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ar 2011-4-4 00:13
核輻射的預防和治療
[size=3]A 核輻射,應該補充碘化鉀
在輻射緊急情況時伴有放射性碘,如核能發電站出現事故,或核武器爆炸。但是「髒彈」可能不帶有放射性碘。? 體內接觸到含放射性碘的人,以後可能會患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會吸收放射性碘,可發展成癌症或其它腫瘤。服用碘化鉀可使甲狀腺充滿碘,減少吸收有傷害性的輻射碘。? 碘化鉀只能保護甲狀腺,不能對其它輻射性接觸提供保護。
B [摘要]防核子、防化學、防生物「三防」醫學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顯現,急診醫學如何參與「三防」這種特殊的災難醫學救援工作是一個重要課題。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安保「三防」醫學救援實地工作和演練,體會到急診醫學以搶救生命為核一fl,的理念以及強調時效性、整體性的專業性質和基本技術在「三防」醫學救援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急診專業人員在「三防」知識、心理承受和相應技能方面要有所準備,對「三防」現場的角色和任務要有所瞭解,對核、化、生傷害的診治需進一步掌握。
[關鍵詞]急診醫學;三防醫等簽;醫學救援
急診醫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搶救生命。除院外急救、急診、復甦、危重病、中毒等傳統領域外,急診醫學特別表現在災難等大型、突發醫療事件救治中的獨特作用。隨著時局變化,防核子、防化學、防生物等「三防」醫學救援工作已不再單獨停留在軍事戰爭層面上。「核、化、生」傷害除發生於戰爭外,還包括恐怖傷害、事故傷害和次生傷害。特另0需要指出的是「核、化、生」等大規模殺傷武器一旦被恐怖分子利用,將導致大批人員傷害、造成大眾心理恐懼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給社會帶來強烈的震撼。在「j三防」這種特殊形式的災難醫學事件救援中,除專業隊伍外,急診醫學如何參與配合,如何最大限度保護和拯救生命,也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一個課題。
1從實戰出發做好自身準備
急診醫護人員在平素的工作中主要是診治個體急症患者,即使是抗震救災、風災、水災的醫療救護,其救災環境也是可預測、可控制的,或者說對醫療救護人員本身基本不具有危害性;然而,在「三防」醫學救援中,「核、化、生」環境的危險性則難以估計和預測,工作環境更加嚴峻,更具有特殊性。針對此情況,對首次參與「三防」救援的急診專業醫護人員,除思想動員,認識到此項任務的重要性外,首先是做好自身準備。
1.1增加「三防」和急救知識
戰勤值班期間安排參與任務的「三防」專家專題講課,學習瞭解「核、化、生」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基本知識。在和平時期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不大,但破壞核設施以及使用放射性裝置例如髒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化學戰劑容易製造便於使用但受氣候、地形的影響;對於生物戰劑的判斷,必須對區域任何感染性疾病或常見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提高警惕並及時發出警報,同時保留生物標本證據。通過學習使大家認識到核恐怖、化學戰劑和生物戰劑的特點和從事破壞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急診專家給所有參訓人員講授、普及急診急救知識,包括應對災害事件的處置原則和具體的心肺復甦技術要領。
1.2強化針對「核、化、生」的心理訓練
嚴格按照戰勤級別要求,做好一日生活管理,例如早出操晚點名,列隊進飯堂就餐,跑步進入訓練場,整隊返回營地,在一級備勤期間合衣而眠等,同時注意強化針對「核、化、生」的心理訓練,以適應三防醫學救援的特殊環境。例如對「核、化、生」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不能盲目的緊張和恐懼,而應該合理認知,正確瞭解其破壞作用和預防應對措施;在接觸「核、化、生」的相關內容或演習時,各自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以免相互影響和干擾;有意培養信念、承受力和堅強的意志力等。
1.3學習掌握個人防護基本技能
面對「核、化、生」襲擊,醫務人員除遵循相應防護措施外,特別要學會個人防護基本技能,主要是防護服和防毒面具的穿戴,「三防」救援隊定期進行隊列訓練穿戴比賽,要求每一位隊員達到動作熟練、穿戴正確的程度。除此之外分組演練在「核、化、生」特殊環境中的自救和互救。個人背包內備有碘化鉀片、「523」片;抗氰自動注射針、神經性毒劑急救注射針等自救藥物,一旦有情況能在第一時間自我救護;在失去自救能力時相互幫助救護,例如幫助神經毒劑受害者服用解毒劑和提供其他相應救護措施。只有切實保護好自身安全,才有可能對別人進行搶救。
