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18 2011-4-7 00:40
寒食節簡介
特點:
1、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節日。形成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歷史: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
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
藝術: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歷史名著反覆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鑒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中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餘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中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