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via 2015-4-8 00:32
商鞅的死到底能說明什麼
眾所周知,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把法家思想引入秦王朝,並應用於政治、經濟的實踐中,而且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商鞅的結果卻在風燭殘年之際遭車裂而死,全家抄斬,不得善終。對商鞅的死,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為之喊冤叫屈。幸災樂禍者認為商鞅是作法自斃,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訂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認為商鞅一心為秦帝國的崛起不遺餘力,卻遭如此下場,實在不公。
對於商鞅的死最歡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國的貴族階層,是一大批「特權階級」。 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損害了一大批人的利益。也就是說,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秦王要他死,而是觸犯了「眾怒」。眾怒是某個個體公共關係惡化、集中爆發,以至於形成公關危機的典型表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商鞅變法雖然對對秦國的強大有幫助,但對於秦國的穩定和秦王的公共關係卻是極為有害的。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為了解決他自身的公關危機,必須殺死商鞅以撫平貴族群體的強烈不滿。從危機公關的角度為看,秦王殺商鞅的原因非常充分:
1. 商鞅是王朝與貴族利益衝突的焦點,是貴族的眾矢之的;
2. 殺死商鞅遠比得罪貴族更為明智,商鞅對秦王而言不過是一條老狗,而貴族卻還有充分的利用價值;
3. 集權改革已經上了正軌,殺死商鞅既可以保留這一成果,又可以很好地解決王朝與貴族間的利益衝突。
所有這些原因使秦王有充分的理由選擇殺死這個曾有功於秦國的人。其結果使秦王朝與貴族的利益衝突在一個階段內得以有效地緩和。應該說,商鞅之死是壯士斷腕式的一次出色危機公關處理。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進程中,很多政治家都是高明的公關高手。漢武帝劉徹也曾以同樣的原因殺死了他的老師晁錯,以平息因獨尊儒術帶來的公眾阻力。他們在處理公關危機時常常會表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魄力。這種以退為進的危機公關處理策略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仍極為有效。但在很多案例中,簡單地模仿結果往往不盡人意。以上的文字出自StevenXing的回答,這是站在政治的角度來看的;那麼,站在歷史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又能說明什麼呢?
商鞅為什麼會死,秦人為什麼要他死?而且是車裂,死刑中最殘酷的一種。商鞅是秦強大起來最大的功臣,是秦的恩人,他有什麼罪惡?司馬遷沒有說;司馬光沒有評論,連柏楊先生也不想談論,也許他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在那個時代,被誣謀反而被殺頭的忠臣多如牛毛,況且商鞅後來的確還去真的謀反了一下,因此沒有什麼好評論的。直到後來柏楊先生在評論賈誼的上書時,才指出:「公孫鞅的罪惡在於他輕侮人權和建立絕對專制。除此以外他的其他建樹可與日月同輝。」我不知道先生說的輕侮人權和建立絕對專制是指什麼,但至少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建立這樣的高度集權和對人權的蔑視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在那時不可能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那只是當時一些名士貴族所建立的食客驛站。
因此我倒認為,在這個方面,商鞅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樣的行為是得到封建地主的絕對擁護的,也絕對不會招致他的身死。 帶著這個疑問,直到我看到秦國另一位宰相李斯被殺後,我才從資治通鑒的描寫中似乎看到了商鞅死亡的真正原因。 在《資治通鑒》中描寫商鞅「殺人無數,十年宰相,怨恨人日益增多」,而李斯「焚書坑儒」為天下讀書人所不齒,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培養了過多的怨恨」,當然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稱呼——。 自古法家鉅子無好下場!原因蓋在於此。 法家之所以培養怨恨,蓋因其以法管事,以律治國,恃嚴刑峻法,而又執法嚴明,怨自然而生。另外,法家多為改革家,不循舊制,不畏權貴,常常為了國王的利益去犧牲另一部分地主貴族的利益,而國王畢竟不會長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駕崩,那些原來犧牲了利益的部分人佔了上風,法家培養的怨恨便會變成吞噬法家的「老虎」,法家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法家的歷史往往是血跡斑斑、白骨纍纍! 不過,與其他法家不同的是商鞅竟真的「謀反」了,是什麼原因? 歷史記載是否有誤?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種雞蛋碰石頭的遊戲,玩家顯然是愚蠢的,商鞅顯然不愚蠢。儘管原因不得而知,但結果是清楚的,畢竟商鞅是法家鉅子,不是兵家才俊,在治理國家的法典海洋裡,他是傲視群雄的巨人,而在刀光劍影的疆場上馳騁時,他的命運便注定是個悲劇。
借用譚嗣同先生的一句話吧:「在中國,變法都是要死人的;既然現在(戊戌變法)還沒有人為之而死,就讓我成為這第一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