2在「三防」救援中的主要任務
以往在應對「核、化、生」恐怖襲擊演練時,基本沒有急診專業的醫務人員參與。應急指揮中心首先派出經驗豐富的「三防」偵檢專家,攜帶裝備,進人事發現場,參加並指導專門部隊對危害源實施偵檢,鑒別危害源種類,明確恐怖襲擊方式、類型。判斷損害程度,指導部隊對現場組織封鎖控制,劃分污(沾)染區,對後續處理提出專業化建議。普通醫務人員只是隨後在沾染區外為傷員注射特效解毒針或口服預防、解毒藥物,以及尋找轉運傷員,組織傷員迅速撤離等。而現場一些需要急救的傷員有可能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置,在這種情況下,醫療工作是否略顯滯後,有待探討。
此次「三防」醫學救援本著「首用精兵、快速反應」的原則,依據「核、化、生」應急救援群總體行動方案,專門選派急診專業人員參與,將急診醫護人員與「三防」專家混合編組,分為:①不明原因突發情況處置組;②核和放射性事故處置組;③化學毒劑襲擊處置組;④生物戰劑襲擊處置組。遇有任務時,按照不同情況分工處置,而每一組別內都有急診醫護人員。如此安排目的在於強調「以人為本」的應急救助理念,說明急診醫學在「三防」救援現場搶救生命的重要性。
急診醫護人員與「預防」專家混合編組,其工作位置勢必隨之前移,有可能要深人沾染區內尋找和甄別傷員並給予解毒劑治療;在洗消前要進行傷員檢傷分類,但原則上盡量減少在沾染區停留的時問;傷情危重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應用戰傷救護「五項技術」現場搶救傷員;例如呼吸困難患者要開放氣道、給予吸氧;有心跳呼吸驟停者要立即行心肺復甦;有大出血者應迅速止血包紮,防治休克;傷情穩定者立即送往救護所進行洗消處理。
核、化、生環境下的大部分傷員要經過二次洗消處理,目前三防救援裝備有較為先進的HSX一1型野戰傷員洗消系統,專門用於野戰條件或突發事件下,核化生傷員、醫務人員清洗消毒的專用裝備,半小時內可以展開。具有輕便耐用、洗消徹底、能有效防止污染擴散等特點。洗消除沾染的工作主要由非醫務人員來完成,醫務人員一般不直接參加洗消除沾染過程,但應戴防毒面具、手套,穿防護服,其職責是防止傷員進一步損傷和負責處理傷員在除沾染過程中的緊急醫學救援圜。
3急救技術在「三防」救援中的應用
遭受「核、化、生」襲擊是一種很特殊、很典型的災難醫學救援。在「i防」醫學救援中,急診理念、急救原則和急救技術可以得到充分的應用。急診醫學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盡最大可能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傷殘。在緊急處理傷病員時要做好檢傷分類,本著「生命第一」,「先救命後治病、先重後輕、先急後緩」的原則。心肺復甦、開放氣道、止血、包紮、固定、搬運以及抗休克依然是「三防」
現場戰傷救護的主要技術。除此之外,我們還體會到,急診專業人員對於核輻射傷的判斷、化學武器傷的臨床表現和緊急處置、生物戰劑所導致傳染病的特點及其醫療處置等技術有待進一步掌握和提高。
3.1針對核武器殺傷急救應對
核武器殺傷破壞作用主要是光輻射的高溫燒傷、衝擊傷、早期核輻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以及放射性沾染。根據核破壞的特點,「三防」救援隊提前組織專家到現場實地考察,針對周邊地形、建築、道路制定隱蔽和疏散通道,備勤期問與氣象部門溝通,隨時掌握氣候及風向情況,在駐地設立救護所,除一線急診救護人員隨偵檢組或事故處理組行動外,尚有二線急診醫護人員配合其他的「三防」人員負責後續醫療工作。核傷害除早期預防和做好個人防護外,在殺傷區內要遵循迅速有效,邊發現邊搶救,先重後輕的原則嘲。對心跳驟停者要立即心肺復甦;昏迷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於無明顯外傷而處於休克,有胸腹疼痛、呼吸困難、血尿或咯血的傷員,很大可能有內臟衝擊傷;受到單純核輻射的傷員,一般來說傷情發展沒有衝擊傷和燒傷情況緊迫,對於此類傷員只需補服抗放藥和碘化鉀;除核輻射外,合併燒沖復合傷的患者應特別給予重點救治。
3.2針對常見化學戰劑中毒的救治
化學毒劑有劇毒性,中毒途徑、毒害作用、施放方法多樣性,持續性,擴散性,殺傷選擇性以及局限性等特點。應對的重點是偵檢工作,要早期發現,早做判斷;而難點是早期正確的診斷和處置,急診醫務人員除了能識別化學毒劑中毒症狀並應用解毒劑外,要把握現場急救的總原則。例如沙林、梭曼等神經性毒劑表現為瞳孔縮小,頭痛、胸部緊縮感,嚴重者大小便失禁、抽搐、呼吸衰竭。治療的原則是早期救治,輔助通風,保護呼吸道,使用阿托品、解磷定及地西泮。軍方戰場急救用藥有抗神經毒自動注射針。糜爛性毒劑以芥子氣、路易氏劑為代表,可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侵害人體,要害是引起組織細胞壞死。發現皮膚沾染糜爛性毒劑後先用紗布或手帕等織物將毒劑蘸去,然後用軍用毒劑消毒手套對染毒皮膚進行消毒;眼睛要立即徹底沖洗,消化道可以洗胃。對於芥子氣等引起的損傷治療目的是減輕症狀,防止感染,促進癒合。全身中毒性毒劑主要有氫氰酸和氯化氰,中毒時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胸悶,瞳孔散大,嚴重者驚厥,抽搐。急救措施:立即將傷員移出染毒區域,盡快注射抗氰注射針,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
