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09-3-21 09:32
鄭和下西洋
(中國歷史)600年前世界第一艦隊的征戰--鄭和
600年前﹐鄭和七下西洋時率領的﹐並非一支巨大的商船隊﹐還是當世無雙的艦隊﹐當它揚帆海上時﹐一路上到底有過哪些征戰﹖
首航剿滅中國海盜
據《明實錄》載﹐鄭和第一次遠航即爆發了一場海戰﹐不過對手不是國家﹐而是一個海盜集團。
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
戰爭爆發在鄭和船隊結束遠航返回中國的途中﹐地點在現在的馬六甲海峽。按《明實錄》的說法﹐戰爭爆發的原因是鄭和艦隊滿載的寶物讓陳祖義眼睛紅了。
之所以陳祖義竟然敢對鄭和艦隊動心思﹐是因為當時的陳祖義並非流竄海上的小股匪盜﹐他甚至早已控制了蘇門答臘重要港口城市舊港為基地﹐很像是今天賓拉登式的巨梟。
面對鄭和船隊的優勢武力﹐陳祖義突然聲稱願意投降歸順﹐但鄭和得到線報說那是陳的一個圈套。于是﹐鄭和將計就計﹐在將陳祖義的艦隊誘入埋伏圈內後﹐突然施用各種火器密集發起攻擊﹐陳祖義的艦船被焚毀10艘﹐被俘獲7艘﹐而鄭和船隊幾無損失。
但陳本人僥幸率殘部逃脫﹐數月後﹐鄭和的海軍還是設法將陳祖義等人俘獲﹐帶回南京處決。
第二次遠航﹐鄭和並沒有隨隊出航﹐而是留在航海者的守護神“天妃”的出生地福建莆田湄州──整修天妃宮。接替鄭和指揮艦隊的是太監王景弘﹑侯顯。
由于航線中的海盜已被剿滅﹐已無海盜攻擊之虞﹐故此次出航的船只隊僅有68艘。這次航行顯得風平浪靜﹐明朝海軍並沒有大規模武裝行動。
三航俘虜錫蘭國王
1409年(永樂七年)秋﹐鄭和重新成為總指揮﹐統領總人數達3萬人的艦隊進行第三次遠航。在這次遠航裡﹐終于爆發了所有航行中規模最大﹐也是今天史學界爭議最大的一場戰爭。
鄭和在抵達錫蘭國(今斯裡蘭卡)時﹐帶了一塊事先刻有漢﹑泰米爾及波斯三種文字的石碑﹐准備立在該島﹐但此時該島正分為三個敵對政權﹐最強大的是剛率領本地居民打敗了泰米爾人的英雄亞烈苦奈兒。
對中國格外警惕的亞烈苦奈兒斷然拒絕了鄭和立碑的要求﹐並拒絕接受與明帝國的朝貢關系﹐他認為﹐鄭和的艦隊抵達錫蘭﹐很可能是沖著該國的聖物“佛牙”(釋迦牟尼牙齒的遺骨)來的﹐此外﹐元朝船隊帶來刺激的陰影在當地人腦海中還沒來得及消逝。
雙方第一次沖突以鄭和軍隊被趕回船上而告終﹐鄭和艦隊亦未在附近海面停留﹐而是揚帆印度去完成其貿易任務。
很快﹐從印度滿載寶物歸航的鄭和艦隊再次出現在錫蘭海岸並登陸設置據點﹐顯然﹐鄭和是為懲罰亞烈苦奈兒對天朝不敬而來。
但《明實錄》奇怪地稱﹐亞烈苦奈兒向鄭和索取寶物不成遂派5萬軍隊攻擊鄭和艦隊。此後的戰事記載非常簡略﹕鄭和看到錫蘭軍隊蜂擁而來﹐說“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于是帶領2000明軍突然出現在錫蘭王城﹐俘虜了亞烈苦奈兒﹐錫蘭軍隊瓦解。
錫蘭人的不同記載
亞烈苦奈兒隨返航的鄭和被帶回中國囚在南京﹐但這位對天朝格外不敬的番王卻意外地被明成祖免了死罪﹐至于空缺的錫蘭國王﹐則命立“其屬之賢者”為王。
但是﹐在錫蘭人自己可歌可泣的歷史中﹐鄭和艦隊與亞烈苦奈兒的沖突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而且過程要復雜得多﹐今天的爭議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各執一詞上。
