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2007-12-11 16:22
排行教養學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45 期
美國企業領導人43%是老大,美國第一批NASA太空人91%是老大,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總統53%是老大,兩岸領導人75%是老大,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40%是老大,你知道,家
庭排行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就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題目是,你是老大嗎?
我沒開玩笑,你在家裡排行老大嗎?再請你去問問,公司裡的主管,老大比例有多少?
你知道,家庭排行順序,會影響你的智力、競爭力、甚至財富嗎?
老大智商高、成就高?享較多家庭資源,多為贏者圈常勝軍
這是一份今年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兩位挪威學者,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聯手發表。這份研究,打破半個多世紀有關排行的爭論。他們統計二十四萬多名入伍新兵的智力,得出「老大比弟妺聰明」的結論:長子智商平均比次子高二‧三分(家僅二子),而次子又比老三高一‧一分(家有三子)。
這份研究裡的「老大」,不限定第一個出生的小孩,還包括在家庭中被當成老大養育的孩子,也就是「功能性長子」(functional firstborn),包括哥哥過世的次子、東方社會
裡的長男。
美國排行權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薩洛威(Frank Sulloway)這麼詮釋智商二‧三分的差異,他說,它等同於全美入學關鍵性的SAT測驗每一科能多考十五分,也表示老大比
老二高一‧三倍的機會可以進菁英學校。
「有一年哈佛大學開學首日,教授請班上是家中老大的同學起立,只有兩成沒站起來。」一名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曾舉例。
「排行不是占星術,但它對一個人未來成為什麼,具有持續一生的影響力。」研究排行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雷門(Kevin Leman)說。
老大不僅智力偏高,也是贏者圈的常勝軍:他們最有權勢,美國總統有五三%是老大,兩岸領導人七五%也是老大(李先念、楊尚昆除外);老大容易獲得高學術成就,一百二十八位諾貝爾獎科學類得獎者,有四○%是長子(一九○一至一九七九年統計);也是CEO主要族群;更是高穩定素質太空人的最大班底。根據調查,他們還比弟妹更有錢,平均收
入高一%。
看到這裡,很多非老大的讀者應該很不服氣。為何老大占盡便宜呢?
家庭規模與子女素質專家布萊克(Judith Blake)提出「資源稀釋模型」:每個家庭中,父母的時間、金錢、精力都有限,隨著子女數量增加,資源逐漸被稀釋。而資源投資多寡,卻直接影響子女認知發展,也牽動其日後成就。
在這個模型中,老大具有「先行者優勢」。在競爭理論中,先行者一旦取得利基地位,就占據了取得技術、資源的管道,也因為攀升的學習曲線,後繼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對先行者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Success breeds Success)。
老大就是先行者,他不僅是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其出生後的若干年,都享有父母「全神貫注」的澆灌培育,包括高頻度的互動、高度的期待,因此相對具有優異的語言認知能力,他也懂得如何與父母溝通,甚至以父母為模仿對象,有強烈動機完成父母期待,因此容易取得父母的認同。即便後來弟妹陸續出生,但老大的先行者優勢,很難被超越。
排行老二的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觀察,「老大是父母擁有的第一個小孩,像擁有第一個資產一樣,關愛之心最強。但老二出來,就不新鮮了。」他說:「父母也是人嘛!這(老二)只是我第二棟房子,興奮度當然會下降。」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也舉例,老大第一次流鼻血,爸媽一個拿臉盆,一個擰毛巾,小心翼翼侍候;等到老三流鼻血,爸媽緊張兮兮的說:「快,到外面去站,嘿,小心不要滴到地毯啦!」
老大是天生領導者? 易被養成責任感、自信特質
從各種研究看來,老大優秀,並非「天縱英明」,而是和父母的期待、教養方式有關。
心理諮商師王浩威的大哥王浩一是長男,從小就要開火燒菜,扮演照顧者,他說:「料理不只是把飯煮熟,而是各種關係的調配。」他負責指派任務,誰洗菜、誰備柴火、弄碗筷等,都是一個領導者的協調統合訓練。
老大向父母學到的技能,照顧管教弟妹、設定界限,在長大擔任領導者時也用得上。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和大弟、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就有著迥異的個性。老大郭台銘被國際媒體比擬為「腓特烈大帝」,具有超強的意志與執行力,而老二郭台強則性格溫和,重視人和。
幾年前,喬丹(Michael Jordan)旋風襲台,郭台強不但花錢買體育用品抽入場券,還帶孩子排隊看喬丹。郭台銘在尾牙便公開說,這種不理智的行為,換作他兒子,「一定會被他打一頓」。
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丹特那(Ben Dattner)針對「領導力特質」(智力、責任感、自信心、以及適應力)研究發現,老大在前三項都表現得比弟妹好,這也是領導者的重要特質
。
其中老大最被讚揚的特質,在於「盡責」,並且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雅芳全球總裁鍾彬嫻,是美國企業界最有權力的華人女性之一。身為長女的她,就具有老大高度的自我期待、旺盛的權力意志、勤奮認真的毅力。從小,她母親也教她,「堅忍不拔,永不放棄。」
既然種種證據都指出老大如此出眾,那麼,父母是否可以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來養呢?
