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遺毒-諸葛亮

boddu 2015-6-19 09:56

千古遺毒-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興和4年即公元181年誕生於山東琅邪陽都(山東祈南縣)。14歲時隨叔父赴豫章,16歲移居南陽,26歲出山輔助劉備,40歲任蜀漢丞相,42歲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53歲病死五太原,生前先後6次發動戰爭,均無功而返,促使蜀漢國祚日益衰敗,民不聊生,最終蜀漢滅亡。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被書寫成熟讀古章典籍、通曉天文地理,精於陰陽之術,善於運籌帷幄,力掃亂世群雄的偉人。在儒生心目中,他是神化的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正義的代表,是傳統的衛士,是儒吏的典範。即使是現代,諸葛亮仍被如儒生們捧上大智慧的政治家、軍事家。然而歷史是史實寫成的,真像並非儒家學者所歌功頌德的那樣。諸葛亮實是國家之奸佞、民族之罪人。其思想之遺毒仍在毒害現代,危及後人。
  東漢末年,臣黨專權,吏治不修,黃巾之亂後,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饑民暴動,此起彼復,人民處於苦不堪言的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盼望統一的正義力量解民眾於倒懸。在此背景下,順應歷史潮流,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使是民族英雄。而此時的諸葛亮竟然違背客觀現實,在隆中精心為劉備設計了一幅犄角割據,三足鼎立的分裂圖畫。使苦難不堪的中國戰火又無辜地綿延六十餘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內戰,華夏族人口劇減。秦統一中國時人口約有二千餘萬,至三國歸晉時人口不過七八百萬。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其一在於他掀開了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序幕。由於諸葛亮在戰略潰敗之中聯繫孫權勢力和借江東險要,成功地阻止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圖謀,並從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戰火燃燒近六十餘年,致華夏族人口劇減,使中華民族其後少數民族或部落得以生長、發展,並迅速強大起來。為後來五胡十六國提供了歷史機遇。經過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內耗,華夏族幾被胡人完全征服。到了隋唐統一時,無論是楊廣還是李世民,他們都是以華夏族為父系,匈奴族或鮮卑族為母系的新民族,史稱新漢族。
  研究中華姓氏的謝鈞祥教授認為:今天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是極不正確的,因為從中華民族起源上,有四大系,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昊伏羲氏及其分支少昊一脈,而炎黃一脈自諸葛亮後,經過魏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內戰,幾乎被消滅。炎黃子孫的稱謂其一不準確;其二不利民族團結。他老人家認為最準確的稱謂應該統稱為「中華兒女」。如果沒有諸葛亮,曹操必定統一中國。以曹操的文治武功、鮮明的華夏族性格,統一大業完成後必定帶領那些弱小的民族、原始部落將中華民族走進一個新時代。然而歷史沒有眷顧中國。
  諸葛亮的出現,使華夏族陷入內耗達六十餘年,人口劇減,國祚衰敗。中華民族其他少數民族,得到了生長發展的空間。他們迅速崛起,反過來聯手將一個歷史上最優秀、最勇敢的民族徹底征服。公元前兩千多年大禹在會稽鑄九鼎,分封各路諸侯,使華夏族統一,開創了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接著成湯起義、武王伐紂,周旦共和,齊桓公尊王攘夷、秦穆公征戎拓邊,楚莊王一飛沖天,越王臥薪嘗膽,趙武靈王胡服射騎,秦將蒙恬大破匈奴,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西伯利亞,世界史上一個強大、智慧、進取的民族,由於諸葛亮的出現而完全終結。從此華夏族由積極進取轉為被動挨打,只能靠其優秀的文化去同化異族換取生存空間。諸葛亮成為少數民族的救星,至今被六個少數民族供奉成「茶祖」,足以說明諸葛亮在民族大融合中的功績。
  在諸葛亮以前中國只有一位天子,天子是國家統一的象徵,也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曹操深諳此理,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得非常清楚,僅欲為國家為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袁紹、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及歷代儒生均視曹操為漢賊,是有原因的,其一,曹操阻止了袁紹、劉備、孫權等人分裂國家的圖謀。其二,曹操乃宦官之後,並非儒生,不合正統。其三,眾生嫉其文才,妒其武功。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次年諸葛亮公然奏請和策劃劉備在成都登基大典,自己也做起了偏安小朝廷中的宰相。曹丕稱帝后孫權上表稱臣。劉備稱帝,卻未得到其他人承認。八年後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竟上表予以承認,並決定二帝並尊,一向自詡正統,王道的儒生諸葛亮終結了中國歷史二千多年的天子時代,開創了中國的孔子時代。此後,只要尊儒尊孔,不論男女,不論漢族胡人,都可以自稱天子,南面而尊,並且可以多個天子並尊。此後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直接引爆了中華民族的災難大循環。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戰亂頻繁,動盪頻率最高、民族內耗在嚴重的時代。