按照錫蘭人的記載﹐還有中國明史疏漏的復雜轉折﹕亞烈苦奈兒意外被俘﹐給了該島另外一個政權拔胡六世奪得王位的機會﹐亞烈苦奈兒遂轉而與鄭和達成某種協議﹐接下來﹐拔胡六世在接見帶著禮物前來拜訪的天朝使臣鄭和時﹐結果卻是主人被鄭和活捉﹐與拔胡六世一起被鄭和帶回中國的還有他手下的貴族重臣。顯然﹐這個結果是亞烈苦奈兒和拔胡六世都沒想到過的。
不過﹐拔胡六世也獲得了明成祖的赦免並被釋放回了錫蘭。
關于“佛牙”從錫蘭流落中國﹐也與鄭和將之鄭重“請”到中國的說法不同﹐錫蘭歷史記載它是被鄭和艦隊直接搶走的。
四航俘斬蘇門答剌敵酋
1412年(永樂十年)﹐鄭和艦隊第四次揚帆遠航。這是鄭和歷次航海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光艦隊搭載的士兵就有近2.9萬名。這次遠航目標遠大而極富冒險性。──
因為南洋海島各國已全部在前三次遠航中擺平﹐明成祖現在要把帝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
原以為海疆靖平的鄭和艦隊﹐在航行途中意外地卷入了蘇門答剌的軍事沖突。這是一起復雜的王位糾紛﹕蘇門答剌國王在1407一場戰役中陣亡﹐王後為復仇宣布誰能殺死仇人就嫁給誰﹐很快仇報了﹐新國王有了﹐但長大的王子不干了﹐他殺死繼父自任國王﹐老國王的弟弟蘇干剌率其追隨者與年輕的新國王爆發了王位爭奪戰。
新國王請求明成祖做出仲裁﹐也許明成祖本人是個篡位者的緣故﹐決意強力介入王位糾紛﹐正在附近航行的鄭和受命支持年輕的國王。
鄭和的人馬登陸後﹐一邊與新國王貿易一邊給其賞賜大量禮品﹐感受到冷落和敵意的蘇干剌終于按捺不住﹐率領1萬多軍隊向鄭和所部發起進攻﹐這給了鄭和正當介入的理由﹐
于是﹐蘇干剌的軍隊被鄭和迅速消滅﹐鄭和軍隊一路追擊到啞齊(今亞齊)終于將蘇干剌及其同黨俘獲。
蘇干剌沒有前幾位被俘者那麼幸運﹐公元1415年夏﹐鄭和完成遠航返回南京後﹐蘇干剌被帶回中國﹐志在遠方的明成祖不希望靠近自家門口的蘇門答剌再出亂子﹐在8月12日完成獻俘儀式後﹐明成祖命將蘇干剌立即處決。
在小說中真相難尋的其他征戰
因成化年間鄭和航海的資料遭嚴厲焚毀﹐鄭和艦隊遠航中還發生哪些征戰已很難尋求﹐按照官方有限的記載﹐鄭和最後三次遠航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征戰。
但正規資料雖遭焚毀﹐卻無法禁止民間傳播鄭和遠航的故事。從其中一些傳說可依稀辨識鄭和其後在航海中發生過不小規模的戰事。
目前被史家認為很大程度可信的是鄭和艦隊與“拉撒國”(今索馬裡境內)的沖突﹐小說中稱鄭和軍隊曾以火器轟擊對其不友善的“拉撒國”首都﹐該國國王遂轉而歡迎鄭和的到來。
但明人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許多內容在今日看來完全屬荒誕不經﹐內稱鄭和登陸一地﹐派兵打探才發現原來是鬼國酆都﹐無數番人鬼魂向閻王哭訴鄭和所部造成的殺戮﹐鄭和手下將官不但無所敬畏﹐反沖擊鬼國王宮索取給明皇的貢品﹐後遭閻王以風暴摧毀艦隊的警告﹐鄭和等方才表示懺悔之意。
這些不具嚴肅史實性的民間傳說﹐或許也可為我們揣測當時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提供想像空間。
野史﹑小說雖不足為信。然而﹐那些正史又有多大真實成分﹖《明史錄》載鄭和寶船長達四十四丈﹐現在主流嚴肅學者都認為是在胡說八道。我們有過政治的歷史﹑有過私人的歷史﹐但卻很少有歷史的歷史。今天﹐歷史的解說者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而真實的歷史卻隨著600年前那張飄落的風帆而淡出人們的視野。這又是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