我們必須指出,這種期望是不切實際的。首先,出生順序是老天注定,資源稀釋模型又已經告訴我們,老大本來就擁有先行者優勢。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 讓手足趨異發展,才能減少爭寵
「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每種排行其實各有優點。」王浩威指出,最好的做法,就是利基分散,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因材施教。
這主張是有所依據。科普名作《雀喙之謎》(The Beak of the Finch)書中指出,達爾文發現十三種加拉巴哥地雀,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鳥嘴會發展出各種外型,以便從變幻莫測的生態環境,找到符合自己最大的利基。
同樣的,手足發展就像鳥嘴,會找出自己的特色。例如,老大多半習慣「收斂思考」,他們喜歡從差異中找到唯一、固定的解答,傾向捍衛權威。而弟妹們則喜歡「趨異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興趣、態度、認知模式,都在找出自己不同於老大的特色。
薩洛威說,這就是所謂的「家庭利基」(family niche),孩子會採取不同的策略,吸引父母注意。這就像經典老電影《真善美》中,新來的家庭教師瑪莉亞,正被七個孩子搞得焦頭爛額,她不解的問愛作怪的孩子:「為什麼你們總是搗蛋呢?」小鬼頭們不假思索回答說:「這樣爸爸才會注意我們啊!」
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家排行第四,上有三位姊姊,他是唯一的男生,很得長輩寵愛,後來么妹出生,他就失寵了。當時,馬英九常跟妹妹爭風吃醋,走過她身邊就偷偷打她一下,弄得她哇哇大哭,還得意洋洋的說:「哼,我看到她就討厭。」直到長大了,他第一次看到么妹的女兒,因為和么妹小時候長得一模一樣,他還笑著說:「真有想要打她的衝動
。」
「家庭內部也是個演化場,」王浩威指出,「當父母還是『天和地』的時候,手足爭寵最為劇烈,或是爭吵拳頭相向,或不自覺變得特別可愛,都在引起父母注意,但我們卻傾向否認,變成家裡不能說的秘密。」
中信集團就是一例。大家長辜濂松對長子辜仲諒要求特別嚴格,當年十四歲的辜仲諒帶著十三歲的大弟辜仲、 十一歲的小弟辜仲立,負笈日本。辜仲諒便扮演「長兄如父」的角色。父親要求辜仲諒「肚量要大」,才能承受各種壓力,「如果和弟弟起爭執,就是哥哥的錯。」
至於老二辜仲,從小,家族中就有人告訴他「要認命」,謹守老二的本分,「少說話、多做事」。但後來,辜仲卻在爭奪開發金時,展現「獵豹」的意志與權力欲,亟欲證明自己的能力。
老三辜仲立則一開始就刻意不念商學院,而先跑去念軍校,甚至一度想加入美國中央情報局做幹員,即便最後還是念商學院,也不選兩個哥哥的母校華頓商學院,而是紐約史坦商學院。「他找到不同利基,讀軍校至少贏得一個形象,不像老么給人懦弱、依賴、甜的感覺,剛好相反,軍校反而是最男性化的形象,」王浩威分析,辜仲立還是想與哥哥不同。
懂得讓子女根據「家庭利基」趨異發展,父母就可以據此給予不同的資源,王浩威說:「需要資源不會太過雷同,各取所需,可以少去互相爭寵情況。」
換言之,父母瞭解排行形塑孩子個性的因素後,可以介入微調,一方面避免資源過度傾斜,拉大差距;二方面避免排行帶來的缺點,放大排行產生的優點。
杜書伍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講任何一句話,好的壞的話在空中亂飛,孩子像是沾黏的膠一樣,出來可能是灰的、黑的。」他提醒,很多父母對排行的影響習而未察,順隨習慣,給孩子不平衡的要求。「必須刻意調整,避開自然力,不要產生不平衡情況。」
那麼,非老大的孩子有何利基呢?
