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3 2009-2-23 19:50
中國道路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擴張,隨著道路的延伸而進展。以中原與西南的關係而言,第一階段是由漢中一線聯繫關中與成都盆地,然後才逐漸發展為幾條路線分別將巴與蜀聯繫於關隴及荊襄,諸葛亮南征,始於開西南夷的路線,發展為一路向今日的雲南,一路向今日的貴州,成為由中原益州幹道的延長線。直到今天,西南的少數民族,仍分布於道路網之外。
線性的分布,即使已呈網狀,線與線之間仍有空隙我們可稱之為「隙地」。隙地可能離道路網的主線接近,但因在網狀之外,其接受道路網上文化與經濟的浸潤,可能遜於空間距離遙遠,卻在網上結構上的另一地點。舉實例言之,重慶與宜賓都在道路網的主要路線,兩者間文化與經濟的相關性,即超越重慶郊外數十里的小縣份與重慶的關係。這一隙地的特點,可以解釋中國人才與資源的分布,也可以解釋中國「地緣政治」的特性。
道路的延伸與發展,在中國的地方行政體系上,也有所反應。漢代在邊區的治理,不是郡縣而是「道」,例如越雋道、青衣道。「道」正代表開拓的路線。然後始逐漸列為郡縣。唐代的地方行政單位是道,例如劍南道、淮南道,宋代的地方行政單位是「路」(例如廣南東路、荊湖北路)。這些地區,幅圖相當於後世的行省,或行省中的一部分,但細審其疆域,大都是有一條大道貫穿,或有一個地方性的道路網集結其間,中國的分省制度在元明以後,方形成今天的界線,其分省的原則頗為依照貧區富區相參,使一個省區多少可以自給,而又將戰略形勝分別劃歸不同的省區,使疆吏不能有專擅的力量。元明以後行省制度的改變,一方面有關帝制威權更盛,另一方面則也為了人口漸多,人煙漸密,內地開發已畢,路已成繁密的網路,不再可用線型的交通來規劃了。
「道」字具有抽象的意義,其淵源當是與「道路」,是所「經由」、「履行」有關。於是治道、大道、小道、王道,以至至道,均由道路一義衍生而來。中國文化特重這一「經由」與「履行」的觀念,其發展的經過,源遠而流長,可能即因為中國文化處於大陸,陸上交通,非經道路不可。中國的文化,與其說是由河流(尤其指黃河)衍生,竟不如說是道路的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