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caca 2011-6-6 18:11
民以食為天 稻米
稻米溯源:
在50年代之前的,世界上一些農學家曾經認為稻米起源於印度和日本,直到50年代,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在雲南發掘出距今4000多年前的碳化稻之後,各國專家才証明現今栽培的稻谷與雲南的原始稻有親緣關係,公認雲南是稻谷的發源地和演化變异中心,最早種植稻谷的農民是居住在雲南的百越民族。
下表為台灣地區水稻種植發展史:
1641年 基督教的傳教士就開始在「佳里」教平埔族人種水稻。
1752年 後來鄭成功的軍隊,帶來了許多的米種,如紅米、烏米、茶米等。後來在高屏溪的下游,種出了一年可以有二次收成的「雙冬」水稻,使得這些「在來米」成為台灣開墾者的主要糧食。
1926年 甲午之戰,日本佔領台灣後,在台北市的「竹子湖」試種日本的水稻「蓬萊米」品種,其米質柔軟,米粒圓滑,產量較多。
1934年 嘉南大圳完工,提供更多的水種植蓬萊米,於是,蓬萊米逐漸地取代了在來米。
1967年 國民政府推出比蓬萊米早熟的二十天的「良質米」,其品質更較蓬萊米優良。
1990年 有機肥料取代化學肥料更推出「有機米」,以符合日漸所需的有機環保。
育苗
農夫在樹下自製育苗箱,育苗盤內要放土壤、肥料、已發芽的種子。如果不想自己做,也可以到育苗中心買。
做好的育苗盤就放到陽光下成長,注意下面要鋪稻草,不然路面的熱氣會蒸死幼苗喔
整地
插秧前,田裡會先淹水,之後再雇耕耘機來整地,最後一次整地時會順便用耕耘機後面那根長棍子拖平。
插秧
地整平後就可以插秧了,現在插秧都用插秧機了,只要將秧苗放在上面,插秧機就自動插得很直。不過還是會有插不好的地方,這時農民就要用人工補植。
留二年
如果不想重新插秧,也可以不整地,直接讓舊的根發芽,這叫留二年。聽說產量會較差,但可以減少育苗、插秧、整地的費用,也很不錯。
施肥和噴藥
插秧後,就要按時施肥和噴農藥,現在施肥和噴農藥也都機械化。
慢慢長大
好好照顧,沒有天災,稻子就會長大結穗,結穗後稻子會慢慢變黃,稻穗也會變重下垂,田裡的水也不需要那麼多了。
稻草人
稻子結穗後,麻雀會來啄,這時候稻草人就出現了。另外,在田裡綁上塑膠袋,塑膠袋隨風搖動,也可以嚇嚇麻雀。
收割
現在收割都用收割機了,非常的快。
收割時,一定會有白鷺絲跟在收割機旁,有時還會有其他小鳥喔!
曬稻或烘稻
稻子收割後,就要將稻子曬乾或烘乾。用太陽曬稻子比較花時間,而且要用耙子翻稻榖,不過聽說稻子會比較好吃。
現在稻榖也可以用乾燥機烘乾,時間比較快,我們村子裡就有好幾台小型乾燥機。如果不用小型乾燥機,也可以拿給乾燥工廠烘乾。
燒稻草
收割機收割後,稻草會整齊的鋪在田地上,如果想要賣或其他用途就會捆起來。不然就會直接燒掉,這些灰燼是不錯的肥料喔!
生在台灣、長在台灣, 可曾知道我們天天吃的米, 種類有哪些呢?
台灣的稻米米質特性可概分為粳米、秈米與糯米;秈米煮熟後米飯乾鬆, 一般用於蘿蔔糕、 米粉等的製作; 而糯米煮熟後軟又黏,適合用來做八寶粥、粽子或是用來釀酒;至於粳米則是 目前最常被國人拿來煮飯食用的。
台灣稻米常見的種類有糯米、蓬萊米和在來米三大類。若以食用方法分,則有粒狀、米漿、米粉、及粿粉類。米食點心一般通稱為「糕」,本省人稱「粿」,客家人稱為「粄」。
蓬萊米:黏性介於糯米及在來米中間,比較適合煮飯及熬粥,較少用來做點心。
再來米:用來做發糕、米苔目、蘿蔔糕、碗糕等,有時也和糯米對半摻和,做成菜包及紅龜粿,而米粉及粿條是再來米的再製品。
糯米:具有吃的多樣性,還有醫療價值。包粽子、燜油飯以長糯米為主,湯圓、元宵、麻糬、芝麻球則以圓糯米為主。
黑糯米:作壽司、甜米糕或與白糯米混合包粽子。
紅糯米:原稱為紅粟米,是台灣僅有的本地種香稻,係阿美族祖先攜來種植,產量有限,只在重要日子才為宴客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