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3 2009-2-23 21:34
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與文化
一‧導論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是希臘語,意思是「河間之地」。
指西亞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與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之間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有廣狹二義。
狹義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人所指的巴格達(Baghdad)到巴比倫(Babylon)兩河之間的這一個地區。
廣義的美索不達米亞是今日學術界的用語,指的是東北以札格洛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為界,西南達阿拉伯高原的邊緣,東南始自波斯灣,西北至托魯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這一廣大地區。
廣義的美索不達米亞在現在的伊拉克(Iraq)境內,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與文化之所以能呈現在現代人的眼前,主要是法國考古學家博塔(Paul Emile Botta,1802-1870年)的貢獻。
博塔是義裔法國人,出身顯貴,曾習醫。1842年出任法國駐鄂圖曼帝國摩蘇爾城(Mosul)領事。摩蘇爾城瀕臨底格里斯河,在亞述古城尼尼微遺址的對岸。公元八世紀該城成為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重要城市。
在以後幾世紀中,一些獨立王朝統治該城及周圍地區。1258年遭蒙古人劫掠,1534-1918年被鄂圖曼帝國佔領,成為鄂圖曼帝國在西亞的重要貿易中心之一。
1842年博塔擔任摩蘇爾城領事後,得到發現已湮沒了的亞述古城的便利條件,開始進行發掘古城。這些古城當時僅散見於眾說紛紜的古代著作和「聖經」及其參考讀物中。
1843年,他先自底格里斯河東岸(摩蘇爾城在西岸)發掘,一週之內,發現亞述國王薩爾恭二世(Sargon II,前721-705年)巨大宮闕遺存,還有著名的帶翼的神祇,浮雕及楔形文字碑銘。
他當時發現的實為薩爾恭二世自建的新都,名為杜爾舍魯金(Dur-Sharrukin),意思是「薩爾恭之城」。這個城建於公元前717-707年,位於尼尼微城的東北方二十四公里處。該城遺址現名豪爾薩巴德(Khorsabad)。 當時博塔誤認為他已發現尼尼微城,向巴黎提出了報告。法國政府資助進一步的發掘,並派遣美術家弗蘭丹(E. Flandin)對文物進行現場繪圖。一批文物然後運回了巴黎。
1847年,羅浮宮博物院成立了亞述文物展覽室。 博塔發現薩爾恭二世的王宮,由此開創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大規模的實地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這一門研究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與文化的學問,就是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前期的著名的亞述學(Assyriology)。
亞述學除研究文物古蹟外,也研究歷史語言文字。 自1843年以來,迄今的一百五十餘年間,近東的考古學以1927年美國的考古隊重回豪爾薩巴德為分界線,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1927年以前的近東考古學,主要的目標在發現和獲得各項珍貴文物,供博物館收藏和展覽。
這種考古學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可稱之為古典考古學。1927年以後的考古學,主要的目標則轉向遺址的發掘,研究遺址出土的一般生活物品,例如是否為農業遺址,陶器的式樣,各式工藝品的製作,各種小塑像,和神廟的建築等。
這種考古學可稱為田野考古學。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與文化就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學與古典考古學上。近一百五十餘年來,經過法、英、德、伊拉克等國考古學家系統的發掘,它的歷史才比較清楚。
*********************************************************************
二.新石器時代(約前8000-3500年) 美索不達米亞的新石器時代,大約由公元前8000年延續到公元 前3500年。
這四千五百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依時代的先後,可劃分為五種:
1. 耶莫文化(Jarmo Culture,前7000-6500年) 這一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顯示出世界上最初的農業村落之一的輪廓。建造和重修房屋的遺跡大致形成十二道地層,出土有人工培植的小麥和大麥,以及馴養狗和山羊的證據。其餘出土的器物為燧石鐮刀,石磨,和陶器。這些器物代表了與新的食物生產方式相似的新技術。耶莫文化說明美索不達米亞人們逐漸由遊牧生活過渡到定居的農耕生活。
2. 哈蘇納文化(Hassuna Culture,前6500-6000年) 哈蘇納文化代表分佈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一種相當先進的村落文化。代表哈蘇納時期特徵的是一個內面帶波紋的橢圓大盤子。同時,哈蘇納文化也表示出人類已懂得從事農業灌溉。
3. 薩馬拉文化(Samarra Culture,前6000-5500年) 薩馬拉文化的特徵是美麗的彩陶和泥磚造的房屋。薩馬拉文化層中還發現一些塑像與護身符,說明了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有了宗教信仰與法術。從死者的殉葬品看來,美索不達米亞人也有了來世信仰。
4. 哈拉夫文化(Halaf Culture,前5500-4500年) 哈拉夫文化的特色是大型房屋建築的進步,說明神廟已經產生;街道的出現,說明商業已經開始。新石器時代,美索不達米亞最精美的陶器出現在哈拉夫文化層中。
