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人的取名邏輯

gnativs 2015-7-19 22:31

台灣人的取名邏輯

我叫廖信忠,常常有人看了我的名字會說「怎麼台灣男生取的名字都那麽大氣」,我只能嘴角抽蓄,敷衍得苦笑一下,在我出生的年代,像我這”類型”的名字,在台語裡有個專有名詞,叫”菜市場名”,意思就是這種名字滿地都是,就跟菜市場裡的東西一樣不值錢。

你從一個台灣人的名字,大慨可以猜出他大慨是什麽時代出生的,就拿我父親那一輩人來說吧!”雄”字輩居多,什麼正雄、武雄、文雄的,頗有些東洋味,因為當初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父母取名講求好記,又符合當年大男子氣概的社會風氣;相對來說,女生的名字,除了”秀蘭”、”秀琴”、”玉蘭”這一直為大宗外,很多根本直接延用日本名字了,什麽”明美”、”美惠”、”成美”之類的,如果是在鄉下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強的地方,常常有女人的名字叫”罔市”,就是台語”隨便養”的意思。

1949年後有許多的外省人湧入台灣,於是,你也可以看到這些外省人在台灣的第二代,他們的名字很多都叫”台生”、”台麗”、”建國”,有些名字也反映了對原鄉的懷念,比如”憶湘”、”述湘”、”念渝”等,這些外省第二代的名字很好認,明顯就跟本省人的取名方式不太一樣。

名字不僅反映出時代背景,更看得出不同世代的父母對子女的期許。六七十年代是台灣社會快速進步的年代,在那時候社會上普遍的心態就是,只要好好努力就會成功,所以在那時候台灣孩子的取名,都滿懷著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象徵人中之龍、偉人與豪氣萬千的字特別受到偏好,這些年出生的人以”志”、”豪”、”偉”、”宏”、”忠”等字為大宗,所以一聽到五月天那首歌《志明與春嬌》就知道志明肯定是六七十年代台灣男生的代表啦!而這個時代的女生呢?在台灣人的價值觀裡,女性就應該溫柔賢淑,以做好丈夫的賢內助為目標,所以女生的名字常出現”淑”、”怡”、”惠”、”雅”、”君”等字。

你可以自由得將上面的關鍵字排列組合,出來的結果就是很有台灣六七十年代風味的名字。所到九十年代,這些人紛紛考上大學,每年都有許多好事者將這些菜市場名輸入榜單查詢,今年有多少志明、家豪…或是怡君,淑芬…榜上有名,做一個菜市場名的排行榜;重名的之多,甚至一個班還有好幾個同名同姓的,像以前大學時班上就有兩個”陳怡君”,因為她們一位皮膚比較白晰,一位較黝黑,所以叫名字時都直接叫”白怡君”、”黑怡君”(可憐…)。”陳怡君”這個名字之普遍,在我們這一代台灣人從小到大的經歷裡,每一個時段都一定會有不同的”陳怡君”在身旁。所以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裏面,女主角”沈佳宜”,”佳宜”這名字在台灣女生中非常普遍,也是屬於菜市場名,所以台灣人看起這部電影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就好像曾經的同班同學一樣親切。

當然我的名字跟我父母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還有點關係,所以也許取名的邏輯還是跟別人不太一樣。我出生這天是星期日,我父親在教會禮拜講道的同時,我母親正在產科診所裡生我生得罵爹罵娘哇哇大叫,終於噗通一聲生了下來。講完道他趕緊跑到診所,一看不得了,快四千克,有夠胖的。接生的醫生是教會的長老,累得滿頭大汗,教會裡那麽多小孩都讓他接生的,從沒看過那麼胖的,不過他也有夠八卦,很快的,廖明發家生了一個胖娃,很快傳遍整個教會。

所以啦!他們的取名邏輯就是,對上帝有信心又忠心,而我妹妹信惠當然就是有信心又感謝上帝的恩惠,教會裡的人一看這種名字就知道是信徒才會取的,但其他人看了,也會覺得這是很典型70年代出生台灣小孩的名字。

就與當年台北市中產階級家的小孩都會取英文名字一樣,我也有個英文名字”Peter”,一聽感覺就好像很花心,只不過這個名字也跟聖經人物有關,不幸的是,這個名字在那個美國肥皂劇大舉攻台的年代被人所熟知,以致於我娘很洋氣得叫我一聲”Peter”時,旁邊一堆男生都會跟着一起回頭。 文:廖信忠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人的取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