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tcz 2011-7-2 01:50
醒木、扇子、方帕
評書和相聲演員有共同的三大道具:[b]醒木、扇子、方帕[/b] 這三大道具就是我這次主要的發帖內容
[b][size=4]醒木[/size][/b]
[b]醒木[/b] 相傳是在周莊王(西元前696-前682年)時傳下的。相傳周莊王時連年荒旱,老百姓非常困苦,太后又患重病。這時左丞相肖彭向周莊王奏道:“大王要想江山穩固,太后病好,必須大赦天下,減免三年賦稅,廣施仁政。”他還推薦了姓梅、衡、胡、趙的四個人,編了些“安邦治國,發奮圖強”內容的東西,到各地去演唱。不到三年光景,果然國泰民安,五穀豐收,太后的病也好了。周莊王大喜,封四位說書人為“四大善相”,並分別授名為:安樂堂、喜樂堂、歡樂堂、永樂堂。每人又賜尚方寶劍一口,堂印一顆,聖旨一道,可以到全國各地說書。不管到了哪個州衙府縣,碰到貪官污吏,有先斬後奏之權。
四大善相授封後,又到各地去說書,結果沒有幾個人來聽書,只有幾個六十多歲的聽眾。問其原因,一位老漢說道:“因為掛著尚方寶劍和聖旨,誰敢來聽書呀!我們這把年紀了,是不怕死的。”
後來,為了宣揚周莊王打鼓勸善的德政,便用扇子代替了尚方寶劍,手帕就是當年周莊王的聖旨,醒木就是那顆堂印。周莊王也因此成了評書藝人的祖師爺。
[img]http://www.tqt.com.tw/images/wood.jpg[/img]
[b]醒木[/b] 是一塊長方形的小硬木塊。尺寸不一,一般長約一寸,闊約半寸。上面抹邊,共二十條邊線,十個平面。放在桌上外露九個平面,所以也叫“九方”。
說起醒木的叫法那可真是數不勝數,在以前,醒木落到不同職業不同身分的人手上,都有不同的叫法
據《江湖叢談》(雲遊客著)中介紹,評書藝人有醒木詞:“一塊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聖人一塊傳儒教,天師一塊驚鬼神。僧家一塊說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
以下整理出18種不同身分對於醒木的稱呼:
[b]身分[/b] [b]醒木的稱呼[/b]
1. 皇帝 鎮山河、龍膽
2. 皇后 鳳翥、鳳霞
3. 丞相 佐朝綱、運籌
4. 武將 驚虎膽、虎威
5. 文官 驚堂木、唬人磚
6. 道家 權杖、鎮壇、感應器
7. 佛家 禪心、慈悲木
8. 儒家 忠怒筆
9. 老師 呼尺、醒誤
10. 藥房 介尺、壓方、審慎
11. 書生 鎮紙
12. 評書藝人 止語、省悟
13. 相聲藝人 窮摔
14. 當舖 如意
15. 錢莊 喚出
16. 戲台 如意
17. 客店 鎮靜
18. 糕餅店 茯苓
評書演員拍醒木,開始表演時拍,讓觀眾安靜,注意。結束時拍,讓觀眾懸想回味。節目當中拍,烘托氣氛。有人說評書演員說到那種人,一拍醒木就代表哪種人的身份。事實上,評書演員中,醒木不到必要時不能亂拍,更不能借其聲音作伴奏。
另外,醒木也是評書藝人的演出許可證。醒木不是自備,是徒弟學藝功成,在出師時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由師傅傳授給徒弟。徒弟當眾接過醒木,才能自己獨立演出,師承的門戶不同,其醒木的尺寸大小也不一樣。如果評書藝人到某地賣藝糊口,遇同行盤道論門風,也從醒木開始。用“醒木一塊為業,說書以作生涯,走遍江湖會名家,而今請問閣下”來提問,藝人應回答:“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龍虎,我輩上場用,其名曰醒木”。
醒木稱醒目,又叫響木,是一種在曲藝表演中經常使用的道具。
醒木實質上是一種小硬木塊,常由紅木等高檔硬質木材製成。多被用於單口相聲,評書及鼓書的表演中,作用基本為「攏耳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另外,中國古代的衙門裡,均有一塊用硬木製成的道具,用來發聲。在中國的衙門裡,木塊通常保留一塊木方的形狀,並被稱之為驚堂木。
醒木也是一種道教法器,在一些儀式中會用到。
[b][size=4]扇子[/size][/b]
評書和相聲演員有共同的三大道具,醒木、扇子和方帕,其中以扇子的用途最多最廣。
[img]http://www.tqt.com.tw/images/fan.jpg[/img]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8/Ancient_Egyptian_Fans_and_Oars.png/200px-Ancient_Egyptian_Fans_and_Oars.png[/img]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e/French_Fan%2C_18th_century%2C_cropped.png/250px-French_Fan%2C_18th_century%2C_cropped.png[/img]
晉代崔豹《古今注》記載了「五明扇,舜所作也」及「殷高宗有雉尾扇」。這些扇都很大,用來「障風蔽日」,作儀仗用途,是地位的象徵,而非使人涼快。
陸機的《羽扇賦》記載了:楚襄王的大夫宋玉、唐勒侍用白鶴羽毛作為扇子,被諸侯取笑。
後來宋玉解釋了一番,令諸侯十分佩服。
現時最早有關扇子的文物是戰國金銀錯銅壺,上面有奴隸執長柄扇的圖案。實物則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
關於摺扇的起源,現時學術界大都認為是日本於平安時代的發明,但有人提出中國於南齊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載:「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而元朝人胡三省《資治通鑒》注云:「腰扇即摺疊扇。」但沒有任何畫像、實物和具體文字描述證明「腰扇」即「摺扇」,恐怕是胡三省個人的臆測和附會。如取源自日本一說,何時傳入中國亦有不同見解,一說是於唐朝時已有摺扇,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器用·宮扇》:「折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面《韻》註:『搊(音同抽)扇。』則唐人已有矣。一說是北宋時傳入中國,除日本製造之外,亦有高麗製造輸入中國的,當時又稱「倭扇」。另一說是明朝永樂年間,摺扇才由朝鮮傳入中國。由於北宋時已有關於摺扇的記載,因此摺扇傳入中國應該不會晚於北宋,現時學術界亦多取於北宋時傳入一說。