5. 歐貝德文化(Ubaid Culture,前5000-3500年) 前四期文化主要分佈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唯有歐貝德文化先出現在南美索不達米亞,然後才逐漸傳向北美索不達米亞。歐貝德文化的特徵是石製平面印章(stamp-seals)和銅器的出現。人類大約在公元前第四千紀進入銅石時代(Chalcolithic Age)。
這次自羅浮宮博物館運來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共30件,其中陶器有18件。各陶器都極具代表特色。此外,石器有10件,瀝青1件。但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件「女性裸體小塑像」(”Female Figurine”),它是哈拉夫文化期的作品,頗有現代印象派雕塑的風格。
**********************************************************************
三.原始文字時代原始文字時代(前3500-2900年) 美索不達米亞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都市與文字。都市與文字都是出現在南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Sumer)地區。
這時候蘇美人最有名的成邦有埃利都(Eridu),烏魯克(Uruk),尼普爾(Nippur),基什(Kish)等。
1928年,德國東方學會(German Oriental Society)在東方學者內爾德克(Theodor Noldeke)的領導下,挖掘烏魯克城遺址。烏魯克期的文化可分為前期烏魯克文化(Uruk I,前3500-3100年)與後期烏魯克文化(Uruk II,前3100-2900年)。烏魯克出土的文物有四項特別值得注意,即神廟、陶器、圓筒印章(cylinder-seal)和文字。這四項文物都出現在烏魯克文化前期。
神廟:烏魯克早期的神廟的地基是一個階梯形的高台,它的四角分別向著東南西北方。
神廟高高地位於高台上。稍後,高台與高台上的神廟都相對地擴大,但神廟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擴大,而高台卻不斷地擴大和加高,相形之下,高台上方的神廟就似乎愈來愈小了。
到烏魯克文化後期,「塔廟」成為蘇美平原上的一大奇景。在公元前第三千紀,「塔廟」發展為蘇美文明中著名的「通天塔」(Ziggurat)。
陶器:烏魯克文化的陶器,除少數漆上黑色和深紅色外,多數陶器都不著色。基本上來講,陶器的製作較薩馬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退步。退步的原因大約有二:一是陶器的製作使用了陶輪,大量生產,殊少精品;二是銅器的大量使用。 圓筒印章:圓筒印章可能是烏魯克人發明的。
圓筒印章是用石頭製成。圓筒印章的長度自2公分半到7公分不等,其粗者厚度似大拇指,其細者如鉛筆。
圓筒印章的圓柱面上,刻以陰文,多為人類、動物、植物等形像,主題多為日常生活情景和神話題材。圓筒印章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特有的工藝品,不乏優秀之作。用之於標明個人財產,賦予契約以合法的約束力。
文字:最早有文字的泥簡是在烏魯克遺址的第四層發現的象形文字。(烏魯克遺址共十八層,層的數字愈大,表示地層愈古老)這種象形文字也在其他相當於烏魯克遺址的第五層與第六層發現。在後烏魯克期,象形文字發展成表音符號和指意符號。到了早期王朝時代中期(前2750-2600年),象形文字發展成蘇美人的楔形文字(Cuneiform)了。因為文字的使用,蘇美人開始邁入文明時代。
基本上,自前3500-2900年,因為文字簡陋不易辨識,故稱為原始文字時代。 後期烏魯克文化是前期烏魯克文化的精進與擴散期。此外,後期 烏魯克的另一特徵是蘇美地區普遍的都市化現象。蘇美進入城邦時代。 這次自羅浮宮博物館運來展覽的原始文字時代的文物共25件。
除石製容器和飾品,雕塑外,多為平面印章和圓筒印章。圓筒印章的圖案值得仔細觀看。此外,第39號展示品與第49號展示品亦有特殊價值。第39號展示品是國王祭司的裸體塑像,生殖器呈現在正前方。這件塑像是烏魯克出土的。第49號展示品是有原始文字的泥簡,約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物。
四.早期王朝時代早期王朝時代(前2900-2350年) 自烏魯克文化期的結束到阿卡德的薩爾恭(Sargon of Akkad,前 2371-2316年)統一美索不達米亞,稱做早期王朝時代(Early Dynastic Period)。
這一個時期,蘇美同時存在許多城邦國家,如基什(Kish),烏魯克,烏爾(Ur),拉格什(Legash),溫馬(Umma)等,形成蘇美史上的城邦時代;同時,楔形文字發展成熟,人類進入信史時期。
早期王朝時代又分為早王朝初期(前2900-2750年),早王朝中期(前2750-2600年),早王朝後期(前2600-2350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學者們對早期王朝的知識完全是來自法國考古家薩澤克(Ernest de Sarzec, 1832-1901年)在伊拉克南部泰洛赫(Telloh)土丘的發掘。
泰洛赫是蘇美城邦吉爾蘇(Girsu)的遺址。薩澤克自1877年開始發掘泰洛赫遺址,斷斷續續地工作到1901年,系統地發掘了整個地區。這項發掘展現了大量美索不達米亞最早文明中的藝術,語言,和歷史遺存,使現代世界第一次窺見了蘇美文化。
自1877年至1933年,法國考古隊在這各地區挖到了五萬多塊泥簡,是所有蘇美各城邦中,文獻最豐富的。 在早期王朝中,第一個被考古家證實確有其人的歷史人物是基什城的國王恩米巴拉格西(Enmebaragesi, 約前2700年)。
基什是早期王朝時代初期最強大的城邦。 繼基什而起的強大城邦是烏魯克城。烏魯克城名王為吉爾伽美什 (Gilgamesh)。吉爾伽美什較恩米巴拉格西略晚。吉爾伽美什是「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中的主角。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人類第一部史詩。
它是由英國亞述學學者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1840-1876)在1872年發現的。史密斯十四歲時為印刷雕版學徒,自修亞述學,認識楔形文字,曾發表論文數篇,引起學術界注意。1861年,倫敦大英博物館從尼尼微運來楔形文字泥簡。