非老大有何利基? 居中子善於協調、老么富冒險精神
居中子女,因為身處老大和老么之間,在家比較容易被忽略,形成旁觀者的角色,比較有思考的空間,也傾向往外尋求認同。因此,他們往往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具有隨和特質,適應力強。
他們常是推動和平的使者,如戴安娜王妃、美國解放黑奴鬥士金恩博士。前海基會靈魂人物辜振甫,在家排行四男,生前調和鼎鼐,是開啟兩岸冰封半世紀、首度對話的和平大使。
至於老么,因為較少包袱,他們常有很好的創意,做事情比較沒有顧忌,性格也會比較「敢」。排行老么的「廣告教父」孫大偉就自述,「我是打天下的人,天下越亂我越高興。而且不亂,我還想要把它搞亂一點。」
老么們也較愛冒險,參與危險的運動,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世界冠軍林義傑,就是老么。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也是七個孩子的老么,他自稱常常「綵衣娛親」,他學印度人、黑人講話,逗全家笑,是典型的開心果。
不過,因為他和大哥相差二十四歲,他出生時,大哥已到美國了,所以李開復歷經了一場「角色轉換」,從老么變成功能性長子(家裡只剩他一個男生),因此對自己要求完美。
他最親的五姊、心理諮商師李開敏觀察:「他很願意挑戰自己,又有前瞻性,他是一個go get it!(看到目標就會勇敢努力去拿)不會空想,坐著抱怨。」
值得注意的是,在領導人的重要四項特質中(智力、責任感、自信心及適應力),有一項是非老大勝過老大的,那就是「適應力」,或說是彈性。丹特那就指出,非老大更容易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裡,開創新局,對比之下,老大較缺乏創意,正如薩洛威所謂「承平老大,亂世老二」。代表人物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領導IBM成功轉型的前執行長葛斯納都是非長子,但他們的彈性,卻能刺激公司內部改革意識,在變化中致勝。
王浩威也指出,現在經營企業的難度提高,守成已經不夠了,最後繼承王位者,有時不是原先設定的長子,反而是在外「流浪」、體嘗過世變,最後決定「浪子回家」的那個人。好比高鐵董事長殷琪,原本是放火燒學校的叛逆小太妺,但在兄姊無意接手家族企業時,挺身而出,為企業找活路。
打破家庭排行宿命! 不對老大過度要求、多重視居中子
然而,父母在修「排行教養學」時,也要注意排行的正負效應,它就像月亮兩面,互為表裡,優點發光的同時,也有陰暗面潛藏在後。
譬如,老大期待自己樣樣超群,比較不能面對失敗,變成「沮喪型的完美主義者」的機率較高,若達不到父母標準,易變成失意老大。
而尷尬的居中子變貌最多,研究資料最少,像天氣一樣難預測,被形容是「謎」。他們在傑出兄姊的陰影中成長,醞釀出更為顛覆性的思考,常用離經叛道的方法爭取父母注意。一位美國學者曾形容:「最有權勢的美國國會裡面,老大不成比例的占大多數;而居中子遊行示威進警局的人數,卻不符比例的高。」