  在《三國演義》及《三國誌》中,諸葛亮被神化成智聖。究其原因是羅貫中和陳壽二位作者皆為儒生,民謬有云:「百無一用是儒生。」儒生除了做官欺壓百姓之外,最大的用處便是舞文弄墨,愚化百姓。為了掩蓋儒家的虛偽、自卑及反科學、反民主、反人類的本性,二人不惜捏造史實、神化諸葛亮。真實的諸葛亮只有小聰明,並無大智慧。
  首先從人格上講,諸葛亮是一無良之輩,劉備乃一無恥之徒。劉備先背叛袁紹,後叛曹操,如此反覆之小人之舉,三國中只有呂布與之相比。此其一。其二,劉備借荊州,奪益州之地均為自家宗親之地。劉表、劉璋與劉備同宗同祖,這是劉備自己所言。如果劉備不是漢中山靖王之後,其行經則更無恥,像這樣靠謀害自己兄弟以自強的君主,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人。其三,劉備長子名封,次子名禪,三子名永,四子名理。合起來便是封禪永理。說明劉備把封禪作為永遠追求的真理。其篡漢之心早已昭然若揭。諸葛亮不投曹操,不謀國家統一,而投靠劉備此等無恥之徒,足見其品質之不端,其四,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不過一耕夫,卻自比管仲,樂毅,自號臥龍。但在出師表中卻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說明其內心的虛偽。其五,借刀殺關羽,高壓囚馬超,用計誅魏延,貶李嚴、毒彭漾、欺後主。妒賢嫉能之舉說明其心胸狹窄。其六,唆使劉備借荊州而不還,陷魯肅於不義,說明此人毫無誠信。  陳壽在《三國誌》中記載,「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孫吳使者出使蜀國時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蜀國百姓人人面露饑色,個個垂頭緘言不語。」吳使謂孫權曰:「蜀近亡矣。」天府之國,膏瘦之地,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竟餓殍遍地。關中平原,歌舞之鄉,竟人人垂頭不語。諸葛亮的治國才能真是世間罕見。後主投降時,蜀民共九十萬,兵十萬,官三萬,即平均7個老弱病殘的百姓,供養一名官兵。蜀國不亡沒有天理,晉帝司馬炎見此也於心不忍。遂召蜀漢一干文臣武將上京做官,以減輕蜀民負擔,其中包括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懷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而推脫,然而成都百姓並未原諒諸葛亮,時有童謠云:「三個臭皮匠,抵過諸葛亮。」意即合三個臭皮匠之惡臭才能臭過諸葛亮。諸葛懷見此深感成都不能立足。於是帶全家人黯然南遷,後人在浙江一偏僻之地建立了八卦村,如今此處成為一旅遊勝地。後世儒生為了掩蓋諸葛亮的罪行,便將此童謠異化成集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在儒生心目中,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的軍事天才,「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葫蘆谷」等均是其軍事天才的表現。可惜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全是杜撰出來的。軍事戰爭雖有偶然因素,但實力、民心和智慧決定其成敗。諸葛亮僅靠幾個耍小聰明的錦囊妙計,焉能以小勝大,以弱欺強。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劉備都看不上眼。劉備取益州帶的是龐統,入漢中帶的法正。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沒有任何戰功可言,劉備死後諸葛亮軍政大權獨攬,架空了後主。軍事上完全應有所作為,但六出祁山,空耗國力,民財仍無寸土之功。魏延「子午谷」奇謀太過冒險,街亭之戰用馬謖理所當然,如此任意胡為北伐成功無異於癡人說夢。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更是公開疾賢妒能,耍盡手段。蜀漢初期,雖說不上人才濟濟,卻也將星雲集,時有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四大上將,又有趙雲,魏延,吳懿等。趙雲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是為親信,魏延深得劉備信任,日後圖之,吳懿乃川中宿將涼在一邊。剩下的就是四大將了。張飛乃一莽夫,有勇無謀,不足為患,黃忠是一老夫,時日無多不過爾爾。於是諸葛亮便從關羽、馬超下手。高壓囚馬超是值得探究的。彭漾與馬超交好,一日馬超在彭漾家中飲酒,彭漾酒醉,因嫌官職大小,發了幾句牢騷:「老革荒悖,吾必有以報之!」馬超立即深夜告密。劉備問孔明,孔明曰:「漾雖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禍」彭漾終被毒死獄中。馬超乃西涼太守馬騰之子,勇冠三軍。堂堂國之大將,本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投奔劉備後卻成出賣朋友,背後告密之小人。如果不是高壓囚禁,特務政治,馬超怎會蛻變至斯!馬超從此再無蹤跡。三國之中,魏、吳均有史官,獨蜀漢沒有,也佐證了諸葛亮特務政治和高壓政策。彭漾死後,其摯友宿特孟達降魏。正是諸葛亮的排擠,打擊使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魏主曹睿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是對諸葛亮最好的評價。千百年來被儒生們津津樂道的流牛木馬之說更是荒謬,試問一個沒有任何動力來源的機器怎麼運動。如果真有諸葛亮怎麼次次北伐糧盡。流牛木馬之說,恰恰反證了儒教反科學的本質。此外,諸葛亮也是歷史上一個嗜權如命的大獨裁者《三國誌》記載「政事無鉅細,咸決於亮」、「自校薄書」、「罰二十以上親覽」。明朝丞相胡惟庸曾言「寧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無權」這句話是對諸葛亮鞠躬盡力,死而後已最好的詮釋。
  綜上所述諸葛亮充其量不過是一分裂國家,消除異己,圖謀自取的野心家、陰謀家、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的得志儒生而已。然而經過一千七百年眾儒生的萃取和提煉,諸葛亮的思想竟煉製成舉世無雙的惡毒、奇毒、異毒、頑毒、大毒。其毒至今仍在毒害中華民族。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遺毒-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