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l2010 2011-4-6 11:52
不用搶 這裡鹽很多 井仔腳瓦盤鹽場自己曬鹽趣
[align=left]前陣子因為日本福島電廠輻射外洩,導致中國大陸人民「搶購海鹽」,網民還以「『鹽』黃子孫」為文譏諷。鹽,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從古到今皆然,每天食用不可或缺的鹽,到底怎麼做出來的?位於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場,就是可以親自體驗曬鹽的最佳去處,在那裡,不用搶鹽,有興趣還可以裝個滿袋帶回家。
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帶,除了養殖業興盛,早年也是重要的鹽產區,所謂「鹽分地帶」便是指這個從嘉義直到台南、高雄的濱海地區,「七股鹽山」、「布袋鹽山」是近年因著這個產業而興起的觀光旅遊熱點,七股還有座「台灣鹽博物館」,都能讓人們領略早年台灣鹽業的狀況,而位於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場」,更是可以親自體驗鹽民曬鹽的最佳去處,比起爬鹽山更有趣味。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93/i1693449.jpg[/img]
[b]▲比起爬上高高的鹽山,井仔腳能夠拿著工具體驗曬鹽,更具真實感與趣味性。(記者謝禮仲/攝影)[/b]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鄉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來稱為「瀨東場」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最早在清朝時期設置於高雄鳳山,後來因為洪水淹沒曾遷往台南佳里,1818年再度遷往台南北門,成為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也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
井仔腳位於台南北門的「永華村」,該處地名是為了紀念明鄭時期教民曬鹽的陳永華,連橫的《台灣通史》曾記載:「永曆十九年,諮議參軍陳永華始教民曬鹽,擇地天興之南,則今瀨口也。」,瀨口即今台南市鹽埕一帶海岸。鑑於平埔族煎出的鹽過於苦澀,遂引進中國沿海的曬鹽方法,以「土盤」加以改良,將破碎瓦片鋪於海隅埕間,隔絕沙土,引水入池,經曝曬後的海鹽,品質更勝以往,此即「瓦盤」鹽田。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93/i1693450.jpg[/img]
[b]▲以破碎的瓦片鋪陳,隔絕沙土,圖中就是所謂「瓦盤鹽場」的樣貌。(記者謝禮仲/攝影)[/b]
台南的鹽田曾經一度完全消失,後因鄉土文化意識抬頭與轉型觀光等因素,2003年造訪北門時,於「南10鄉道」與「南15鄉道」交接處,方見到重新鋪設的瓦盤鹽田,同年12月,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經過數年的建設,井仔腳的瓦盤鹽場已然再現風采,為當地重新導入觀光人潮,民眾可實際下鹽田,體驗先民製鹽的感受,深具教育與休閒趣味。
井仔腳瓦盤鹽場如舊復建,原屬「北門鹽場」,後成為七股鹽場的北門分場,廢晒之後的7、8年後,幸運地因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成立而得以「重生」,因為現場就可親身體驗曬鹽,成為最有臨場感的鹽業體驗場所,比七股鹽山更具趣味。而且,只要事先向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預約,就會有現場導覽與體驗的服務。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93/i1693446.jpg[/img]
[b]▲井仔腳瓦盤鹽場聘請在地的「老鹽民」照顧並帶領遊客體驗曬鹽,展現曬鹽工作的「原汁原味」。(記者謝禮仲/攝影)[/b]
鄰近的北門聚落,也是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在地,本身原本是北門鹽場的辦公區,如管理處後方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北門出張所」的日式木構建築,對面的「鹽工之家」、也就是後來因為電視劇拍攝而出名的「錢來也雜貨店」,雲管處與北門鄉公所後方的鹽場員工宿舍群,永隆宮後方的「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乃至現在的北門遊客中心(原來的北門洗滌鹽工廠),全區都是體驗鹽業文化極富歷史感與再生鮮活生命力的遊逛場域。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93/i1693451.jpg[/img]
[b]▲「北門出張所」的日式建築頗具美感,就位於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後方。(記者謝禮仲/攝影)[/b]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93/i1693452.jpg[/img]
[b]▲原本的「鹽工之家」因電視劇爆紅,成為了「錢來也雜貨店」。(記者謝禮仲/攝影)[/b]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