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一寸河山一寸血系列之盧溝橋事件

wama 2011-6-11 13:45

一寸河山一寸血系列之盧溝橋事件

[size=4][color=red]前提:
[/color][/size]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
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而盧溝橋事件也是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size=4][color=red]政治背景
[/color][/size]自1937年日本二·二六兵變以來,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轉移國內民眾視線,解決接踵而至的經濟、政治問題。
而在《何梅協定》簽定後中華民國政府在華北的勢力銳減,客觀上為日本發動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達成協議共同抗日( 雖然共產黨志在擴大勢力),兩黨再度走向聯合,即第二次國共合作。

[size=4][color=red]地理背景
[/color][/size]盧溝橋,北平西南永定河上的座精美石橋。它建於金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
全長二百六十六點五米,橋上石柱間的雕柱在南北各有一百零四根,柱頭上雕著大小石獅共有四百八十五個。
形態活潑,情趣盎然,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說過,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size=4][color=red]雙方證詞
[/color][/size][size=4][color=red]根據蔣介石的傳記《蔣介石》中收錄的《何(應欽)上將軍事報告》一文,
以及遠東軍事法庭記錄的秦德純的證詞:
[/color][/size][color=darkred]「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時,駐紮在丰台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
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
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7師219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營長是金振中。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了日軍的要求。
之後日軍包圍了盧溝橋,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
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與反擊。
在日軍強化攻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盧溝橋北方進入相持狀態。」
[/color][size=4][color=red][/color][/size]
[size=4][color=red]而根據日本陸軍1937年發表的消息
[/color][/size][color=red]「1937年7月7日晚10時40分許,日本陸軍中國駐紮步兵第一連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盧溝橋北側,
永定河左岸荒地進行了夜間軍事演習。
演習結束後,在河畔的龍王廟方向突然響了三發槍聲。
隨後清水節郎中隊長,野地第一小隊長等人看到在河畔和盧溝橋城牆之間,有人用手電筒發出明暗交替的光亮,
隨即判斷為中方軍隊士兵在用暗號互相聯絡。
之後又有十幾發子彈從龍王廟方向射出,日軍未予以反擊。清水中隊長派遣岩谷曹長和兩名傳令兵馬上向丰台駐軍報告。
收到報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連隊長在聯絡北平特務機關後,決定在天亮後與宛平縣縣長王冷齋一同前往事發現場。
隨後清水中隊長率隊向東面的西五里店轉移,與從丰台趕來的第三大隊在一文字山會合。
凌晨3時25分,龍王廟方向又有3發射擊。牟田口連隊長認為頻頻出現的射擊目的在於進攻日本軍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了戰鬥命令。
此時之前由森田中佐帶領的對中談判代表到達了該地區,森田中佐作為代理連隊長命令禁止裝填子彈。
日軍代表隨即要求中方將集結在盧溝橋周圍的部隊撤走,
但該地區的中方部隊已開始從龍王廟附近及長辛店高地方向開始對日軍陣地進行迫擊炮炮擊。
日軍開始還擊的時間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點30分。
戰鬥開始後,日軍殲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方部隊,進入永定河右岸,包圍了盧溝橋。
從被擊斃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證件表明,該士兵屬於二十九軍正規軍。
至此中方戰死20名,負傷60名左右。 5時30分,日軍第8中隊開始向中方軍隊進攻,雙方進入全面衝突,戰鬥持續2個小時後逐漸沉靜。
上午9點半,中方提出停戰,雙方進入僵持狀態。」
[/color]
[color=magenta]事變發生後中日·國共各方都對事變的起因各執一詞,當事人關於盧溝橋事變的回憶中也常有不符的細節。