不久,史密斯為該館錄用為東方古物部助理員,負責翻譯楔形文字泥簡。1872年,他在翻譯楔形文字泥簡時,發現其中有關於洪水的記載,但不完整。該發現見諸報端後,促使倫敦「每日電訊報」資助他做更完整的研究,尋找關於洪水的短缺了的泥簡。1873年5月,在尼尼微發掘的第五天,果然獲得所缺的泥簡。
自史密斯發現了大洪水記載的泥簡後,「聖經」學者感覺到「舊約」中的大洪水故事與蘇美文明關係密切,從而帶動了「聖經」的考古學。
烏魯克之後的蘇美強大城邦是烏爾。烏爾是「聖經舊約」中的名城,「創世紀」稱之為「迦勒底的吾珥」,是亞伯拉罕的老家。烏爾遺址在十九世紀中葉曾一度發掘(1854),但大規模發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英國考古學家伍萊(Sir Charles Leonard Woolley, 1880-1960)在1922-1934年進行的。
伍萊的烏爾發掘,使人們對蘇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伍萊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是發掘到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的一處王室墓地。出土的文物有動人的樂器,如牛頭豎琴,金、銀、銅製的頭盔,華麗的兵器,雕刻的貝飾,鑲崁的圖畫,和圓筒印章。這些文物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和藝術。這些墓葬還反映了國王以朝廷官員和僕從、婦女陪葬的習俗。
在該城的郊區,伍萊還發掘出一座飾有雕塑鑲崁、金屬浮雕的小廟。他又發現有關洪水的地質證據,與「創世紀」中所描寫的洪水現象可以互相印證。烏爾城的發掘大大增進了對美索不達米亞早期時代文明的知識。
烏爾城的發掘物,多為倫敦大英博物館所收藏。 早期王朝時代後期,蘇美人最強大的城邦是拉格什。拉格什最強盛的時候是國王恩納圖姆(Eannatum, 約前2450年左右)在位時期。 拉格什與鄰邦溫馬之間,為水源和土地不斷發生戰爭。
約在公元前2550年,基什之王,麥西里姆(Mesilim, 約前2550年)調停拉格什與溫馬之間關於邊界的爭端,在兩邦之間豎立界碑,使雙方遵守。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國際外交事件。 後來,溫馬人毀了界碑,侵入拉格什疆土。恩納圖姆擊敗入侵的溫馬人,重立界碑。
恩納圖姆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雕刻了「鷲碑」(Stele of Vultures)。碑高1.8公尺,寬1.3公尺,只留下殘片。現存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拉格什外有溫馬的敵對,內有官吏對平民的剝削,烏魯卡基納(Urukagina, 前2378-2371年)於是從事社會改革。他『建立了拉格什市民的自由』,這是「自由」(Amargi)一字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文獻上。烏魯卡吉納在位第七年,拉格什為溫馬所滅。
溫馬城的國王魯伽爾扎吉西(Lugalzagesi, 約前2371-2347年)首先兼併了烏魯克,又滅亡了拉格什,定都烏魯克,成為早期王朝時代的最後霸主。魯伽爾札吉西在蘇美稱霸時,薩爾恭已統一北方的阿卡德。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薩爾恭征服了蘇美城邦,成為蘇美和阿卡德之王。 從羅浮宮博物館運來展出的早期王朝的器物有36件。其中有塑像,容器,玉器,首飾,圓筒印章等各物。從各文物看來,這一時代文物的質材與工藝比過去大為進步。
************************************************************
五.阿卡德帝國與烏爾第三王朝時代(前2350-2004年) 阿卡德帝國(Akkadian Empire, 約前2371-2230年)的創立者薩爾恭(Sargon, 前2371-2316年)出身卑賤,曾任基什國王的持杯者,創建阿卡德城,自立為王。不久,薩爾恭統一了阿卡德地區。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南下擊敗了烏魯克的魯伽爾札吉西,統一了蘇美各城邦,成為「阿卡德與蘇美」之王。
薩爾恭直接統治的地區雖僅限於阿卡德與蘇美,但西北方的馬里國(Mari),東南方的埃蘭國(Elam)均成為他的屬國。他的軍事活動範圍,則遠達小亞的東部,敘利亞,及阿拉伯半島東岸的一些地方。故史家稱薩爾恭王國為阿卡德帝國。
阿卡德帝國國王世系表如下: 薩爾恭(Sargon,前2371-2316年) 里姆什(Rimush,前2315-2307年) 馬尼什圖蘇(Manishtushu,前2306-2292年) 納拉姆辛(Naram-sin,前2291-2255年) 沙爾卡利沙里(Sharkalisharri,前2254-2230年) 薩爾恭的晚年,阿卡德帝國爆發大規模的起義。薩爾恭和他的繼承人不斷進行鎮壓和征服的戰爭,國勢稍衰。
國王納拉姆辛時代,阿卡德帝國一度中興,曾攻陷埃蘭首都蘇薩(Susa),自號「天下四方之王」,並以「阿卡德之神」自居。這說明王權開始神化。納拉姆辛死後,阿卡德帝國迅速衰落。
公元前2230年,東北部山區的古蒂人(Guti)侵入,滅亡了阿卡德帝國。 阿卡德人屬閃語族(Semites)。他們以蘇美人的楔形文字來書寫阿卡德語,從而出現阿卡德文。阿卡德語文在薩爾恭統治時期,流行於自波斯灣至地中海東岸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2000年時,雖然蘇美文仍繼續作為宗教經籍的書面文字,但阿卡德語文已取代蘇美語文,成為通行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日常生活用語。公元前第二千紀,阿卡德語文分化為北方的亞述語文與南方的巴比倫語文。
公元前第二千紀,亞述語與巴比倫語仍籠統稱為阿卡德語。阿卡德語是公元前第二千紀近東的國際性語言。 古蒂人與古地亞王(Gudea) 古蒂人是阿卡德王國東北方的山居部落。他們由東北方入侵, 對阿卡德各城市破壞較大,對蘇美各城市破壞較小。他們雖然統治阿卡德地區約百年之久,但並未建立鞏固的中央政權。
現有的證據表明古蒂人統治地區內存在著獨立勢力,如拉格什的古地亞王。在古地亞時代,拉格什強大繁榮。 1880年,法國考古家薩澤克在泰洛赫發現拉格什第七代統治者古地亞(約前2141-2122年)及其子烏爾林吉爾蘇(Ur-ningirsu)各種坐姿與立姿的閃綠石塑像。有的比真人的二分之一還大,並且都得到雕像上銘文的證實。塑像的石料是大塊堅硬的閃綠石。塑像表現出精湛的造型藝術,讓人感受到平靜的造型中蘊藏巨大的力量。羅浮宮這次在台北的展出中,運來二具古地亞塑像的精品,一座高124公分,一座高107公分,值得參觀者仔細觀摩。 公元前2130年,烏魯克城的統治者烏圖赫加爾(Utuhegal)將古蒂王朝消滅。