3.3針對生物武器損傷的醫學救治
生物戰劑分為細菌類、病毒類、真菌類和毒素類;根據軍事效能又可分為致死性與失能性,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真正能用於實戰的生物戰劑不過10種。有炭疽芽孢桿菌、霍亂、鼠疫、天花、登革熱病毒、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B等。生物戰劑沒有立即殺傷作用,必須經過潛伏期才能致病。根據偵檢結果和傳染病典型特徵做出診斷。治療措施:對於高熱、呼吸困難應給予支持療法,為防止交叉感染應實施隔離,抗生素治療,例如鼠疫、炭疽、布魯菌病、Q熱等均對四環素類藥物有效,抗病毒、抗毒素治療,疫苗接種等。
參考文獻[1]1張錫剛,安海英,何躍忠.日遺化學武器處置現場突發化學事故的醫學急救.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08,3(5):258.[2]閔銳,李雨.外軍核、生物、化學武器及激光損傷醫學防護指南.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1—14.[3]鄭靜晨,侯世科,樊毫軍.災害救援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92—394.
C 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裂變物質產生的核輻射,小劑量尚能忍受。低水平的背景輻射在人類能夠裂變原子之前已經長期存在。輻射按倫琴/每小時(R)來測量,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抵抗短暫的5000R負荷,但僅700R的劑量就足以使整個人體受到致命威脅。
核電站、研究所和核廢料處理所要用東西遮蔽起來,還要用特殊的衣物和抗污染措施保護其工作人員。儘管有嚴密的安全系統和對核洩漏的控制,事故仍時有發生。與輸送有關的問題和核廢料處理仍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在美國和英國,每個靠近核電站的社團都有一個處理放射性事故的緊急計劃。擬定計劃時要討教當地權威機構。當地電台會發佈緊急信息或告知你撤離這一區域。如不盡可能,呆在家裡。暴露在小的輻射物中時,可用碘化鉀藥片來處理,它會延緩人體對輻射的吸收。
任何已遭遇到核洩漏的人都應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徹底沖洗整個身體,並要立即尋求專家的幫助。
7、2 核爆炸
核爆炸的直接危險是衝擊波、熱量和輻射,其後果的嚴重性取決於武器的類型、爆炸的距離和高度、氣候和地形條件。
核爆炸產生的熱量和衝擊波同常規爆炸產生的結果一樣,但多數時候較後者更強大。
衝擊波
爆炸會引起最初的衝擊波。由火球的快速膨脹引起的大氣壓強威力更大。從爆炸中心向外擴張的壓強波將摧毀建築、拔起樹木,空中飛滿碎物,緊接著便是強熱的來臨,爆炸產生的能量的一半是通過這種方式擴散的。
當衝擊波過後,大氣快速返回填補「真空」,引起更嚴重傷害。在初始衝擊波已破壞建築物的地方,這種真空的結果是最終把建築物摧毀。
熱量
由核爆炸引起的核輻射(熱和光),其溫度比太陽還高,包括高密度的紫外線、紅外線和看不見光的輻射線。接近爆炸中心,所有不可燃的材料都可點燃——甚至使其氣化。例如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在4公里外的人裸露的皮膚都被燒傷。現代武器的能量和後果較之不知要強多少倍,甚而爆炸的火光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眼睛受傷和皮膚灼傷。
輻射
除了產生熱輻射,核裂變還產生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線。儘管放射性微粒回落到地上時帶有明顯的白色灰或塵埃,但這是被輻射毀壞的東西的殘渣,而不是輻射本身。輻射並不能被人們感覺到。可以用蓋格計算器來記錄其出現,也可以利用羅盤或聲音信號來顯示,當輻射增強,信號顫動就會變得更厲害。
α粒子:穿透力低,易於防衛,它們不能穿透皮膚,但被嚥下或吸進能產生嚴重問題。
【分享轉載】核輻射的預防和治療(搜索無重複)
★
song6612(金幣+1): 謝謝分享,歡迎常來健康生活板塊交流 2011-03-13 21:23:20
日本核電站洩漏了,如果微塵飄到中國,我們怎麼辦?搜索了一下,羅列如下,供大家參考,如果有蟲友補充,我會加分的哦!
