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chie 2011-3-15 00:18
致癌物不下肚高溫快炒油學問
[size=3] 看著油鍋不斷冒出白煙,黃媽媽心想鍋熱了可以炒一盤快炒空心菜,趕忙把食材倒入,俐落身手,不到三兩下,一盤香味四溢的炒空心菜就完成。這樣的場景天天在家家戶戶的廚房上演,但營養師憂心說,油溫過高,冒出陣陣白煙才開始炒菜,不只「好油」可能變質、劣化成「壞油」,連食物的澱粉、蛋白質都可能變質,將致癌物質通通吃下肚。
油溫太高 產生致癌自由基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油脂加熱產生薄煙,雖不能與油品變質的臨界點畫上等號,但烹煮食物油溫過高,油脂跟食物將產生自由基,吃下肚恐有罹癌風險。
他表示,油脂受到高溫加熱,當開始冒白煙的溫度,便是所謂油品的「發煙點」,發煙點可隨油脂精煉程度、油品特性不同而有高低。
現代人注重養生,常用橄欖油烹調,甚至同一瓶油煎煮炒炸用到底。但每種油品都有特性,有些適合高溫快炒、有些適合低溫烹調,甚至涼拌才能較完整保有油品中的營養素。否則一旦溫度過高,油脂氧化劣變,形成回鍋油,產大量自由基,吃下肚反而對肝臟、消化器官有害,正確用油才對健康有保障。
飽和脂肪適炸炒 卻常卡油
依油品的飽和程度而言,含飽和脂肪的豬油、牛油比植物油安定,發煙點高,較不易起油煙,也比較適合高溫油炸或快炒。但飽和程度高,就容易造成血管阻塞,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就接踵而來。改用能降低膽固醇的不飽和脂肪酸又因不耐熱,易產生致癌物質,既然兩相無法兼顧,他建議,高溫油炸食品還是少吃為妙。
相對來說,平時快炒、煎煮的油溫不需過高,在140~160℃較適當,這個溫度能讓油品中的多元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獲得保留。但切記,絕對別等鍋子竄出陣陣白煙才下鍋。
不飽和不耐熱 易生致癌物
怎麼才能判斷油溫是否恰恰好?他建議,不妨用將一支竹筷插在油鍋中,當筷子四周出現小泡泡時,就是烹調的最適當溫度;若油量少,竹筷測不出,可把爆香用的蔥薑蒜下鍋,當爆香食材受熱冒油泡或呈現跳舞狀,就是其他食材下鍋的好時機。
他說,現在不少民眾喜歡直接去製油廠買第一手的食用油,像苦茶油、茶油、麻油等,但只要是非精煉、未去雜質的油品,都不適合高溫快炒,比較適合涼拌、低溫拌炒。而市售食用油多為精煉油,適宜火炒。
多蒸煮少熱炒 健康用好油
要避免熱炒,破壞營養素或產生致癌物,趙強建議,菜下鍋便從鍋邊加入適量水,用蒸氣將食材悶熟,油鍋溫度不至於過高;或先把蔥蒜爆香,用水煮青菜,再用爆香後的食材、水煮菜,拌油和調味。如此一來不太除了少油煙,也比單純水煮菜多了點香氣。[/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