烏爾第三王朝(Ur III, 前2112-2004年) 烏魯克的烏圖赫加爾在驅逐異族古蒂人的大業中,得到其他 蘇美城邦統治者的支持。其中一個就是烏爾城的統治者烏爾納姆(Ur-nammu,前2112-2095年)。
公元前2112年,烏爾納姆擊敗了烏圖赫加爾,建立烏爾第三王朝,再度統一了阿卡德與蘇美地區。因為烏爾納姆是蘇美人,所以烏爾第三王朝又稱新蘇美時代。 烏爾第三王朝時代的首都是烏爾城。烏爾第三王朝國力強大,留下了各種塔廟和宮殿建築。1922-1934年間,英國考古家在烏爾進行發掘,除發掘了屬於前二十六世紀的王家陵墓外,也發掘了烏爾第三王朝的塔廟-烏爾城的通天塔。
烏爾城的通天塔是一座形如階梯金字塔的實心建築,分為三層,內砌土坯,壁面貼磚。頂上有一小廟,是烏爾城保護神月神南納(Nanna)的寢宮。塔基面積是60.5公尺x 43公尺。整個塔廟三面陡直,東北面有三條大梯道,每條一百級,三者在塔廟第一、二層之間的門廊相匯,以一條梯道直通月神神廟。
這個建築物是美索不達米亞同類建築中保存最好的,它的圖片在許多通史性或西洋上古史著作中常常見到。 烏爾第三王朝的國王世系表如下: 烏爾納姆(Ur-nammu,前2112-2095年) 舒爾吉(Shulgi,前2094-2047年) 阿馬爾辛(Amar-sin,前2046-2038年) 舒辛(Shu-sin,前2037-2029年) 伊比辛(Ibbi-sin,前2028-2004年) 烏爾第三王朝的創建者烏爾納姆制定了現在所知道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姆法典」。現在這部法典雖然只有幾條殘片(有五條內容是完整的),仍可從中看出,它是後來美索不達米亞法典的範例,包括「漢摩拉比法典」。
烏爾第三王朝在舒爾吉與阿馬爾辛時代最為強盛。自舒辛時代開始,烏爾第三王朝因內憂外患,公元前2004年終為埃蘭人所滅。 羅浮宮展示品104號是薩爾恭的勝利紀念碑的殘片。這一時期其他的展示品有塑像(兩座古地亞王塑像及其他小塑像),楔形文字碑文,刻有納拉姆辛名字的花瓶,精美的圓筒印章及印文,古地亞王祭神的奠器,與各種動人的器物。
************************************************************
六.古巴比倫時代古巴比倫時代(前2004-1595年) 伊新-拉爾薩時期(Isin-larsa Period, 前2004-1794年)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侵入這裡的埃蘭人也退回到伊朗邊境上。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後,來自敘利亞的新閃語族人--亞摩利人(Amorites)逐漸滲透進入南美索不達米亞,建立許多小王國。其中以伊新(前2017-1794年)與拉爾薩(前2025-1763年)最強大。
在北美索不達米亞也出現馬里(Mari),亞述(Assur),與埃什南納(Eshnunna)等王國。這是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的另一個分裂期,史稱「伊新-拉爾薩時期」。
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的亞摩利人接受了蘇美-阿卡德文化,採用了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 這個時期政治史是混亂的;文化上頗有成就。這個時期繼烏爾第三王朝之後,也是一個法典編纂風氣很盛的時代。
目前知道的法典有二部。一部是公元前二十世紀初期的「埃什南納國王俾拉拉馬法典」(Code of Bilalama),一是「伊新國王李必特伊絲達法典」(Code of Lipit-Ishtar)李必特伊絲達在位時期是前1934-1924年。「烏爾納姆法典」,「埃什南納法典」,「伊新法典」對後來的「漢摩拉比法典」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巴比倫第一王朝時期(前1894-1595年) 巴比倫城(Babylon)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沿岸。亞摩利人蘇 姆阿布姆(Sumuabum)在此建國時,巴比倫城尚無藉藉之名。六傳至漢摩拉比時,巴比倫王國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巴比倫城方成為歷史上的名城。在巴比倫及其附近建立的巴比倫王朝共有十個,漢摩拉比屬於第一王朝。
巴比倫第一王朝的國王世系表(前1894-1595年)如下:
(1)創國者:蘇姆阿布姆(Sumuabum,前1894-1881年)
(2)蘇姆拉埃勒(Sumulael,前1880-1845年)
(3)薩比烏姆(Sabium,前1844-1831年)
(4)阿布勒辛(Apil-sin,前1830-1813年)
(5)辛姆巴利特(Sin-muballit,前1812-1793年)
(6)漢摩拉比(Hammurabi,前1792-1750年) 在位四十三年。在他在位的第三十三至三十八年期間,頒佈了著名的漢摩拉比法典,分別樹立在全國各主要城市的神廟前。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法國的波斯考古隊在蘇薩(Susa)所發現的漢摩拉比法典即是樹立在西巴爾(Sippar)的太陽神沙瑪什(Shamash)的神廟前。公元前1174年,埃蘭國王舒特魯克納洪特(Shutruk-nahunte,前1185-1155年)入侵巴比倫,將漢摩拉比法典視為戰利品帶回蘇薩。發現者是法國考古家樊尚施伊爾(Vincent Scheil)。1902年,漢摩拉比法典運回羅浮宮。漢摩拉比因漢摩拉比法典的發現成為美索不達米亞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7)薩姆蘇伊魯納(Samsu-iluna,前1749-1712年)
(8)阿比埃舒赫(Abi-eshuh,前1711-1684年)
(9)阿米迪塔納(Ammi-ditana,前1896-1647年)
(10)阿米薩杜克(Ammi-saduqa,前1646-1626年)
(11)薩姆蘇迪塔納(Samsu-ditana,前1625-1595年) 前1595年,巴比倫第一王朝被來自小亞細亞的赫梯人(Hittites,亦譯西台人)所滅亡。