~~~~~~~~~~~~~~~~~~~~~~~~~~~~~~~~~~~~
A 核輻射,應該補充碘化鉀
在輻射緊急情況時伴有放射性碘,如核能發電站出現事故,或核武器爆炸。但是「髒彈」可能不帶有放射性碘。? 體內接觸到含放射性碘的人,以後可能會患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會吸收放射性碘,可發展成癌症或其它腫瘤。服用碘化鉀可使甲狀腺充滿碘,減少吸收有傷害性的輻射碘。? 碘化鉀只能保護甲狀腺,不能對其它輻射性接觸提供保護。
B [摘要]防核子、防化學、防生物「三防」醫學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顯現,急診醫學如何參與「三防」這種特殊的災難醫學救援工作是一個重要課題。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安保「三防」醫學救援實地工作和演練,體會到急診醫學以搶救生命為核一fl,的理念以及強調時效性、整體性的專業性質和基本技術在「三防」醫學救援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急診專業人員在「三防」知識、心理承受和相應技能方面要有所準備,對「三防」現場的角色和任務要有所瞭解,對核、化、生傷害的診治需進一步掌握。
[關鍵詞]急診醫學;三防醫等簽;醫學救援
急診醫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搶救生命。除院外急救、急診、復甦、危重病、中毒等傳統領域外,急診醫學特別表現在災難等大型、突發醫療事件救治中的獨特作用。隨著時局變化,防核子、防化學、防生物等「三防」醫學救援工作已不再單獨停留在軍事戰爭層面上。「核、化、生」傷害除發生於戰爭外,還包括恐怖傷害、事故傷害和次生傷害。特另0需要指出的是「核、化、生」等大規模殺傷武器一旦被恐怖分子利用,將導致大批人員傷害、造成大眾心理恐懼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給社會帶來強烈的震撼。在「j三防」這種特殊形式的災難醫學事件救援中,除專業隊伍外,急診醫學如何參與配合,如何最大限度保護和拯救生命,也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一個課題。
1從實戰出發做好自身準備
急診醫護人員在平素的工作中主要是診治個體急症患者,即使是抗震救災、風災、水災的醫療救護,其救災環境也是可預測、可控制的,或者說對醫療救護人員本身基本不具有危害性;然而,在「三防」醫學救援中,「核、化、生」環境的危險性則難以估計和預測,工作環境更加嚴峻,更具有特殊性。針對此情況,對首次參與「三防」救援的急診專業醫護人員,除思想動員,認識到此項任務的重要性外,首先是做好自身準備。
1.1增加「三防」和急救知識
戰勤值班期間安排參與任務的「三防」專家專題講課,學習瞭解「核、化、生」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基本知識。在和平時期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不大,但破壞核設施以及使用放射性裝置例如髒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化學戰劑容易製造便於使用但受氣候、地形的影響;對於生物戰劑的判斷,必須對區域任何感染性疾病或常見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提高警惕並及時發出警報,同時保留生物標本證據。通過學習使大家認識到核恐怖、化學戰劑和生物戰劑的特點和從事破壞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急診專家給所有參訓人員講授、普及急診急救知識,包括應對災害事件的處置原則和具體的心肺復甦技術要領。
1.2強化針對「核、化、生」的心理訓練
嚴格按照戰勤級別要求,做好一日生活管理,例如早出操晚點名,列隊進飯堂就餐,跑步進入訓練場,整隊返回營地,在一級備勤期間合衣而眠等,同時注意強化針對「核、化、生」的心理訓練,以適應三防醫學救援的特殊環境。例如對「核、化、生」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不能盲目的緊張和恐懼,而應該合理認知,正確瞭解其破壞作用和預防應對措施;在接觸「核、化、生」的相關內容或演習時,各自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以免相互影響和干擾;有意培養信念、承受力和堅強的意志力等。
1.3學習掌握個人防護基本技能
