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二戰期間海上最強戰艦

scupi 2011-3-19 15:41

二戰期間海上最強戰艦

大和(やま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艦的一號艦。亦是大艦巨砲主義的象徵。艦名命名的由來是奈良縣的古名大和國。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前竣工及服役。其後,擔任了聯合艦隊旗艦的任務。後來,旗艦的任務被從大和的基礎上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取代。

建造
「大和(計劃名A140F5)」在1937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開始動工。乾船塢因大和的建造而進行擴建,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當時為了不讓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據說最初海軍方面只有部份人知道正建造大和。為了保持機密,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而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塢中軍艦的長度,就連屋頂上都加上圍板。從事建造的人身份被嚴密調查,而造船所本身亦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

其後在1940年8月8日下水,而期間「天皇陛下將出席進水式」的傳言廣泛流傳,結果是由海軍大臣代理出席。儘管說是下水,但絕不是字面般如武藏從船台這樣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塢注水而已。而且,由於保持機密,下水典禮並沒有向外公佈,因此世界第一的戰艦的下水典禮顯得非常冷清。

戰役
1942年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一部分的航空母艦戰隊官佐在開戰後5個月因大和仍然沒有出擊而開口說「不是聯合艦隊。是大和旅館」。同年,因中途島海戰的關係,於5月29日從柱島出航,其間只在後方並離開航空母艦部隊很遠,而沒有參與海戰。同年6月14日回歸柱島。

1942年8月17日因支援所羅門方面而從柱島出航,8月28日入特魯克島港。1943年2月11日,基於大和擔任聯合艦隊旗艦任務的運用經驗,因此將通信、旗艦設備改良並移到大和級2號艦「武藏」上,並由武藏繼任旗艦。1943年5月8日大和從特魯克出航,並航向柱島。在吳增強了對空兵器後,航向特魯克島,並於8月16日向戰局惡化、已激戰3個月的索羅門群島進發。但是,武藏、大和、長門依然沒有特別的舉動,只是不斷往返日本與特魯克。乘員毎天除日常指定活動及艦上保養外沒事可做,批評「大和旅館」的聲音不斷加強。然而在10月中旬被命令往馬紹爾群島出擊。因為得到了預計美軍特遣艦隊(機動部隊)可能向馬紹爾移動的情報。旗艦武藏以下包括大和以及長門的主力艦隊向特魯克進發尋機決戰。 但是,在4日間的等待及埋伏下並沒有遇上美軍特遣艦隊。10月26日於特魯克島歸港。

1943年12月25日特魯克島以西180海浬被美軍潛艇「魟魚號」以魚雷攻擊並擊中3號砲塔右舷。速度増速至18節。儘管只是令艦身小部分受損,但由於爆炸的衝擊將船舷下端部分鋼板推入艦體內,而支持裝甲板的弧形構造則插穿防禦彈片的水密艙縱向牆,而機械室及火藥庫更意料之外地進水。因如果只是敵彈命中的衝擊就能令艦體水密艙進水是危險且致命的缺陷。基於支持部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時已經修補(武藏不明),但由於起因是設計上的部分,要完全改善有一定困難。這個問題,與大和有同樣構造的美國南達科他級戰艦,其防禦構造有同樣的問題,蒙大拿級戰艦的設計被重新評估能證明這點。據說大和的巨大艦體被魚雷擊中亦沒有人發覺,「儘管大和被魚雷擊中,速度反而增加」,因而更加被信頼為不沉戰艦。

在1944年6月15日,參與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日本海軍首次將戰艦編入機動部隊掩護航空母艦作戰,但在決戰時並沒有特別活躍的表現,更出現將星星及友軍飛機誤認為美軍軍機的失誤情況。

錫布延海海戰中被直擊彈擊中第一砲塔的大和(1944年10月24日)同年10月22日,參加雷伊泰灣海戰。第二艦隊第一戰隊出擊,而目標是擊破美軍登陸船隊。23日清晨,由於旗艦愛宕被美軍潛艇擊沈,因此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纒中將暫時改乘大和指揮。傍晚栗田健男中將亦改乘大和,因而成為第二艦隊旗艦。其後於25日薩馬島海戰中使用主砲共發射了104發砲彈。更將企圖突入的驅逐艦約翰斯頓號以副砲擊沈。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回程前共被美軍轟炸機在前甲板命中了4顆炸彈,而艦體更進了約4000噸海水,但對後續的戰鬥卻沒有影響。特別是直接擊中了砲塔的炸彈,由於大和的裝甲太厚,因而炸彈不能完全地打擊,只令砲塔上的塗漆剝落。 (但是,根據第二砲塔長奧田特務少佐的手記中記述,炸彈命中後的衝撃令第二砲塔的人員大半因腦震盪而倒下)

來到雷伊泰灣的入口,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因收到有美軍特遣艦隊在附近的誤報,所以沒有突入戰場,並且調頭折返回航。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戰期間海上最強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