公元前1794年,漢摩拉比即位前二年,伊新王國滅亡了拉爾 薩王國。1787年,漢摩拉比佔有伊新城。自前1784年至1761年的二十餘年間,他不斷地與拉爾薩,埃什南納,馬里,埃蘭等國作戰。
前1755年,漢摩拉比終於消滅拉爾薩,埃什南納,馬里等國,並將亞述降為籓屬,擊退埃蘭,一統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疆域遼闊的巴比倫帝國。
漢摩拉比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他在巴比倫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總攬全國的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和宗教等大權。他廣建神廟,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鞏固社會秩序,他於前1760-1755年間頒佈法典。
今日,歷史家對漢摩拉比知之甚詳,要歸功於法國考古隊發掘到「漢摩拉比法典」,和1933年法國考古隊在馬里城發現了大量有關漢摩拉比時代的楔形文字泥簡。 法國考古隊所發掘的「漢摩拉比法典」是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這根石柱高2.25公尺,底部周圍1.90公尺,頂部周圍1.65公尺,頂部的浮雕高0.65公尺。浮雕的內容是太陽神沙瑪什端坐在寶座上,把象徵帝王權力的標誌-權杖授與恭謹地站在他面前的漢摩拉比。浮雕的下方,用楔形文字刻著法典全文。法典全文共有282條,石柱上的第66條至100條已被磨損。
據說,這一部份的文字是埃蘭國王磨去的。他準備用這一空白部分記載自己的豐功偉業,不知何故,始終不曾刻下。後來,學者們研究楔形文字泥簡,終於將殘缺的第66 - 100條補充上。因此,漢摩拉比法典的282條條文才得完整面世。
「法典」共包括序文,正文(條文),結文三部分,這是古代空前的大法典。正文的282法律條款,大致可分為經濟法(物價,交易,關稅合商務),家庭法(婚姻,繼承等),刑法(傷害,竊盜等),和民法(債務,奴隸等)。大致說來,「漢摩拉比法典」不僅提供了當代的法律知識,也讓人們認識到當代的社會與經濟情況,對了解巴比倫的社會史極有助益。 羅浮宮博物館展示這個時代的文物共66件,件件都是精品。最 引人注目的是第141件的「漢摩拉比法典」。這次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雖是複製品,但與真品維妙維肖,可見現代法國工藝之發達。
七.新亞述帝國時代新亞述帝國時代(前744-609年) 巴比倫王國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初起的亞述王國則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中游一帶。像巴比倫王國一樣,亞述王國的創建者也是來自敘利亞的亞摩利人,他們和亞述城(Ashur)一帶的原住民融合而成為亞述人(Assyrians)。也像巴比倫人一樣,亞述人接受了蘇美-阿卡德文化和阿卡德的楔形文字,發展出亞述的楔形文字。
亞述王國的歷史,一般分為古亞述(前十九世紀至十六世紀), 中亞述(前十五世紀至九世紀),和新亞述(前八世紀至七世紀)。在新亞述時期,亞述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強國。 古亞述與中亞述時期(前1800-800年) 亞述建國者沙姆希亞達德一世死後,古巴比倫(巴比倫第一 王朝)開始強大起來,亞述成為巴比倫王國的附庸。
公元前十六世紀,古巴比倫被卡西特人(Kassites)取代。卡西特人無力控制亞述。卡西特人在巴比倫統治的四個多世紀(前1595-1157年)是巴比倫史上的黑暗時代。卡西特人在巴比倫興起之際,美索不達米亞的西北部出現了強大的米坦尼王國(Mitanni)。
亞述由巴比倫的附庸變成米坦尼王國的附庸。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坦尼受到小亞細亞赫梯王國的沉重打擊而積弱不振。於是亞述恢復了獨立,古亞述時期至此宣告結束。
中亞述時期,亞述王國一度成為近東的強權。前十三世紀的前半期,正當赫梯人與埃及人為敘利亞爭奪不休時,亞述滅亡了米坦尼,與赫梯、埃及成為近東的三大強權。中亞述時期也曾一度征服了巴比倫。公元前879年,國王亞述納西拔二世將首都由亞述城遷移至卡拉城(Calah)。
在中亞述時期,亞述王國時盛時衰。 新亞述帝國時期 前第九至第六世紀亞述國王世系表
(1)亞述納西拔二世(Ashurnasirpal II,前883-859年) 公元前879年遷都卡拉,現名尼姆魯德(Nimrud)。 1845-1851年英國人萊亞德(Sir Henry Layard 1817- 1894)發掘尼姆魯德。
(2)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前858-824年) 曾在尼姆魯德重建宮殿和神塔。
(3)沙姆希阿達德五世(Shamshi-adad V,前823-811年)
(4)阿達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前810-783年)
(5)撒縵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前782-773年)
(6)亞述丹三世(Ashur-dan III,前772-755年)
(7)亞述尼拉里五世(Ashur-nirari V,前754-745年)
(8)提革拉帕拉薩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前744-727年)
(9)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前726-722年)
(10)薩爾恭二世(Sargon II,前721-705年) 創建薩爾恭之城:杜爾舍魯金(Dur-sharrukin)。 1843年,法國駐摩蘇爾領事博塔(Paul Emile Botta, 1802-1870)發現薩爾恭二世的王宮。
(11)西拿基立(Sennacherib,前704-681年) 遷都尼尼微(Nineveh)。尼尼微城的考古發掘由英國人萊亞德開始(1845-1851)。
(12)以撒哈頓(Esarhaddon,前680-669年) 征服埃及(前671-653年埃及被亞述控制)。
(13)亞述班尼巴(Ashurbanipal,前668-627年) 建立尼尼微大圖書館。
一般史家都認為新亞述帝國的創立者是提革拉帕拉薩三世。公元前745年,提革拉帕拉薩推翻當時在位的國王,懦弱無能的兄長亞述尼拉里五世。