面對「核、化、生」襲擊,醫務人員除遵循相應防護措施外,特別要學會個人防護基本技能,主要是防護服和防毒面具的穿戴,「三防」救援隊定期進行隊列訓練穿戴比賽,要求每一位隊員達到動作熟練、穿戴正確的程度。除此之外分組演練在「核、化、生」特殊環境中的自救和互救。個人背包內備有碘化鉀片、「523」片;抗氰自動注射針、神經性毒劑急救注射針等自救藥物,一旦有情況能在第一時間自我救護;在失去自救能力時相互幫助救護,例如幫助神經毒劑受害者服用解毒劑和提供其他相應救護措施。只有切實保護好自身安全,才有可能對別人進行搶救。
2在「三防」救援中的主要任務
以往在應對「核、化、生」恐怖襲擊演練時,基本沒有急診專業的醫務人員參與。應急指揮中心首先派出經驗豐富的「三防」偵檢專家,攜帶裝備,進人事發現場,參加並指導專門部隊對危害源實施偵檢,鑒別危害源種類,明確恐怖襲擊方式、類型。判斷損害程度,指導部隊對現場組織封鎖控制,劃分污(沾)染區,對後續處理提出專業化建議。普通醫務人員只是隨後在沾染區外為傷員注射特效解毒針或口服預防、解毒藥物,以及尋找轉運傷員,組織傷員迅速撤離等。而現場一些需要急救的傷員有可能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置,在這種情況下,醫療工作是否略顯滯後,有待探討。
此次「三防」醫學救援本著「首用精兵、快速反應」的原則,依據「核、化、生」應急救援群總體行動方案,專門選派急診專業人員參與,將急診醫護人員與「三防」專家混合編組,分為:①不明原因突發情況處置組;②核和放射性事故處置組;③化學毒劑襲擊處置組;④生物戰劑襲擊處置組。遇有任務時,按照不同情況分工處置,而每一組別內都有急診醫護人員。如此安排目的在於強調「以人為本」的應急救助理念,說明急診醫學在「三防」救援現場搶救生命的重要性。
急診醫護人員與「預防」專家混合編組,其工作位置勢必隨之前移,有可能要深人沾染區內尋找和甄別傷員並給予解毒劑治療;在洗消前要進行傷員檢傷分類,但原則上盡量減少在沾染區停留的時問;傷情危重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應用戰傷救護「五項技術」現場搶救傷員;例如呼吸困難患者要開放氣道、給予吸氧;有心跳呼吸驟停者要立即行心肺復甦;有大出血者應迅速止血包紮,防治休克;傷情穩定者立即送往救護所進行洗消處理。
核、化、生環境下的大部分傷員要經過二次洗消處理,目前三防救援裝備有較為先進的HSX一1型野戰傷員洗消系統,專門用於野戰條件或突發事件下,核化生傷員、醫務人員清洗消毒的專用裝備,半小時內可以展開。具有輕便耐用、洗消徹底、能有效防止污染擴散等特點。洗消除沾染的工作主要由非醫務人員來完成,醫務人員一般不直接參加洗消除沾染過程,但應戴防毒面具、手套,穿防護服,其職責是防止傷員進一步損傷和負責處理傷員在除沾染過程中的緊急醫學救援圜。
3急救技術在「三防」救援中的應用
遭受「核、化、生」襲擊是一種很特殊、很典型的災難醫學救援。在「i防」醫學救援中,急診理念、急救原則和急救技術可以得到充分的應用。急診醫學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盡最大可能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傷殘。在緊急處理傷病員時要做好檢傷分類,本著「生命第一」,「先救命後治病、先重後輕、先急後緩」的原則。心肺復甦、開放氣道、止血、包紮、固定、搬運以及抗休克依然是「三防」
現場戰傷救護的主要技術。除此之外,我們還體會到,急診專業人員對於核輻射傷的判斷、化學武器傷的臨床表現和緊急處置、生物戰劑所導致傳染病的特點及其醫療處置等技術有待進一步掌握和提高。
3.1針對核武器殺傷急救應對
核武器殺傷破壞作用主要是光輻射的高溫燒傷、衝擊傷、早期核輻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以及放射性沾染。根據核破壞的特點,「三防」救援隊提前組織專家到現場實地考察,針對周邊地形、建築、道路制定隱蔽和疏散通道,備勤期問與氣象部門溝通,隨時掌握氣候及風向情況,在駐地設立救護所,除一線急診救護人員隨偵檢組或事故處理組行動外,尚有二線急診醫護人員配合其他的「三防」人員負責後續醫療工作。核傷害除早期預防和做好個人防護外,在殺傷區內要遵循迅速有效,邊發現邊搶救,先重後輕的原則嘲。對心跳驟停者要立即心肺復甦;昏迷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於無明顯外傷而處於休克,有胸腹疼痛、呼吸困難、血尿或咯血的傷員,很大可能有內臟衝擊傷;受到單純核輻射的傷員,一般來說傷情發展沒有衝擊傷和燒傷情況緊迫,對於此類傷員只需補服抗放藥和碘化鉀;除核輻射外,合併燒沖復合傷的患者應特別給予重點救治。
3.2針對常見化學戰劑中毒的救治
