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狄青死於猜忌

boddu 2015-6-19 23:28

狄青死於猜忌

  在文水、汾陽一帶,狄青的故事、戲文、傳說幾乎家喻戶曉,老百姓稱為「狄子」的狄青讓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說來頭頭是道。而實際上,狄青只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且留下記載的只有一件事。事情發生在西元1024年的某天,汾河支流文峪河畔的一個小村莊發生一起打架的小事,參與打架的村民中有狄青的哥哥,在鬥毆過程中他闖了禍。16歲的狄青代兄受過,按照北宋的慣例,狄青被強制入伍,編入京城衛戍部隊,騎兵兵種。
  偶然的機緣改變了狄青的命運。在邊患頻仍的北宋,一個廣闊的舞臺在久久等待著主角的入場。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黨項族首領元昊在西北稱帝,建西夏。夏宋爭戰中,在西夏遊牧騎兵的猛烈進攻下,習慣了步兵作戰的宋軍一直處於劣勢。因為步兵長在防禦和包圍,騎兵卻可以集中兵力選擇一點快速突破。以步兵抵禦騎兵,打輸了沒逃命的機會,即使打贏也無法擴大戰果。一句話,沒有強大的騎兵就無法打仗。
  軍情緊急,宋仁宗下令挑選善於騎射的禁軍衛士充實邊疆。狄青以低級軍官的身份來到了西北前線保安(今陜西志丹)。不久,西夏兵進攻保安。保安的宋軍多次被西夏兵打敗,兵士們嚴重畏戰。而新到的狄青卻主動要求擔任先鋒,他騎馬持槍帶頭衝進敵陣,東挑西殺。西夏兵士自從進犯宋境以來,還沒有碰到這麼厲害的對手。措手不及間陣腳大亂,宋軍趁勢掩殺過去,打了一個大勝仗。有膽有識的狄青至此一發不可收拾,而且因逢出征必戴青銅面具,更使敵軍畏之如虎,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當時的范仲淹在陜西任軍事統帥,對狄青非常賞識,特意召見狄青,並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將《左氏春秋》一部贈予狄青,鼓勵他多讀史書兵法。得遇范仲淹,狄青開始了質的飛躍。他從此惡補文化,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逐步成為宋朝西北防禦戰的主帥,並體現出了戰略家的風範。宋史研究家指出,西夏宋朝西部邊境得享幾十年的太平,完全歸功於狄青積極防禦為主的戰略思想,在戰術上狄青則訓練騎兵與西夏兵對抗,並且大量使用火器以彌補宋兵野戰能力的差距,同時對西夏實行經濟封鎖,使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最終向宋朝稱臣。
  1052年,44歲的狄青升為樞密副使。當年西南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征討的宋兵連吃敗戰,舉國不安。狄青又來到平叛前線,打出了載入兵書的經典戰例智取崑崙關。而後狄青充分利用騎兵,以閃電戰術擊潰了儂智高的精銳主力「標牌」軍,一舉平叛成功。南方平定後,狄青提升為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
  兵卒出身的狄青當上了樞密使,創造了位及人臣的輝煌,但是他的日子過得並不舒服。唐後五代,掌握軍事力量者往往發動兵變而稱帝,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一個「篡位」的典型。吸取歷史的經驗再加上自身的經歷,宋太祖為後繼者留下了兩條家規:一不重用武臣,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文武分途、以文治武歷來為宋廷的家法,重文輕武、猜忌武臣流為社會的習俗。
  狄青做官之後飽受文臣的蔑視和猜忌,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名臣、重臣幾乎都打擊過狄青,尤其以文彥博、歐陽修為最,甚至沒有功名的秀才都敢給狄青甩臉子看。戰功纍纍、多次拯救國家於危難之時的狄青不得不在憂慮、恐懼之中謹慎地過活。宋仁宗趙禎也算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數次力排眾議提拔狄青,最後又讓狄青成為軍事統帥,這一做法引起朝中大臣的反對。
  左司諫賈黯上書說:「國初武臣宿將,扶建大業,平定列國,有忠勳者不可勝數,然未有起兵伍登帷幄者... ...朝廷大臣,將恥與為伍。」
  文彥博請罷狄青,宋仁宗說:「狄青乃忠臣。」
  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為了扳倒狄青,文彥博甚至不惜揭皇家的短。在這種氛圍下,狄青如果僅僅滿足於當一個胸無點墨的武夫也就罷了,可他偏偏又讀書不倦;如果他表現得貪財好色也可能避禍,可他偏偏品性高潔。據記載,狄青深受軍兵愛戴,在民間,戰事頻仍使得民眾渴盼英雄的出現,北宋興起的平民文化「說話」相當於評書,但偏重於演繹時事,大量渲染狄青的英雄事跡,狄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
  軍民的擁戴更加重了朝廷上下對狄青的猜忌,憂患意識頗強的文臣們頻頻製造狄青造反的謠言和「預言」,而且不斷給皇帝的耳朵裏灌風。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擔任了四年樞密使之後,狄青被外放陳州,實任節度使,政治上則享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輔待遇。狄青不死心,去問文彥博:「為什麼這樣?」在這件事上,賢臣文彥博的回答和後來秦檜的「莫須有」一樣無賴:「無他,朝廷疑爾。」用現代白話說就是沒別的,大家不相信你。
  去陳州之前,狄青黯然說道,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青此去必死無疑。到陳州後,朝廷每月兩次派人來「慰問」狄青,實際上是監視。第二年,長期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狄青終於暴病身亡,年尚未滿50歲。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追贈中書令,謚武襄,陪葬皇陵,並題其碑「旌忠元勳」,極盡哀榮。到宋神宗登基後,希圖重振國威,又想起了狄青,他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宮中,但已於事無補,北宋長期重文輕武的國策終於釀成惡果,與外民族戰爭中也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狄青生六子,最出名的屬狄耛。公主待嫁,皇帝找了一圈沒有合適人選,大臣們問,選怎樣的人作駙馬?皇帝說,要長得像狄耛那樣。狄耛從此被稱為「人樣子」。除此而外,狄青的後代再沒有在歷史資料中出現過。
  狄青身後家族的不顯與狄青的一個典故不無關係。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述,狄青顯貴後,唐代良相狄仁傑的一個後裔把仁傑的畫像等物送給狄青,讓他可以對外宣傳狄仁傑是其遠祖。狄青謝絕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從此看,狄青出身肯定不是什麼望族,要不然也不用別人替他來出抬高門第的主意,歷世的新貴們中,假如真有一個姓狄的想攀他做個祖宗,狄青不嫌出身低的典故也給其人的臉皮帶來考驗。想來但凡有幾分廉恥者,斷不敢貿然把狄青列入自己家的譜係中。而狄青真正的後代也的確沒有再出過可以載入史冊的人。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狄青死於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