提革拉帕拉薩即位後,為加強中央政府權力,將幾個有獨立傾向的大省劃分為小省,削弱了地方力量。他要求文官直接向國王奏事,以便經常檢查他們的工作。同時,他還改組了軍隊。在先王時代,每當打仗要臨時募兵。而他則組織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職業軍隊。軍隊分為騎兵、戰車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輜重兵、工兵等,軍隊的作戰力大為加強。
提革拉帕拉薩憑藉這樣的政府和軍隊,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以色列、巴比倫,並擊敗了烏拉爾圖王國(Urartu)。提革拉帕拉薩為新亞述帝國奠立了堅實的基礎。
薩爾恭二世是提革拉帕拉薩三世的兒子,撒縵以色五世的兄弟。他為保衛父王的版圖,不斷地平定各屬地的叛亂。公元前717年,他將亞述的首都由卡拉遷移至新都杜爾舍魯金。這座城市為正方形結構,每邊長1.5公里,共有七座帶塔樓的城門。在城裡的北部有一個內城,內城裡有王宮、神廟,以及高級官吏的住宅。王宮有200多個房間和30多個庭院。
王宮神廟的裝飾十分華麗,每個大門前都有巨大牛形和獅身人面的保護神石像,兩邊的牆上裝飾有綠色玻璃磚。王宮的大多數房間裡都飾以描繪亞述王作戰和生活的精美壁畫和浮雕。
薩爾恭二世之子西拿基立,又將首都由杜爾舍魯金遷至尼尼微城。自此時至亞述帝國之亡,尼尼微一直是亞述帝國的首都。自西拿基立至亞述班尼巴諸王都積極建設尼尼微城。
公元前七世紀初,尼尼微已是一座宏偉的城市。面積約700公頃,城牆長約12公里,寬達45公尺,城外有護城河。城牆開有15座巨大城門,已被挖掘出5座。
奈迦爾門(Nergal Gate,北門)門內有兩座帶翅膀的石牛像。伊拉克文物局在城門附近建立了博物館。城內建立起新街道、廣場和號稱『舉世無雙』的王宮,王宮的牆上和大門口有許多浮雕。大部分精美的浮雕分藏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
尼尼微城遺址由英國考古家萊亞德在1847年發現。他發掘到西拿基立的王宮和許多珍貴藝術品,以及大量的楔形文字泥簡。由於當地居民的敵視,1851年他不得不中止發掘,回到英國。他的發掘工作由霍姆玆德拉薩姆(Hormuzd Rassam)繼續。
萊亞德曾與法國考古家維克多普拉斯(Victor Place)達成協議,英國的發掘限於尼尼微城遺址的南部,法國的發掘限於尼尼微城遺址的北部。
1846年博塔調任耶路撒冷領事後,法國的摩蘇爾領事就由普拉斯擔任。1852年拉薩姆不承認萊亞德與普拉斯的協議,終於發掘到亞述班尼巴的巨大王宮。他聲稱這裡發掘的一切歸大英博物館。這就是為什麼大英博物館收藏許多精美的尼尼微文物的原因。
1875年5月,喬治史密斯就是在拉薩姆已挖掘過的泥土中,發現了丟失的「洪水」泥簡。 西拿基立和亞述班尼巴的王宮都有藏書室,但亞述班尼巴將藏書室擴大為巨大的圖書館。
這是古代世界第一座分類圖書館。館內收藏有2萬多塊楔形文字泥簡,內容涉及文學、宗教、政治、數學、化學、植物學等。這些泥簡有些是蘇美和巴比倫文獻的抄本,如蘇美人的「吉爾迦美什史詩」,和巴比倫的「大洪水故事」。 以撒哈噸和亞述班尼巴曾將亞述勢力擴及埃及,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述帝國。
公元前七世紀末,國內戰爭頻仍,國勢衰微。公元前612年米底(Medes)王國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同盟,摧毀尼尼微城。前609年,亞述帝國滅亡。 羅浮宮博物館在台北展出的這個時代的文物有46件。其中234 號及235號是非常精美的浮雕,在羅浮宮經常展出。這是公元前十二世紀初期統治巴比倫的卡西特國王米利西舒二世(Melishishu II ,前1202-1188年)的兩幅祈神圖。米利西舒二世是巴比倫第三王朝的後期君主。
****************************************************************
八.新巴比倫時代新巴比倫時代(前626-539年) 新巴比倫王國的創立 新巴比倫王國為閃語族迦勒底人(Chaldaeans)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前626-605年)所創立。
公元前626年,他把亞述人趕出了巴比倫,自稱巴比倫國王。那波帕拉薩爾所建立的巴比倫王朝,在巴比倫史上稱為第十王朝,又稱迦勒底王朝。但在文化上,第十王朝可以和巴比倫第一王朝(古巴比倫)先後媲美,故稱為新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第一王朝至第十王朝時期如下:
第一王朝(前1894-1595年)
第二王朝(時代不祥,存在於第一王朝末期和第三王朝初期之間,其首都是靠近波斯灣的烏魯庫格(Urukug),在赫梯人退出巴比倫後與卡西特人進入巴比倫前,曾短暫統治巴比倫,故稱巴比倫第二王朝)
第三王朝(前1595-1157年,卡西特人)
第四王朝(前1156-1025年)
第五王朝(前1024-1004年)
第六王朝(前1003-984年)
第七王朝(前983-978年)
第八王朝(前977-732年)
第九王朝(前731-627年,此一時期常受亞述人侵略與統 治)
第十王朝(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本住在底格里斯河下游近波斯灣的沿海地區,這一地區因迦勒底人的定居故稱迦勒底(Chaldea)。
迦勒底在「聖經舊約」中經常提到,但就考古材料而言,初見於亞述國王亞述納西拔二世的年代記。 新巴比倫王國與米底王國滅亡亞述後,米底王國佔領了亞述帝國北部領土,新巴比倫王國則佔領亞述帝國南部領土,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巴比倫等地。
新巴比倫國王世系表如下:
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前626-605年)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r II,前604-562年)
艾維爾米羅達(Evil-Merodach,前561-560年)
涅里格利沙爾(Neriglissar,前559-556年)
那波尼德(Nabonidus,前556-539年)
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562年)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倫王國最偉大的一位國王。他在位 期間常和埃及爭奪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他攻陷耶路撒冷,滅亡猶大王國。