化學毒劑有劇毒性,中毒途徑、毒害作用、施放方法多樣性,持續性,擴散性,殺傷選擇性以及局限性等特點。應對的重點是偵檢工作,要早期發現,早做判斷;而難點是早期正確的診斷和處置,急診醫務人員除了能識別化學毒劑中毒症狀並應用解毒劑外,要把握現場急救的總原則。例如沙林、梭曼等神經性毒劑表現為瞳孔縮小,頭痛、胸部緊縮感,嚴重者大小便失禁、抽搐、呼吸衰竭。治療的原則是早期救治,輔助通風,保護呼吸道,使用阿托品、解磷定及地西泮。軍方戰場急救用藥有抗神經毒自動注射針。糜爛性毒劑以芥子氣、路易氏劑為代表,可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侵害人體,要害是引起組織細胞壞死。發現皮膚沾染糜爛性毒劑後先用紗布或手帕等織物將毒劑蘸去,然後用軍用毒劑消毒手套對染毒皮膚進行消毒;眼睛要立即徹底沖洗,消化道可以洗胃。對於芥子氣等引起的損傷治療目的是減輕症狀,防止感染,促進癒合。全身中毒性毒劑主要有氫氰酸和氯化氰,中毒時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胸悶,瞳孔散大,嚴重者驚厥,抽搐。急救措施:立即將傷員移出染毒區域,盡快注射抗氰注射針,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
3.3針對生物武器損傷的醫學救治
生物戰劑分為細菌類、病毒類、真菌類和毒素類;根據軍事效能又可分為致死性與失能性,傳染性與非傳染性;真正能用於實戰的生物戰劑不過10種。有炭疽芽孢桿菌、霍亂、鼠疫、天花、登革熱病毒、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B等。生物戰劑沒有立即殺傷作用,必須經過潛伏期才能致病。根據偵檢結果和傳染病典型特徵做出診斷。治療措施:對於高熱、呼吸困難應給予支持療法,為防止交叉感染應實施隔離,抗生素治療,例如鼠疫、炭疽、布魯菌病、Q熱等均對四環素類藥物有效,抗病毒、抗毒素治療,疫苗接種等。
參考文獻[1]1張錫剛,安海英,何躍忠.日遺化學武器處置現場突發化學事故的醫學急救.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08,3(5):258.[2]閔銳,李雨.外軍核、生物、化學武器及激光損傷醫學防護指南.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1—14.[3]鄭靜晨,侯世科,樊毫軍.災害救援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92—394.
C 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裂變物質產生的核輻射,小劑量尚能忍受。低水平的背景輻射在人類能夠裂變原子之前已經長期存在。輻射按倫琴/每小時(R)來測量,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抵抗短暫的5000R負荷,但僅700R的劑量就足以使整個人體受到致命威脅。
核電站、研究所和核廢料處理所要用東西遮蔽起來,還要用特殊的衣物和抗污染措施保護其工作人員。儘管有嚴密的安全系統和對核洩漏的控制,事故仍時有發生。與輸送有關的問題和核廢料處理仍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在美國和英國,每個靠近核電站的社團都有一個處理放射性事故的緊急計劃。擬定計劃時要討教當地權威機構。當地電台會發佈緊急信息或告知你撤離這一區域。如不盡可能,呆在家裡。暴露在小的輻射物中時,可用碘化鉀藥片來處理,它會延緩人體對輻射的吸收。
任何已遭遇到核洩漏的人都應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徹底沖洗整個身體,並要立即尋求專家的幫助。
7、2 核爆炸
核爆炸的直接危險是衝擊波、熱量和輻射,其後果的嚴重性取決於武器的類型、爆炸的距離和高度、氣候和地形條件。
核爆炸產生的熱量和衝擊波同常規爆炸產生的結果一樣,但多數時候較後者更強大。
衝擊波
爆炸會引起最初的衝擊波。由火球的快速膨脹引起的大氣壓強威力更大。從爆炸中心向外擴張的壓強波將摧毀建築、拔起樹木,空中飛滿碎物,緊接著便是強熱的來臨,爆炸產生的能量的一半是通過這種方式擴散的。
當衝擊波過後,大氣快速返回填補「真空」,引起更嚴重傷害。在初始衝擊波已破壞建築物的地方,這種真空的結果是最終把建築物摧毀。
熱量
由核爆炸引起的核輻射(熱和光),其溫度比太陽還高,包括高密度的紫外線、紅外線和看不見光的輻射線。接近爆炸中心,所有不可燃的材料都可點燃——甚至使其氣化。例如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在4公里外的人裸露的皮膚都被燒傷。現代武器的能量和後果較之不知要強多少倍,甚而爆炸的火光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眼睛受傷和皮膚灼傷。
輻射
