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戰國時期三大精英強襲部隊簡介

megaQ 2011-1-1 16:37

戰國時期三大精英強襲部隊簡介

漢書 刑法志 對列國軍隊的戰鬥力有這樣的記載:“ 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

技擊、武卒和銳士分別是對齊、魏和秦國軍隊的稱呼,他們在當時是戰國七雄中最具戰鬥力的。這三支隊軍本身戰鬥力又有高下。在這方面最具權威的判斷來自荀子。

荀子 議兵中有所謂“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在這個連續的比較中,秦國銳士的戰鬥力最強。我們想知道的是,戰國最強大的三支軍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


齊國:技擊(騎士)
齊之技擊士起源: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齊莊公為勇爵”,即在戰場上表現勇敢者就可得到爵位。

這就是齊“持戟之士”,也稱為技擊士的來源。齊國的技擊之士是戰國時代一個非常著名的兵種。這個兵種的創立非常有意思,據說有次齊莊王出遊看到螳螂擋車,大受啟發,始設勇爵。

所謂“技擊術,係專事修煉實戰搏殺之手法、腿法、步法、身法、功法、心法等技藝及其綜合運用之法術。

我們可以把當時的技擊術稱為武術,它能夠訓練提升個體的單兵作戰能力,加之山東又是武術之鄉,於是,齊國士兵單個作戰的能力很強。

但是這支由武術高手組成的軍隊整體作戰能力卻不高,荀子認為,技擊“事小敵毳,則可偷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也就是説,齊國的部隊是缺乏戰鬥精神的,基本上是以個體逞匹夫之勇來參戰的,在真正的對手面前根本就潰不成軍。


魏國:武卒
武卒是戰國名將吳起訓練的一支具有快速機動性的步兵。不同於以往的軍隊建設,吳起制定了嚴格的魏武卒選拔標準: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士兵手執一支長戈,身上背著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余斤,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並享受優厚待遇。

嚴格的選拔,不僅標準化了每個士兵的體力,也強化了每個士兵的團隊意識和組織榮譽感。另外,在魏國的部隊裏,每個士兵都被編制在一個層級的單位內,每個單位有指揮官。

嚴密的層級領導保證了指令的準確執行。吳起曾說“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這些話武卒彪悍的讓人咋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起本人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也是優秀的領導者,他愛兵如子,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吳起跪地親自為士兵吸去傷口的膿液。

在這樣的領導者指揮下,團隊作戰在魏武卒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支快速反應部隊橫行天下,威震列國。可是,隨著吳起的離去,魏武卒也就風光不在,最後被殲滅在司馬錯手中。


秦國:銳士
當時的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

秦國變法後的20萬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銳不可檔與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兩句正是銳士們形容與拼命來的。

銳士是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秦國步兵。司馬錯便借老秦軍的“鐵鷹劍士”創立了“鐵鷹銳士”: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齊騎士與與匈奴胡騎為準。

“鐵鷹銳士”是秦國軍事家司馬錯在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的基礎上,又要求每個士兵必須增添全副甲胄、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和一面牛皮盾牌,總重更是在八十余斤。

在更為強悍的身體素質基礎上,秦鐵鷹銳士還要進行各種稱為較武的比賽,例如步、騎戰較武、兵器較武與戰陣較技等非常優異者。所以商鞅練就新軍20萬,銳士不過1600就知道選拔的嚴苛了。

商鞅以前的老秦軍部隊中的精英“ 鐵鷹劍士 ”,為數不過數百人但勇猛天下聞名,在商鞅變法練新軍時所有老秦軍雖然只剩看守作用包括“ 鐵鷹劍士 ”,所以司馬錯為求精英部隊就是在銳士的基礎上創立了更是精銳中的精銳“鐵鷹銳士”。


趙國:胡刀(騎士)
當時的胡人(匈奴)打仗是用騎兵。比較起來,胡人的騎兵比漢人的兵車機動、輕便得多。趙武靈王鑑于這種情況,在趙國也練騎兵,叫趙國人都學騎射,這在鞏固國防上有重大的改革意義。

可是要學胡人騎馬,必須改穿胡人便于騎馬的衣服,武靈王叫當時的貴族大臣都改穿胡人的衣服,這就叫“易胡服”馬上建立中原第一批強大騎兵而其中精銳則稱為胡刀騎士,也就是大家所知的胡服騎射。

武靈王曾說:趙人善守,雖然有胡刀騎士但不能主動進攻,故廉頗鎮守長平穩如鐵桶,有如白起不得而入。


戰國精英部隊照苟子所說只有3大隊只有秦、齊、魏三國而以,但司馬錯說過要贏胡刀騎士那...就貼吧,再來其它國家的精英如楚車兵、燕死士、韓擊殺等並沒有太多的事蹟可以參考。

比較特別的就是燕死士:叫一群人在敵軍面前要人退兵,不退兵就死給你看,一批批的在敵軍面前刎頸自殺讓人膽寒,而敵軍還真的退兵,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戰國時期三大精英強襲部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