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lin 2011-4-15 08:49
空間技術:亞洲三國爭強星空燦爛
法廣中文網
遙想半個世紀前,亞洲人加入空間技術競賽幾乎難以想像。自2003年中國成功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後,亞洲國家開拓空間技術的前景日益廣闊。而中印日三國加緊空間技術開發,似乎正在形成亞洲三強競賽的局面。
日本打算2015年在月球表面實現探測器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印度也計畫在2016年開始發射載人航太飛船,亞洲似乎正在形成三國爭強空間的局面。今日人們已不能再說亞洲是一個空間技術落後的區域。
2003年,中國成功發射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太空人楊利偉送進太空,中國因此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載人航太項目的國家。中國太空人也因此被賦予一個獨特的稱謂——Taikonaut(太空人)。這個名稱是中國辭彙“太空”的中文拼音與宇航員的英文名詞 astronaut(宇航員)的結合體。自那以來,中國的載人航太計畫立刻處於全世界注視的中心,中國也雄心勃勃,加緊實現它的“嫦娥奔月”計畫。
2007年10月24日,中國將它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順利進入繞月軌道和環月軌道,並成功撞月,準確落于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由攜帶的CCD攝像機傳回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
時隔三年,2010年10月9日,中國又成功將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二號”送入太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又一顆先導衛星,“嫦娥二號”的任務是獲得月球表面高解析度圖像,包括月球表面的高層資料,用於製作月球的三維影像圖及瞭解月球月壤的特性。
中國探月工程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制訂的,最初靠的是從俄國引進技術。近年已發射和預定將發射的“嫦娥”系列衛星,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將人送上月球,但中國人實現登月可能還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中國“嫦娥工程”總工程師吳偉仁去年10月說,中國載人登月航太飛行的時間表尚未確定,估計不會在2020年之前。吳偉仁當時表示,中國航太計畫是本世紀初才開始起步的,比蘇聯和美國晚了50年。他認為,中國雖然起步晚,但起點較高,總體規劃應該說是比較嚴謹的。
中國每次發射“嫦娥”月球探測衛星,雖然都公佈一些資料,但這個專案依然對外保持神秘。對北京來說,探月工程是一個特殊專案,具有特殊戰略意義。因此,與天體物理學和地球觀測等空間技術領域不同,“嫦娥工程”直接由軍方控制,排除國際合作,僅由中國航太技術精英單獨完成。
中國的亞洲近鄰印度也在加緊開發航太技術。但印度與中國不同,中國主要靠自主研發,而印度則獲得外部國家的技術轉讓,因此印度的空間技術發展速度相當的快。根據印度航太研究部主任薩提什最近發佈的資訊,印度計畫在2016年開始發射載人航太飛船。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中國航太問題研究員蘇貝斯-韋傑(Isabelle Sourbès-Verger)認為,相對於中國,印度在航太技術開發方面有許多天時地利的條件,首先印度不像中國那樣在敏感技術方面受諸多限制而被迫孤軍作戰,而是直接可以獲得相關技術轉讓,譬如印度擁有尖端的地球觀測系統,電信遙感技術,以及相應的地面設施。按照蘇貝斯-韋傑研究員的看法,在上述這些領域,中國比印度落後大約5年,但北京正在急起直追,希望靠大量的投資來填補空白。
蘇貝斯-韋傑還認為,在亞洲,真正的第一流空間技術強國應該是日本,而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雖然現在還不能說中印日三國之間有空間競賽,但從技術層面上講,日本大大領先於印度和中國。日本不僅在一些領域技術領先,而且與一些歐洲國家一樣,參與國際空間站的活動;日本有一隻補給飛船和一個太空實驗室參與國際空間站。此外,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在外太空有7年的“遨遊”經歷,漫遊歷程達60億公里,並且首次直接獲得月球以外天體的岩石樣本。
最近,日本宇宙研究開發署下屬的研究諮詢機構——月球探測懇談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日本爭取2015年在月球表面實現探測器軟著陸,並力 爭在2020年派遣機器人在月球表面進行探測。報告還指出,日本應在2020年前投資約900億日元(約9.68億美元)來研發載人航太技術,憑自身實力實現載人往返太空和地球。
本文來源:法廣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