中間子也可能遭到上下手足夾殺,變成被忽略的「局外人」,雖具有社交能力,卻因過於討好別人,隱藏自己,變成一個「被燒傷的孩子」。薩洛威說,老大及老么就像「U」字兩端高點,獲得父母最多的資源,但中間子卻困於U字的凹槽,就連自尊也較低落。
至於得天獨厚的老么,因為受盡榮寵,可能缺乏獨當一面的硬脊骨,爛泥扶不上牆,終生一事無成,「到二十歲,父母還在為他填寫嬰兒手冊。」雷門形容。
因此,父母應該要避免因為排行產生的教養失衡。譬如,父母往往對老大要求過度,對老么失之放縱,對中間子女則輕易忽略。
王文洋,就是一例,這位台塑集團的「嫡長子」,從小被苦心栽培,十二歲被送到英國貴族中學,後來進入英國帝國學院電機系,成為王家三代唯一博士。期間,父親從未赴英探親,學成歸國回台塑後,他被丟到樹林的南亞塑膠做一個小課長,一待就十年。身為嫡長子,王文洋反而得到「特殊待遇」,面對更嚴、更苛的要求。當呂安妮事件發生時,王永慶親手下條子,親筆寫下「免職」旨令,絲毫不給王文洋機會。
父親過於嚴苛,王文洋承受的壓力大於愛,他曾悲憤的說:「如果不是被逼回台接掌家業,我會是傑出的學者,享受教書的快樂。」
大導演李安也是家中長男(上有姊姊),身負父親「深重期待」,大學聯考落榜兩次,他感到有辱門風,後來學戲劇電影,又得不到父親的認同。李安說:「我搞電影一直有罪惡感,我的人生基調就是壓抑。」他們父子都是長男,在儒家影響下,肩膀扛著很重的家庭觀念。老大的框架,變成李安的緊箍咒。他度過好幾年灰黯時光。畢竟他有才分,最後將這些壓抑轉化成藝術。但天底下有多少的失意「李安」,費盡一生,還是抑鬱以終。
但有時,頭頂上有個「光芒萬丈」的兄長,對其他兄弟姊妹也未必是好事。美國現任總統布希(George Bush)的弟弟尼爾‧布希,是有名的花花公子,曾捲入貸款醜聞,他最近在一封私人信中說:「我已經失去耐心不斷被拿來和哥哥比較!」
父母對不同排行子女處理失衡的結果,很容易讓子女在資源競逐中受傷。
別再當不公平的父母! 用差異化教養實現公平
英國名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最能體會這種內心的被剝奪感。他父母送他姊姊上皇家音樂學院,但他十二歲時,卻因為父親負債入獄,被送去擦鞋工廠當童工。姊姊後來贏得音樂比賽銀獎章時,他感到自慚形穢。
「我想到自己就傷心,淚水滾下我的面頰……,那天晚上我就寢前,我祈禱上蒼讓我脫離所處的羞辱與忽視。我從沒這麼痛苦過。」狄更斯在擦鞋廠一做二十年,他想成為知名學者的願望,在胸腔裡壓得粉碎,「即使現在我已長大成人,我還會傷心絕倫的回到那一瞬。」
「為什麼爸媽對我不公平!」狄更斯自己寫著:「不論誰來撫養,孩子的小小世界裡,令他們感覺最敏銳、受傷最深的就是不公平。」
父母對家中某個孩子的偏愛(或忽略),往往就建立在一些在別人看來微小的事情上。這種「偏愛」,是手足心底深處一根無法拔除的刺,並與一生密切關聯著。
排行,是父母每天操作,卻最被忽略的教育學分。你願意孩子變成「被燙傷的孩子」、「沮喪的完美主義者」或「永遠需要保護的老么」深陷排行宿命?還是,覺察不同排行差異,在資源收放之間,適時扮演平衡反轉的角色。孩子的未來,在你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