18世紀的法國扇子另外,「翣」、「箑」是扇子的古稱。《淮南子·卷二·淑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淮南子·卷七·精神》:「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於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
此外,扇子舊時也有被行走江湖的武人當成奇門兵器使用,太極螳螂門趙竹溪就傳下一套名為「奪命扇」的傳統套路,著著險招,跟現代類似扇舞的新派套路風格迥異。
[b][size=3]五大名扇:[/size][/b]
[b]真絲扇 [/b]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真絲扇用真絲綢緞面料製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於觀賞收藏,也是饋贈友人之佳品。真絲扇的製作工藝複雜,綢緞比紙張柔軟,凌娟光滑,製作起來工藝要求極高,扇骨用頭青天然高山楠竹製作,面料處理:先過漿下水,在烘烤陰乾,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過漿風乾,然後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繪工藝,然後搭面成型,總計70於道工藝流程,目前有安徽傳承的真絲扇工藝保留至今,真正純手工製作。真絲扇的外觀漂亮,工藝製作考究精細深受世界各國民眾的青睞。
[b]檀香扇 [/b]是用檀香木製成,其木質堅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為勝。有天然香味,輕輕搖,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點,保存十年八載後,扇起來依然幽香陣陣,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還有防蟲、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種有拉花、燙花、雕花、繪畫、印花、鑲嵌和接骨等。一般經鋸片、組裝、鎪拉、裱畫、繪畫和上流蘇等十多道工序組成。 檀香扇以其獨特技藝,獨具風格,富有工藝性,而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b]火畫扇 [/b]始創於清代同治末年,後來工藝逐步發展,製作時選薄玻璃扇兩柄,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火筆作畫而成,清秀典麗,永不褪色,是欣賞收藏的精品。
[b]竹絲扇[/b] 俗稱「龔扇」, 有燦若雲錦、薄如蟬翼的美評。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紈扇,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維妙維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
[b]綾絹扇 [/b]在摺扇出現之前就廣泛用來製作紈扇扇面,如今也用來作摺扇的扇面,凡是用綾絹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稱為綾絹扇。綾絹扇扇面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色澤光亮,給人以溫文爾雅之感。
[b][size=3]用途:[/size][/b]
[b]實用上[/b]: 涼快
[b]藝術上[/b]:
舞蹈:扇子舞
戲曲:幫助表達人物的情感
相聲:藉由扇子來表達動作(看書、騎馬、寫字、臺詞小抄……等)
書法:文人喜歡在扇上題字,稱為「題扇」。紹興有題扇橋,傳說王羲之曾在橋上為一老婦題扇。(《晉書·王羲之傳》)
繪畫:此類畫作稱為扇畫。除了以毛筆繪畫扇面之外,亦可烙畫。
儀式:掩面(禮儀):故扇子又稱便面。古代結婚時,新娘怕羞,可用扇子遮掩自己。不同地方,
放下扇子的時機也不同,有些是將起行往新郎處時丟下扇子,有些是成禮後才放下扇子,有
些是洞房前由新郎誦詩至滿意才放下。
[b]其他[/b]:
棋士在思考時拿著
裝飾
軍事:戰扇、團扇可以號令、占卜。
武術: 中國武術中亦有藉助扇的,例子有陳式太極扇、莫家拳用扇也能當武術的是非常難的一們學問。
切腹(扇子腹)
行街指引:扇子上繪上地圖,可作旅行指引。
[b][size=4]方帕[/size][/b]
早期的 [b]巾[/b] 是漢族士大夫在古代戴在頭上的帽、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
魏晉 魏晉時期流行籠巾。
宋朝 士人在頭上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名稱起源來自《東坡居士集》的「父老爭看烏角巾」句,因而有東坡巾之名。
明朝 網巾,方巾在明朝出現,六合巾和四方平定巾都與政治有關(明太祖下令士民戴上)而頒定,其它的如浩然,逍遙,飄飄,周子,莊子,綸巾這些,明以前就有,明朝常見的有莊子,飄飄,程子等巾,冠類基本不變,小冠為蓋住髮髻,其他冠則蓋住整個頭部,唐以前大冠制配禮服,小冠可以外露,但宋以後小冠外要罩巾,另一個則是以前低賤階級們的折上巾,反成了皇族的翼善冠。
直到現代:巾的稱呼種類繁多,用途更是多的數不勝數
方帕 可稱為:手帕、手絹、方巾...等
用途 清理人的臉部、手部等,有時候也用於浴後擦身等。也可以作為道具,例如中國傳統藝術相聲用到的手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