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壓力調適與自我成長

fredwin 2011-9-2 15:23

壓力調適與自我成長

這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從小到大,我們就必須與別人不斷的競爭。然而,畢竟社會資源有限、名位有限,失敗與挫折在所難免,「壓力」就從小到大一直跟著我們。

造成壓力的主因
一般而言,會干擾或影響我們正常生活方式的因子就是壓力,而「挫折」、「衝突」與「恐懼」被認為是造成壓力的三個主因。「挫折」與「失敗」是一體兩面,在學校考試不理想,就會有挫折與失敗感,如果再想到下週的考試又有可能會挫敗,恐懼感就油然而生,壓力也跟著增加。
如果有朋友剛好邀請要在考前出外旅遊,自己又放心不下考試,深怕外出旅遊會使考試不理想,因而內心就會有掙扎與衝突,這時既期待出遊,又怕考試不理想,衝突當然不可免,壓力也隨之升高。

壓力是不可避免
在資源與名位有限的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逃脫壓力,即使貴為總統,也要拚政績,力求歷史留名。但是國事如麻,挫折、衝突與恐懼會一直隨行,總統的壓力當然甚於常人。
既使一般人,也會因為生病、失業、車禍、落榜、失戀、搬家等,或親人傷病、事業失敗、死亡等而產生高度壓力。
即使在每天的生活中,也會因為趕不上交通車、車子拋錨、與別人紛爭、老闆責罵、感冒等而壓力重重,甚至我們過馬路都會有無比壓力。
整體而言,每個人的一生之中與每天的生活之中,壓力都不可免。佛陀數千年前就說過:「人生苦海無邊」,也是這個道理。

壓力與個人特質
那又如何調適壓力?心理學家將壓力的調適又稱為「壓力管理」,各式各樣的壓力管理策略汗牛充棟,多至數百數千種。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EBT)的專家就一向認為壓力事件並非困擾我們情緒的主因,我們對壓力事件採取甚麼看法、觀點與信念才是情緒困擾的根源。慢郎中的人,雖壓力感受較小,但競爭力較低,也會有較多挫折壓力。同樣地,天生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應付壓力;悲觀的人,容易誇大失敗的可能,會有較多沮喪與憂鬱情緒。

在此先舉出十種較佳的壓力調適方式供各位讀者參考。

一、與壓力和平相處
把壓力看成是人生的必然,每個人都會有壓力,每天都會有壓力,因此面對壓力,與它和平共處,心情放輕鬆,壓力反而能帶給我們適度的激勵作用。心理學家相信適度壓力,工作績效較佳。

二、要有積極意念
人大致是「怎麼想就會有甚麼樣的情緒」,凡事都往壞處想,就會壓力重重。比如參加一項重要考試,如果抱持:「這只是一次磨練,考不好下次再來」,這樣就會輕鬆以對。『反之,認為「考不好我人生就完了」的人,可能壓力更高,最後真的失敗。』

三、要有規律生活
一般而言,身心靈是三位一體,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心理,有規律生活才能使心理穩定正常,經常熬夜與晝夜顛到,容易使個體免疫失常,因而體力受損,進而增加壓力。

四、適度運動
運動一直被認為是壓力調適的最佳良方,運動也可舒緩筋骨,促進血液流通,帶動心理的放鬆,同時多數運動會與他人互動,也可分憂解勞。

五、尋求社會支持
人是群性動物,需要與人相處與往來,有越多親朋好友的人,壓力越容易得到舒緩。即便有大難臨頭,也可以因為有眾人的支持,而分散壓力,甚至得到更多的成長。如快要破產的人,因有朋友相挺,容易度過難關。

六、學會感恩
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為有無數人關照我們、幫忙我們、支持我們、我們才能夠順利長大,甚至謀得一官半職,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我們要感謝週遭任何人的幫忙,如計程車與公車司機載我們、大樓管理員的安全警衛、小吃店老闆的提供美食等。學會感恩,是壓力調適的要項之一。內心充滿怨恨、心生不滿的人,日子一定不快樂,當然壓力會很大。

七、讀書進修
讀書與進修能讓我們增廣見識,增加對未來人生的期待,進德與修業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有自我的讀書與進修計畫,學位更有助於生涯的提升,一般的讀書,如看一本小說,一篇名著,甚至看一份報紙,都會讓人充實心靈,舒緩壓力。

八、心中有信仰
人生的困境無人可免,當我們碰到高度壓力,徬徨無助的時候,心中如有信仰,比較可以得到依靠,心理會有穩定力量。心理學家就發現,有信仰的人,心理幸福感較高。

九、活在當下
壓力事實上很多是因為懊悔過去、擔憂未來所造成,存在主義論者早就說過:「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遙不可及,現在最重要」。可惜太多人一直在懊悔過去、擔憂未來,因而壓力太大,如父母擔憂子女成績不好、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對象、嫁不出去,或很多人埋怨或懊悔:「假如過去不要…」、「假如過去沒有…」等,因而自我困擾不已。

十、立即的壓力調適
有些壓力是立即來到,如在街上車子與人擦撞、榜單公佈、老闆宣佈裁員、被人倒會、親人過世、個人需住院等,也是多數人會立即面臨的巨大壓力,這時應把握下列的立即壓力調適原則:
1.深呼吸;
2.不慌亂;
3.尋求親朋好友幫忙;
4.面對衝突先離開現場;
5.把痛苦說出來、寫下來或叫出來;
6.試著舒緩心情,如泡澡、靜坐、聽音樂等;
7.避免喝酒、抽菸或使用藥物。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壓力調適與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