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

danny 2009-2-26 22:36

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

抗清民族英雄秦良玉,字貞素,明萬歷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 鳴玉溪。父親秦葵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丁亂世,喜談兵”,從小培養孩子們學習文韜武略,勉勵他們長大后︰執干戈,以衛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父 親尤其鐘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課章句,學經史外,還得以和兄弟一起隨父習武。她不但 學得一身騎射擊刺的過人武藝,而且熟讀兵史,精于謀略,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父親感慨地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並不因為自己是女兒家 而感到自卑,她少懷大志,經常用歷史上愛國名將、民族英雄的業績激勵自己,她豪邁地表示︰“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后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夫妻。千乘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之后,英俊嚴毅,“整蒞軍伍,莫不股栗”。他十分愛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賓,就 邊治軍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議。石柱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兒當求樹勛萬裡,奚用坐守為?” 她立足于為國報效的遠大眼光,協助丈夫精心簡練士卒。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鉤,矛末有環”的一種獨特長矛,機動靈活,驍勇善戰。史稱秦良玉 “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憚”。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義)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裡,朝庭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次年二月朝庭集 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被太監邱乘雲誣陷,冤死雲陽獄中,朝庭因秦良玉屢立戰功,遂令襲職,代領石柱宣撫使。從此秦良玉卸裙釵、易冠帶。侍女衛隊皆戎裝雄服,南征北討,聲威遠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東北,對明廷構成嚴重威脅之際。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慘敗于努爾哈赤的后金軍隊,舉朝震驚,遼東 官兵“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裝死苟活,不肯出戰”。朝庭急調永順、保靖、石柱、酉陽等土司兵赴遼救援。秦良玉奉調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數千奔 赴前線。天啟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陽土司配合明軍,渡渾河與清兵血戰。是役雖因寡不敵眾,邦屏陣亡,未能取勝,但卻在極艱苦的條件下殺敵數千,重 創清兵,被除數譽為“遼左用兵來第一血戰”。  
渾河血戰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趕製一千五百件冬衣撫恤士卒,整頓余部。自己則新率三千精兵直赴榆關(山海關)。榆關是清兵佔據遼陽進窺中原必經的咽喉 要道。秦良玉坐鎮榆關,一方面救濟關內外飢民,安定民心;同時加強武備,戮力守衛,有效地遏製了清兵南侵的氣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關防務固若金湯,成 為清兵無法逾越的屏障。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擴兵援遼,抵抵石柱僅一日,適逢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詔率兵二萬援遼為名,進入重慶,久駐不發,自稱大梁王,轉而乘虛進逼 圍困成都,嚴重破壞了抗清的情勢。秦良玉乃揮師西上救援。奢崇明懾于白杆兵的威名,派人贈金帛結援,秦良玉立斬來使,把金帛贈賞三軍。派民屏、侄兒翼明、 拱明率四千兵馬倍道兼行,自帶六千精兵長驅西進,使成都順利解圍,並一舉收復重慶。隨后又率師入黔,最后平定川黔一帶分裂叛亂勢力。  
崇楨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占永平、灤州、遷安三城,情勢極為險峻。崇楨皇帝匆忙下詔征調天下 兵馬勤王。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兩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后趕來的十余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獨秦良玉 所部率先奮勇出擊,在友軍配合下,奮力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為此,崇楨皇帝特在平台召見,賜一品服、彩幣羊酒,並親自賦詩四首 褒獎。其二雲︰“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在清軍兵臨城下,眾多須眉大將貪生怕死,推諉觀望之際,能夠力挽狂瀾的偏偏是一名萬裡勤王的女將,難怪崇楨皇帝感概萬端,視秦良玉為救駕功臣,表示要“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了。  
崇楨六年(1633年)之后,她從京師調回四川,先后與羅汝才、張獻忠等農民軍作戰。崇楨十六年(1643年)冬升任四川總兵官。崇楨十三年(1640 年)張獻忠邊破官軍,秦良玉“趨救不克,轉斗複敗,所部三萬略盡”。崇楨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馳援夔,又“眾寡不敵,潰”,以至“全蜀盡陷”。   
1644年清兵入關,情勢驟變,滿族貴族取代明王朝,迅速西進南下,憑借暴力推行一系例野蠻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情況下,大順、 大西農民軍余部與南明政權息兵相處,轉而出現聯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農民軍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權賜秦良玉“太 子太保”爵,封“忠貞候”,調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歲高齡毅然接受“太子太保總鎮關防”銅印,奉詔掛帥出征。但因鄭芝龍叛變,隆武政權旋即敗亡,而 未能成行。秦良玉晚年雖未與清兵直接交鋒,但始終堅持抗清立場,並在石柱地區實行屯墾,保境安民。當時四川地區戰禍連連,赤地千裡,淒涼殘敗。附近州縣避 難歸附的百姓十數萬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時,在城東南五十裡萬壽山仍屯有大批糧草。  
秦良玉戎馬傳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計安危、舍家破財、愛國愛民的情操,忠貞衛國,至死不渝的高風亮節,博的廣大民眾的崇敬愛戴。史載秦良玉率部進京 后,“馭軍嚴,秋毫無犯”,“都人聞白杆兵至,聚觀者如堵,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駐兵遺址築四川會館。祠堂內供奉春良玉戎裝畫像,龕前對聯雲︰  
“出勝國垂三百年,在劫火銷沉,猶剩數畝荒營,大庇北來梓客;  
起英魂天九幽地,看遼雲慘淡,應添兩行熱淚,同聲重哭天涯。”  
秦良玉不但“驍膽智,善騎射”,長于帶兵打仗,而且“兼通詞翰,儀度嫻雅”。征戰之暇還組織女兵紡紗織布,后人憑吊四川營址時曾留下“金印夙傳三世將。繡 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笳聲雜紡聲”的詩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門外當年秦良玉駐兵之處,仍保留有“四川營胡同”、“棉花胡同”一類的地名,表 達了人們對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懷念。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