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國民革命軍

Bess 2011-10-26 21:34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革命軍、國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師法當時蘇聯共產黨「以黨建校,以校領軍」的模式,並參考蘇聯軍事制度後創設的一支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所加以培養訓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時,國民革命軍是主要的武裝力量。1928年北伐完成後中國統一,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為「國軍」,並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對內對外之戰爭。至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後,國民革命軍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成為完全效忠國家的武裝力量。

創建國民革命軍(8個軍)在國民革命軍未成立前,孫中山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軍閥作為武力基礎,但是在六一六事變後孫中山決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於中國國民黨思想的軍事武力。 為此,1924年在蘇聯支持下,孫中山在廣州創立黃埔軍校。面對這批非我族類的軍隊,當時盤據在廣東省的各路軍閥皆想盡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黃埔軍校培育出之軍官團發動之東征成功擊潰陳炯明為首的粵系軍閥勢力,國民黨軍系勢力自此站穩腳步逐漸擴充。

1925年7月,護法政府於廣州改組為國民政府,其軍事最高領導組織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黃埔軍校訓練的軍官組成的黃埔軍校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的國民革命軍依照蘇聯體制,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雖然黃埔軍校提供了一定軍力讓國民政府控制廣州,但這幾千人守省有餘,要打垮其它軍閥仍差距甚遠,為了彌補軍力差距國民政府不斷以納降改編的方式吸收各地的軍事武力。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及吳鐵城的「警衛軍」、並和廣東的「潮梅軍」等合組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收編廣西新桂系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因敗於吳佩孚因而加入國民政府,部隊改編為第八軍。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號稱八個軍,總兵力約十萬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國民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