尼布甲尼撒依照亞述的慣例,將猶大王國的大部分人口遷移到巴比倫,作為奴隸,在猶太史上稱為「巴比倫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尼布甲尼撒也征服了腓尼基城邦泰爾城(Tyre)。 尼布甲尼撒二世除了從事常年的戰爭外,另一主要活動是修建巴比倫城。尼布甲尼撒的巴比倫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積約850公頃,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
舊城區在河東岸,其中央部位是馬爾杜克(Marduk,自巴比倫第一王朝起,成為巴比倫主神)大神廟埃薩吉拉(Esagila),與七層高的大塔廟埃特梅南奇(Etemenanki)。塔廟長寬高各91公尺,考古家只發現塔基遺址。大塔廟即巴比倫的通天塔,「聖經舊約」稱為「巴別塔」(Tower of Babel)。
舊城區還發掘出其他4座神廟,文獻記載的神廟數目更多。 尼布甲尼撒將巴比倫城擴大到幼發拉底河西岸,用橋樑連結,橋墩用磚砌成,橋面鋪以石塊。他將原來正方形的巴比倫城變成長方形的巴比倫城。
東岸的舊城與西岸的新城(新城面積比舊城小)都環以內外兩道城牆。內城牆與外城牆相距約七公尺。內城牆厚約6.5公尺,比外城牆略高。外城牆厚約3.7公尺,長約8公里。內城牆與外城牆每隔18公尺有一塔樓。八座城門以供出入。外城牆之外,建有寬達50公尺的護城河。
就軍事防禦而言,巴比倫固若金湯。新巴比倫王國與米底王國雖曾有同盟關係,但現今各求擴張,故對米底王國的軍事進攻亦不得不防。 八座城門都以不同的神的名字命名,現已發掘出四座。北方大路經過伊什塔門(Ishtar Gate)進入城內「遊行大道」(Processional Way)。
伊什塔是戰爭、豐收、愛情的女神。現在發掘出土的伊什塔門尚有12公尺高。伊什塔門的門道和門外的牆上都貼有藍色法瑯磚,在藍色法瑯磚中飾以紅白色的蛇頭龍和公牛的浮雕。龍是馬爾杜克神的象徵,牛是阿達德神(Adad,生命之神)的象徵。整個牆面的動物據估計約有575個。
「遊行大道」長約800公尺,寬約20餘公尺,路面用磚石鋪成。「遊行大道」是巴比倫人新年節時為抬眾神雕像遊行的街道。大道的兩側有厚牆為界,牆上表面用釉磚鑲嵌呈行走姿勢的大獅子做裝飾,獅子是伊什塔神的象徵。每一邊牆上有60隻獅子,兩邊牆上共有120隻獅子。現在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大獅子是羅浮宮博物館借自柏林博物院。造型巨大,氣勢驚人,栩栩如生。
巴比倫城的發掘,雖在十九世紀初期即已展開,但殊少成就。直到1899年德國東方學會的科爾德威(Robert Koldewey,1855-1925)所率領的考古隊進行大規模發掘後,方取得巨大的成績。科爾德威發掘到馬爾杜克神廟的基地、王宮、伊什塔門、遊行大道等重要遺蹟。
古典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420年)與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公元前一世紀西西里的希臘歷史家)著作中所提到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科爾德威亦證實確有其園。科爾德威企圖發掘漢摩拉比時代的巴比倫城,因地下水位過高而作罷。科爾德威的德國考古隊在巴比倫工作了18年(1899-1917),成績斐然,許多建築裝飾物都運回柏林,成為柏林博物館的珍藏。
尼布甲尼撒二世之後,新巴比倫帝國漸趨衰微。新巴比倫王國的末代君主那波尼德與國內傳統的宗教集團發生嚴重衝突,因為那波尼德要另立新神,招致馬爾杜克祭司集團的不滿。於是那波尼德遠走阿拉伯沙漠十年之久。他的兒子伯沙撤(Belshazzar)作為攝政王留在巴比倫。
當波斯的居魯士(Cyrus,前559-529年)於公元前539年來犯時,巴比倫幾乎沒有抵抗就陷落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祭司集團及一般巴比倫人認為波斯人的統治比之迦勒底人的統治,對他們不會更為不利。他們希望波斯人能保住他們的特權地位。當波斯人圍攻巴比倫時,祭司集團便背叛了以那波尼德為首的統治集團,向波斯人投降了。
尼布甲尼撒二世費盡心血建造的內外兩道城牆,在軍事上完全沒有發生作用。 尾聲 新巴比倫王國滅亡後,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比倫成為來自伊朗 高原的波斯帝國(前539-330年)的領土。在波斯統治下,巴比倫成為波斯最富裕的行省巴比倫尼亞(Babylonia)的首府。
公元前482年巴比倫人起來反抗波斯人的統治,嚴重地破壞了巴比倫城。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巴比倫,他曾計劃將巴比倫定為國都,下令修復毀壞的神廟。
亞歷山大大帝不幸於公元前323年病歿於巴比倫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宮中。亞歷山大過世後,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比倫落入塞琉古王朝(Seleucid Dynasty,前312-64年)手中。
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前312-281年)在底格里斯河畔另立新都塞琉西亞(Seleucia)。塞琉西亞是一座富於希臘風格的城市。自塞琉古一世的末期起,塞琉西亞取代巴比倫成為美索不達米亞最重要的城市,巴比倫趨於沒落。波斯人文化及其後的希臘化文化流行於美索不達米亞,終於促成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衰落。
美索不達米亞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新興的希臘文化已在西方的地平線上興起。 新巴比倫帝國至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展示品共35件。265號展示品,即巴比倫「遊行大道」牆壁上的獅子。生動奪目,藝術成就極高。我們如能親臨巴比倫的「遊行大道」觀看這120隻獅子,內心一定感動莫名。羅浮宮博物館運來展覽的299件展示品,件件都值得我們駐足細觀。