[/color][size=4][color=red]戰爭發生及過程[/color][/size]
7月6日,駐豐臺日軍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通宛平縣城到盧溝橋以西長辛店演習,中國守軍不許,為此雙方僵持了十小時之久。
當晚十時許,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接到日本方面電話,說有日本陸軍一個中隊在盧橋演習時,
好像聽到駐宛平縣城內的軍隊發出的槍聲,使演習部隊一時紛亂,結果一名士兵失宗,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失兵。
日本武官松井,要求部隊進入宛平城內搜查。
當時國軍駐宛平城部隊為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的馮治安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吉星文部之一營,以時值深夜,當于拒絕。
於是日軍即向我宛平城之東西兩門,開始砲擊,我軍並未還擊。
旋日軍槍砲更向我激烈射擎,戰鬥正面擴延至縣城附近之盧溝橋,形成真面目之戰鬥。
我軍守土有責,為正當防衛計,乃命開始抵抗。當夜戰鬥,雙方互有傷亡,兩軍在盧溝橋北側形成相持狀態。
事變翌日(7月8日),雙方商定停止射擊,同時將軍隊各向永定河東西兩岸撤退,宛平城防由河北保安部隊接替。
惟日方堅持我軍不得在長辛店與盧溝橋駐防,當經我方拒絕。
僵持階段持續到7月9日凌晨2點左右,此間雙方互有射擊,但並無重大衝突。
7月9日凌晨2點,中日交戰雙方對「日軍佔領永定河東岸,中方佔領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戰軍隊」達成一致,
開始撤軍,直到當日12時20分撤軍完畢。
之後,交戰雙方開始進入談判,主要圍繞「相關地區撤軍」,「今後的治安保障」,
「中方對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締當地抗日活動」展開爭論。
同時日軍也開始加緊對華北地區派兵,以增加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壓力。
這一派兵的舉動客觀上增加了華北地區的反日情緒,為以後的大規模衝突埋下了伏筆。
7月10日上午,日軍援兵七百餘名,砲二十餘門到達增援。
當日下午五時許,日軍再興攻勢,向我軍猛烈砲擊,同時向我陣地猛犯。
我軍沉著應戰,敵末得逞。嗣後日軍佯示願意和平解決,進行談判。

日軍先以談判為名拖延時間。待增援部隊到位,便恢復向中國守軍的進攻。
七月三十日前後,日軍增兵越來越多,兵力比較越來越懸殊,以致二十九軍不得不撤出盧溝橋,直到北平、天津失守。


而蔣委員長當時在廬山牯嶺,得知日軍在華北挑釁時,乃決心應戰,準備動員,
一面令孫連仲部兩個師,及龐炳勳部一個師,開石家莊、保定一帶待命;
一面召集全國各界領袖在廬山會議,決定抗戰大計。同時電宋哲元、秦德純應以不屈服、不擴大的方針就地抵抗。

[size=4][color=red]廬山談話[/color][/size]
盧溝橋事件後第二天。
7月8日共產黨便發表抗日通電,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儘快履行在西安事變時的承諾。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7月17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宣佈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

7月17日,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對此次盧溝橋事件,曾作嚴正的表示,其要點:
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不惜怒痛對外保持和平。
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的生存。
二、盧溝橋事件,並不是偶然的,從這次事變的經過,知道人家處心積慮的謀我,和平已非輕易可以求得。
我們的東北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繼之有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
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南京又何言不可變成北平,
所以事變的推演,關係中國國家整個問題,能否和平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三、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只有犧牲,只有抗戰,再沒有妥協機會。
但我們的態度,祇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所以到了不得已時,祇有拼民族的生命,以求得我們最後的勝利。
四、此項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日本軍隊之行動,
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解決。

七月十八日蔣介石發表四點聲名:
1. 盧溝橋事件之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
2. 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非法變更。
3. 中央政府所派的官吏,不得任意要求撤換。
4. 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受任何約束。

7月19日,蔣介石發表了《最後的關頭》的演說,正式宣布開始全面抗戰。
隨後,7月25日發生廊坊事件,7月26日發生廣安門事件,7月28日、7月30日,日軍相繼佔領北平、天津。
中國抗日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寸河山一寸血系列之盧溝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