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追求名利

derek 2009-3-15 21:48

追求名利

長期以來,說起追求名利,人們都是不肖一顧的神情,因為在大家的心目裡,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單位領導如果評價一個人說:“這個人只知道追求名利。”那麼基本上可以說,這個人在單位裡就沒有什麼發展前途了。

“名利”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會為不同的“名利”而發“追求”之力,“名利”也是分“檔次”的,不同“檔次”的人,會追求不同“檔次”的“名利”。

一介平民,會為班組長的認可或幾分錢的利益,而絞盡腦汁苦苦追求;一個普通職員,會因為手中的一點權利,在接受“當事者”一次宴請或幾條香煙的賄賂或幾句廉價的恭維中,視為人生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一位鄙視權利和金錢的學者,也許會為一篇學術論文的署名而猶豫不覺;一位權傾一方的執政者,因為沒能實現心目中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鬱郁寡歡;一位“富可敵縣”的商人,為早一天完成“富可敵省”的理想而疲於奔命。

所有這些,幾乎含蓋了人們生活的全部現象。他們是存在的,根據“存在既合理”的觀點,他們也是合理的。的確如此,人類對名利的慾望和追求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天性,是人類的特徵。

人類還有另外一個特徵,那就是虛偽。人們最為善長把各種虛偽,隱藏在人類獨有的浪漫之中,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習慣於把這種浪漫稱之為“理想”。例如:人們對“名利”(物資和精神)的追求行為,構成了人類活動的基礎和社會前進的動力。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否則就很難解釋私有制經濟,占世界經濟主導地位的現象,也很難解釋,我國以前被各種“理想”包裹著的社會狀態,為什麼要進行目前的“改革”。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人類建立以鄙視“名利”為主流的文化和思想,使這種文化和思想幾乎演變成了一種“理想”。之所以稱之為“理想”,就是因為它始終沒有成為現實,始終是人們的想象,始終是與現實有著很大距離的願望。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現代社會,以追求“名利”為代表的人類天性,一直是社會結構的基礎,不管你觀點如何,我們都很難否認它存在的事實,這種“存在的事實”和文化中倡導的“理想”,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就象是兩個頑強的戰士,一個在“現實”中,一個在“理想”中,堅持著自己的存在。

在幾十年前的“文革”時代,人民公社的農田裡,總是有著很多的雜草,我一直認為那是永遠鋤不掉的,後來有了“自留地”,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在各家的“自留地”裡,好象“永遠”都沒有雜草,我曾經對這種現象大發感慨。再後來,在一本書中看到這麼幾句話:“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田甫田,維莠桀桀。”意思是說,種田不要種公田,只有莠草長的驕。種田不要種公田,只有莠草長的高。這是《詩經》裡的一段話。在《春秋公羊傳》中,也有“民不肯儘力於公田”的說法。春秋時期離我們現在已經有二千七百多年了,經過如此漫長的時空,居然與我們現代人在分田到戶時的感慨驚人相似,真可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前幾天看資料有這樣一個調查:讓一個學校的二年級的學生寫下自己的願望,當調查結果出來以後,讓人出乎意料是,這群稚嫩的孩子的答案是:“總經理,董事長,醫生。”當問為什麼要當董事長時,一個孩子回答:“只有董事長才有權利,才會制服別人。”唯有一個當醫生的孩子還是要當院長。其實孩子們的願望並沒有錯,拿破崙不就說過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看來,二千多年的延續並沒有結束,歷史將繼續下去。

那麼我們的文化對於“名利”的定位錯了嗎?

古聖人說:“非淡泊無以明志”。“淡泊”是“名利”的敵人,“淡泊”是內心超脫塵世的豁達。不為“名利”所累,有著面對一切的從容和冷靜,富有遠見卓識,而不俯仰隨人。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世界萬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人們對“名利”的理想化的觀點好象始終沒有變,把淡泊“名利”視為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現真正屬於人的高貴品質。定位不可謂不高。我們當代公認的“文人”余秋雨先生認為:“關於追求名利的問題,這是一種用低層次的人生坐標來讀解大千世界的思維習慣。就像饑餓的人會誤以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為都為了吃飯,挨凍的人都以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為都是為了找衣服。其實這是一種以自己的認知水平所做出的判斷,實際上世界上確實有大量的人並不是在為自己的名利奮鬥”,他告戒:“希望大家對世界改換一種讀解方式,名利兩字並不是大千世界的主要支柱。”

誰能告訴我以上觀點有不對的地方嗎?

根據我所受的教育判斷,以上觀點沒有錯。那麼多年的教育給我的觀點是什麼呢?