*************************************************************************
九.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總結 美索不達米亞的主要文化貢獻是宗教、文字、藝術、建築、法律、數學、天文學等。茲簡略說明如下: 古代文明的成就與宗教密不可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等文明均表現出其宗教特色。 美索不達米亞由舊石器時代的狩獵生活方式發展到新石器時的農 耕生活方式後,其宗教信仰由舊石器時代的泛神論信仰發展到生產力崇拜的宗教信仰。
所謂生產力崇拜的宗教信仰是指凡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諸神,如日、月、天、地、風、雨等都得到人們的重視。故太陽神和月神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宗教中有特出的地位。此外,大地之母神也受到崇拜,這由新石器時代大量出土大肚子的女神塑像得到明證。
因為宗教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文字、文學、法律、建築、藝術、數學和天文學都是宗教信仰的產物。 蘇美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不僅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阿卡德人, 巴比倫人,亞述人接受,也被周圍的其他民族,如埃蘭人,赫梯人,米坦尼人,烏拉爾圖人所假借使用。楔形文字在不同民族的使用中,也產生不同的變異。公元前第二千紀楔形文字成為近東國際性語文。楔形文字在公元一世紀時,完全失傳了。 文學的發展在公元前第三千紀中期才逐漸出現,至巴比倫第一王 朝時代大盛。
「吉爾迦美什史詩」與「創世史詩」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作品中兩大巨著。他們呈現了美索不達米亞人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其他如神話、哀歌和頌歌的作品感人至深。 藝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自陶器、塑像、圓筒印章,及各種石製, 金屬製的工藝品,琳瑯滿目,造型特殊。雕像和浮雕製品更是美輪美奐。
「漢摩拉比法典」不僅是法律方面重要的文獻,也是優秀的藝術品。 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主要表現在神廟,王宮和城市的建築上。 本文論述已多,不贅。
法律方面的「烏爾納姆法典」,「埃什南納法典」,「伊新法典」的出土,顯示出美索不達米亞是古代重視法治的地區。在埃及,法老就是神,法老的話就是法律。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王只是神在世上的代理人,他和一般人一樣,都是神的奴僕,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缺乏神的身份與地位,故法典的編纂頗為發達。
在數學方面,在丈量土地,興修水利,修建城市,製造器皿等都 需要數學知識。因此,美索不達米亞人在數學方面得到很大的發展。他們創造了10進位和60進位的雙重記數法。他們用60進位法計算時間和圓周。這個方法至今猶為世界各國採用。美索不達米亞人不僅掌握了算術的四則和分數的演算,而且是代數的奠基者。他們能求出平方根與立方根,能解出有3個未知數的方程式。
他們的幾何學知識,亦頗為豐富,能計算出三角形、長方形和梯形的面積。美索不達米亞數學家也知道圓周率(3),雖不及埃及人正確(3.16),但總的說來,他們在這一方面也有相當的認知。
天文學方面,美索不達米亞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準確掌握農 時,依據他們對月亮的觀察,制定出太陰曆。太陰曆和「回歸年」(一個真正的太陽年)仍有差距,但他們已懂得運用閏月來補足。在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時期,人們還根據月相變化,把一個月分成四週,每週七天,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神的名稱來命名。這就是現在通行的七日一星期制度最早的濫觴。
他們也發現了黃道帶(Zodiac)及黃道十二宮(白羊,天蠍,雙子,巨蟹,天秤,獅子,寶瓶,雙魚,人馬,金牛,室女,摩羯),即十二個處於黃道帶中的主要行星。黃道十二宮的一宮各佔整個黃道帶的12分之1(或30度)。他們按照黃道十二宮將一晝夜分為「十二雙時」。
但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學還不能擺脫宗教的影響,因此常與占星術混唯一談。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豐富而多彩,充分值得全世界人民的肯 定。
內容涵蓋自西元前6500年哈拉夫文化起,歷經蘇美文明、阿卡德帝國、巴比倫的漢摩拉比王朝到亞述帝國的興衰,最後結束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在西元前331年擊敗大流士三世,攻下巴比倫、蘇薩、波斯等城。至此東方強烈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持續約3000年之久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也告衰退。 ....藉由本展的展出,台灣觀眾可以重新建構從小即輕忽的世界其他地區古文明的認識與了解:我們可以放大視野、張開心胸來審視與中國文明並列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孕育了多項世界第一:西元前35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人類最早的楔形文字、第一起法律判例、第一部農人曆書、第一部藥典、最早的史詩與神話、最早的寓言、最早的諺語與格言、最早的學校、圖書館、最早的宇宙觀、最早的倫理觀、最早的科技知識與最早的聖經故事原型等等。 ....本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聯合報系、年代網際、統一夢公園共同主辦,橘園策展公司與教育廣播電台協辦,長榮航空與富邦集團贊助。為精心辦理此展,各單位竭盡心力,策劃多項活動,藉由網路與媒體,期使觀眾更深入品味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日常生活、宗教、文學、法律與建築。
作者:劉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