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風針灸偏癱側血管 使微血管變好

scoper 2011-4-23 00:31

中風針灸偏癱側血管 使微血管變好

[size=3]中風患者針灸後,偏癱側(患側)微循環獲改善。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與台灣科大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許昕合作完成研究,發現中風病患在接受偏癱側穴位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增加,血流阻力顯著降低,成果近日登上微循環生理領域的重要國際SCI期刊。

針灸的療效描述以往常圍繞在「疏通氣血」,但現代生理測量的數據較少見。陳朝宗主任與許昕助理教授等,藉由雷射都卜勒微循環血流量測技術,觀察18名中風患者針灸前後偏癱瘓側與健側的微循環差異,以此取代穿顱侵入式的觀察方式,結果發現針灸後中風病患健、患兩側血流阻力的的確出現有義意的差異。

許昕表示,分析另可得知,中風後針灸效益的生理機制可能與針後患側血管床交感神經活動程度降低有關,推估針刺治療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有助血管的舒張。

許昕進一步指出,接受針灸與中醫藥相關研究的國際期刊持續增加,國際醫學專家也日益重視相關的實證研究,主要是針灸等傳統醫學治療對於降低醫療成本或許有助益。相關研究登上3月號的《微循環研究》(MicrovascularResearch)。

中風後的針灸,一般先針健側,再針患側(偏癱側),陳朝宗表示,依照中醫的術語,此即補健側、瀉患側的治法;針灸治療中風的取穴方式,以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的相關穴位。

他表示,中風後半側偏癱無力可選取頭皮針的對側運動區與患側四肢的三陽經為主。因中醫認為,中風多影響陽經,故以三陽經腧穴為主。以中醫理論來說,陽明經絡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可以補充全身正氣,使身體功能逐漸恢復。

陳朝宗進一步說明,根據上下肢經脈循行路線的不同,可以分取手足陽經的穴位,具有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作用,例如針患側上肢的肩骨禺、曲池、三陽絡、合谷穴;下肢的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衝穴。健側則取三陰經直通臟腑,以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取上肢的尺澤、內關、肩骨禺、合谷穴,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穴等。

懷疑家中有人中風,醫師建議民眾要求疑似的患者笑一下、要求說一句簡單的句子,要有條理,有連貫性,並要求患者舉起雙手;另外是當要求患者伸出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以上4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無法完成,建議要立刻請救護車送急診處理。[/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風針灸偏癱側血管 使微血管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