除了產生熱輻射,核裂變還產生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線。儘管放射性微粒回落到地上時帶有明顯的白色灰或塵埃,但這是被輻射毀壞的東西的殘渣,而不是輻射本身。輻射並不能被人們感覺到。可以用蓋格計算器來記錄其出現,也可以利用羅盤或聲音信號來顯示,當輻射增強,信號顫動就會變得更厲害。
α粒子:穿透力低,易於防衛,它們不能穿透皮膚,但被嚥下或吸進能產生嚴重問題。
β粒子:有輕微的穿透力,穿著厚衣服和鞋將提供充分的保護。在外裸露的皮膚會被灼傷。如果被吸進體內,會侵襲骨骼、胃腸道、甲狀腺和其他組織。
γ射線:有高度穿透力,運行速度比α、β粒子更慢,可傷害身體所有細胞。
暴露在輻射中的普遍症狀是噁心、嘔吐和普通疾病。皮膚上會出現潰爛現象,並呈灰色。
殘餘輻射
核爆炸在最初時期釋放的初始輻射是致命的——但僅持續很短的時間。一旦衝擊波過後,初始的輻射也就過去了。然而,暴露在殘餘的輻射下同樣是危險的。
殘餘輻射數量多少取決於原子彈如何爆炸。如果它在高空爆炸,火球體也沒觸及地表,則很少有殘餘輻射產生——戰略家稱之為「少放射性塵埃的爆炸」;如果在地面或近地面爆炸,則相當大量的土壤和碎物會被吸進高空中,作為輻射塵埃落向地面。重的微粒落在爆炸區域附近,但輕的塵埃或許會被隨風攜帶到更廣大的地域,這就是所謂的輻射擴散。輻射會隨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衰變——廣島和長崎兩城市已重建,居民重新在此定居。但無論如何,一天或更短時間內仍會有70%的粒子繼續保持輻射,等到其衰變要持續很多年。
在核爆炸發生的最初數小時內,如果有人沒採取保護措施,則其受到的輻射量將超過這星期剩餘時間內遭受的輻射的總和。最初一星期受到的輻射量將超過餘下的一生在同一受污染地區積累的輻射量,因此,在核輻射初始階段,防護是至關重要的。
躲避輻射
最好在儲備有空氣、水和食物的深的地下掩體裡躲過核衝突及其災難。但如果缺少掩體,最好的防護辦法是躲在壕溝裡,在壕溝的頂部覆蓋上一米或更厚的泥土。如爆炸離此相當遠,不發生整體毀滅,則壕溝和泥土將能抵擋衝擊波、熱量和輻射的衝擊。
遮蔽物
嚴格地講,完全不受輻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足夠厚的掩體材料將會使輻射減低到最小限度。下面列出了一些材料,達到要求厚度的材料可把輻射穿透力減低一半。
材料米
鋼鐵 0、21
混凝土0、66
磚0、60
土壤 1、00
冰2、00
木材 2、60
雪6、00
尋找能夠提供天然蔽護的地勢,如深谷、溪溝、溝渠和露出地面的岩石。如果事先沒有準備一個壕溝掩體,那麼現在開始挖一個——要快!洞足夠大時,跳進去繼續挖。如果在挖掘過程中輻射已經開始,那麼盡量減少身體暴露在輻射中的面積。趕造一個帳篷,即便僅僅是一塊布,也能阻止灰塵雜物落到你的身上。具有穿透力的射線仍會到達你的身上,所以在帳篷上要遮蓋一米厚的泥土。
如在野外遭遇輻射,則盡可能快地找一掩體。一旦得到遮蔽,脫下外面的衣服,把它掩埋在掩體另一端的地下。除非迫不得已必須出去,否則不要冒險,不要再使用遺棄的衣服。無論情況怎樣,在最初的48小時內絕不要跑出掩體。
如果急需水而冒一會兒險外出,在三天內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是可以的。7天內可增加到半小時以上,8天時可達到1小時,8~12天允許在外2~4小時,13天後可正常工作,然後到掩體休息。
去除放射性污染
如果你的衣服甚至身體曾暴露在輻射中,必須去除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如在掩體內,從掩體底部刮出土壤揉擦身體的暴露部分和外衣,然後刷去泥土,將其扔到外面,如果可能,用乾淨的布擦皮膚。如果有水的話,就可以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淨身體,而不需要用泥土,這樣會更有效。
醫護
所有傷口都必須遮蓋起來,以防止α和β粒子進入。如果被灼傷,無論是由α粒子還是γ射線或者火風暴引起,都應該用乾淨水沖洗和用東西蓋住傷口。如果沒有未受污染的水,就使用尿液。注意遮蓋眼睛,防止微粒進入,用濕布摀住口鼻,防止粒子進一步入侵。
輻射影響血液,增加受傳染的易感性。千萬要小心——即使對傷風和呼吸道感染也要防備。
核爆炸後生存
除非被儲藏在深的掩體中或有特別的保護,所有的食品都吸收了輻射。小心那些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和奶製品,如牛奶和乳酪以及海生食物。經測試後發現,高鹽分的食物和別的添加劑更容易使輻射集中,最安全的罐裝食品是湯、蔬菜和水果。經過加工的食品比新鮮食品更容易吸收輻射。骨頭吸收輻射的程度最厲害,其次是瘦肉(含脂肪量最低)。
水
不要飲用任何未經保護的水,至少爆炸後48小時內必須這樣。避免用湖水、塘水和其他表面靜止的水。飲用前過濾,然後煮沸。以下水源受污染程度最小(按次序排列)。
1地下井水和泉水。
2在地下管道和容器中的水。
3取自地表深處的雪。
4快速流動的河水。
