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07-12-28 08:37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size=6][color=#ff0000][/color][/size][size=3]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
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
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
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color][/size]
[size=3]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
乎是最後的機會。
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
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二件事是「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color][/size]
[size=3]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三點:要「用功學習」[/color][/size]
[size=3]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size][size=5][color=#0000ff]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瞭解」[/color][/size]
[size=3]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瞭解。徹底瞭解比你看了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瞭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瞭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在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唸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瞭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color][/size]
[size=3]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size][size=5][color=#0000ff]第六個:「學創新」[/color][/size]
[size=3]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瞭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七點:「學中文」[/color][/size]
[size=3]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
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size][size=5][color=#0000ff]第八點:「學英文」[/color][/size]
[size=3]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獨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size][size=5][color=#0000ff]第九點:「學習世界」[/color][/size]
[size=3]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
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size][size=5][color=#0000ff]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color][/size]
[size=3]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size][size=5][color=#0000ff]第十一點:也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color][/size]
[size=3]「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
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size]
[size=3][/size]
[size=3][color=#ff0000]資料來源:天下雜誌[/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