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l 2011-2-8 15:26
認識C型肝炎病毒
一、會引起肝炎之病毒相當多,較常見者有六種肝炎病(A、B、C、D、E、 G)、巨細胞病毒(CMV)單純泡疹病毒(HSV)、EB病毒、黃熱病病毒等。其中六種肝炎病毒幾乎以侵犯肝臟器官為主,其他病毒則會引起身體其他部位之感染,肝炎只是其所有症狀之表現之一者。因此我們將此專門以感染肝臟之病毒統稱為肝炎病毒。目前所知之肝炎病毒至少6種以上。其中A 及E型肝炎病毒,係經口、糞傳染,臨床上會造成急性肝炎外,並不會産生慢性肝炎、肝硬化,也不會導致肝癌之産生。平時只要注意環境衛生及良好之飲習慣,即可預防A及E型肝炎病毒之感染。G型肝炎病毒之傳染途逕,及其與臨床之相關性仍不清楚。至於B、C、D三型肝炎病毒,則係經由體液或血液傳染,在臨床上除可造成急性肝外、亦會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嚴重者導致變成肝癌,走入死亡之路。此三型病毒,為國人肝病之最大殺手。所幸B型肝炎病毒,已有安全有效之疫苗可供預防。同時由於D型肝炎病病之感染,可謂一石兩鳥。政府自民國73年7月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以來,B型肝炎帶率已由10.5%降至1.7%,成效顯著。遺憾的是C型肝炎病毒目前並無安全有效之疫苗可供使用,因此對引起國人肝病重大殺手之一之C型肝炎病毒之防治,應有更深之認識。
二、C型肝炎之病毒學及流行病學 C型肝炎病毒為一種RNA病毒,病毒分類學上屬於黃熱病毒科。此病毒為 1989年,首先以分子生物學法發現。世界各地發現之C型肝炎病毒其基因構造有所差異。目前所知至少有8種以上之基因型,每一基因型中還有數個亞型存在。台灣地區約有2-4%人口感染C型肝炎病毒,部份地區感染率更高達 19.6%。C型肝炎病毒之感染主要經由輸血途徑。但所有C型肝炎患者約只有一半是有輸血病史。調查顯示,使用不潔之針頭注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為感染C型肝炎病毒之其他重要危險因子,必需加以注意。民國81年起,台灣地區全面篩檢捐血者之C型肝炎病毒感染,因此輸血引起之C型肝炎已大幅減少。除此之外,母子傳染、性行為引起之傳染亦可能産生。
三、C型肝炎之臨床表現 感染C型肝炎病毒之臨床表現的程度差異很大。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也可能為急性感染甚至造成猛爆性肝炎。一般而言,病毒進入身體後,潛伏期約1至6個月,平均為50天。然後開始有倦怠、嘔心、腹脹等非特定性症狀出現。3-10天後,可能會出現黃疸或茶色尿。不過出現典型症狀的患者只有三至四成。C型肝炎不同於其他肝炎病毒,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約有一半之機會會變成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患者中有20%機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後,隨時間之累積演變成肝癌之機率也會逐步增加。
四、C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實驗室檢驗 由於C型肝炎之臨床表現與其他肝炎病毒類似,無法直接由症狀診斷,必需透過實驗之檢驗才可正確診斷。目前實驗室檢驗C型肝炎病毒抗體之存在。如果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表示曾經感染過或是目前仍受C型肝炎病毒之感染。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與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之抗體不同,並不具保護力。另一種檢驗為檢測血清中C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之存在。此類檢查通常使用於治療之追蹤評估。如果C型肝炎病毒抗體篩檢為陰性,亦不能完全表示沒有C型肝炎病毒之感染,有可能只是病毒感染之初期抗體尚未產生或一些免疫機能有缺失者,其抗體尚未出現。因此C型肝炎病毒抗體陰性者,應於半年後再做一次檢測,才能完全排除是否感染。除C型肝炎病毒特異性檢查外,肝功能檢查(GOT、GPT)亦可提供病情判斷之參考。但C型肝炎患者GOT、GPT值,常會高高低低起伏不定,需由專科醫師配合病程來作最後之判斷。
五、C型肝炎之治療 對於急性C型肝炎之治療,目前並沒有共識。不過一般認為,愈早使用干擾素治療,效果愈好,因為此可以降低慢性肝炎之機會。對於慢性C型肝炎,目前治療之方法,以干擾素之效果最好。但不同基因型病毒,對干擾素之療效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如你有C型肝炎,可與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干擾素 之治療。另外有些抗病毒藥(ribavirin),可輔助干擾素之療效,仍在臨床試用階段,國內尚未核准使用。
六、C型肝炎之預防 避免C型肝炎病毒感染之方法與B型肝炎相似。避免不必要之打針、輸血、避免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穿耳洞、刺青及針炙實應消毒完全。多重性伴侶或不當之性行為亦應儘量避免。由於C型肝炎病毒之基因具多樣性,所以目前並未有疫苗出現。C型肝炎疫苗之研發為21世紀全球醫學界共同努力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