追求“名利”是極端個人利益,目光短淺,心胸狹窄。為了“名利”難免會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同樣為了“名利”可拋棄做人的自尊。因此,“名利”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卑微齷齪,媚俗下賤,人格扭曲,異常貪婪的代名詞,是一切墮落的開始,是世界萬惡之源的基礎,總之,“名利”是太可怕了,是可怕的不能再可怕的東西,因為它經常能把人變成“鬼”。

“鬼”的確是讓人害怕。

這也難免,在我們的周圍,有誰喜歡那種見好處就爭,看利益就搶,為了蠅頭小利出賣人格,出賣朋友,一昧追求“名利”的人呢?我是不喜歡,相信沒有人喜歡。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喜歡呢?

分析原因有四:一,“爭”,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侵犯別人利益;

二,“搶”,攪亂正常秩序,破壞遊戲規則;

三,“蠅頭小利,出賣人格和朋友”,利益太小,讓人藐視。出賣人格,令人厭惡。出賣朋友,實在是有違基本道德;

四,“一昧追求”,眼睛只盯著眼前的這點利益,沒有遠大抱負,更沒有“美好”前程。

我很想問一下,如果同樣是追求“名利”,卻沒有以上所講的四個原因,我們能認可嗎?

讓我們還是按照以上的四個原因,把它們的意思完全相反,看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一,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要,把利益讓給他人;

二,遵記守法,從不破壞各種“規矩”;

三,目標遠大,自尊自強,熱心助人,珍惜友誼;

四,不受利益所動,抵禦各種誘惑,有著崇高理想,前進的步伐有效而又紮實,有著美好未來。

這是社會“精英”,是老師和家長每天教育的內容,是有志青年嚮往的目標。

由此看來,意思相反,評價差別巨大,“垃圾”變成了“寶貝”,“敗類”變成了“精英”。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他們之間的差別,有必要分析兩者之間的共性和差異。

一,最大的共性就是“追求”,無論是“名利”還是“理想”,他們都很努力。

二,最大的差別是“追求”的方式不同,不遵守起碼的道德標準與符合“遊戲規則”,如同鐵路的道岔口,一同出發的列車,會奔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得到完全不同的評價。

三,最關鍵的地方是目標的差別,前者不守“規矩”,為“小利”而“爭強”,極端自私;後者遵守各種“遊戲規則”,追求方式和目標被主流社會認可,“理想”遠大,讓人羡慕。

換一個角度。

在我們的周圍,有誰喜歡沒有進取心,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嗎?沒有,為什麼不喜歡呢?因為沒有理想就沒有抱負,沒有抱負就沒有“鬥志”,沒有“鬥志”就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就沒有“成功”,而無論自己“成功”如何,在人們的基本標準裡,各種各樣的“成功”始終是人們的嚮往。

我們分析到這裡已經可以得出結果了,“名利”是被社會接受的,現實中人們對“名利”的追求造成社會的前進,文化中認為“名利”是墮落的原因,那麼,這裡面是否矛盾呢?矛盾在什麼地方呢?

矛盾是存在的,存在於人們對“名利”的虛偽之中。大部分是不矛盾的,但常常讓人困惑,因為人們對“名利”進行了界定,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對“名利”進行區分,那就是“名利”是分檔次的,不遵記守法,違反道德的“低檔次”的“名利”觀,被社會唾棄。遵紀守法,在道德範圍之內的“高檔次”的“名利”觀被人推崇。

人類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代表著這種變化的事物裡面,其中就有人們對“名利”的觀念,是一種價值觀。原來被人輕視的東西,現在眾人所望;原來奉若申明的東西,現在讓人不肖一顧。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舉不勝舉。目前,我們堅持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法制社會,法治社會要有法治意識。在普法學習中知道:“民法有兩大支柱權利:人身權和財產權。“名利”說的就是這兩項權利。“名”主要是指人的姓名、名聲、名譽、榮譽等,也就是“人身權”;“利”主要是指人的物質利益、財產利益,也就是“財產權”。重視名利就是重視自己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是權利意識濃厚的反映;淡泊名利就是漠視自己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是權利意識欠缺的表現。”

我同意以下觀點:

在對待“名利”問題上,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名利”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權利,任何人都可以去爭取和創造,那麼,在“名利”面前,人們也就會變得泰然自若、大大方方,而不是矯揉造作、吞吞吐吐。因而,追求名利也不再是“貪圖自私”的寫照,而是一種挖掘個人潛力、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象徵。照這個理,“求名圖利”倒成了一種高雅的情操,所以被稱為“高檔次”。

我們如果在追求“高檔次”名利過程中取得成功,我們的個人生活將發生“革命”,如果每個人都能成功,我們的社會將發生“革命”。近百年的中國,實在是發生了太多的“革命”,每次“革命”過後,老百姓大都一貧如洗,希望這次不一樣,希望所有老百姓都富。這是我的願望,而不是行動。唯一可以行動的,就是在追求“高檔次”的“名利”過程中,我先富起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