用快速水流衝出一個洞,讓水滲下去。去掉表面上的泡沫,把水舀上來。在一個底部穿有洞孔的罐盒或一隻長統襪裡用沙層和卵石層(可深挖得到)將水過濾,放在一個未受污染的容器裡煮沸。
用流得很快的水流或開水徹底沖洗,使器具去污。
可食動物
生活在地下的動物比生活在地面上的動物較少受到核輻射。野兔、獾、田鼠和類似的動物是最好的證明。但是,當它們外出活動時,同樣會受到感染。無論如何,這些食物來源必須要加以利用。你將會增加自身受感染的危險——但不這樣你就會挨餓。
為了減少來自肉類的輻射,千萬別直接處理動物屍體。剝皮和清洗時要戴上手套或用布裹住手,避免使肉直接與骨頭接觸,骨骼保留了90%的輻射,因此要選擇離開骨頭至少3毫米的肉。肌肉和脂肪是肉中最安全的部分。去掉所有的內臟器官。
在同一地區,魚和水生動物要比陸生動物受到更多的輻射:鳥類尤其易被污染。不能吃,但其蛋是安全的,可以食用。
可食植物
長有塊莖根的蔬菜最安全——例如胡蘿蔔、馬鈴薯、蘿蔔,把它們洗淨去皮。
表皮光滑的水果和蔬菜是次安全的,由於機理粗糙,帶皺葉的植物最難除去輻射感染。應該避開它們。
長期生存
在嚴重的熱核反應環境中,關於其長期影響的預測千差萬別,核爆炸對天氣和植物生存產生的影響遠遠超越爆炸區域本身。「核冬天」的可能性甚至使農作物的存活都產生困難。關於短期影響和範圍有限的反應,請參見「大後方」部分。
D 普通狀態下人體接受輻射的來源有:
氡輻射:55%
醫用X射線:11%
身體內部:11%
宇宙射線:8%
岩石和土壤:7%
放射性藥物:3%
消費性產品:3%
核工業:0.1%
其他(如輻射微塵):0.1%
輻射無處不在。。。劑量可以接受,放心吧同志們
E 放射性與放射性物質的概念
自然界某些原子核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元素或物質會發生核衰變現象,即自然地改變核結構從而轉變成另一種物質。在核衰變的過程中,這些元素或物質會放出由粒子或光子組成的射線,並輻射出原子核裡的過剩能量,變成原來物質的較低能態。這些元素或物質在核衰變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放出射線的屬性稱放射性。
放射性物質是能夠產生放射性以及輻射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有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存在的各種放射性物質,它們廣泛分佈在岩石、土壤、水和大氣中,其中以含鈾、釷、鐳等礦床地區較多。天然的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稱天然放射性射線,其對人體產生的輻射稱為天然放射性輻射。由於天然放射性物質總輻射水平低,人類在大自然中已經適應,因此,對人體健康沒有什麼危害。另一類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所放出的射線稱人工放射性射線。由於人類利用人工放射性射線是有一定目的的,如造核武器、建核電站等,因此,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放射性物質總輻射水平均要大於天然放射性物質。
所謂環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是指放射性的天然本底,即在環境中天然存在的各種放射性物質的自然輻射水平。在自然輻 射水平內,人體健康不受危害。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人工 生產的放射性物質在人們生產、生活活動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也包括經人工開 采、運輸、冶煉和貯存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在人們生產、生活活動中造成的污染。
(二)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危害
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1)引起人體多種疾病,縮短人的壽命;(2)急性大劑量照射,能直接導致死亡;(3)損傷遺傳物質、危害孕婦和胎兒;(4)其他方面危害。放射性物質還會對大氣、水、土壤、農作物、畜禽類、魚蝦類以至建築物、器具等造成放射性污染等等。在當代核能已成為重要能源的組成部分,放射性的核污染事故時有發生,防止核污染已成了一個突出的問題。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洛貝利核電站爆炸失火,核污染蔓延近2000公里,成為震驚世界的核污染事故。[/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