有最流行的歌曲、戲曲都從這個地方發跡,包括李修鑑父親、李臨秋所著的《望春風》。
「這可是當時最流行的裝扮。」李修鑑指著相片中二十來歲的父親李臨秋,英姿颯颯的穿著全套西裝,講究的搭配同款背心;1933年,才24歲的李臨秋寫下《望春風》。如今永樂座樓毀人散、繁華不再;還好,我們還記得「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故人已遠,而在大稻埕留下的文化、藝術與建築,典範長在,時人仍能追憶。
[/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