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s 2015-3-26 00:22
蘇州四才子無周文賓此人
提起明代中後期的江南四大才子,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賓。因為自古以來小說、戲曲乃至現在的電視劇,都是這麼說的。唐伯虎的風流、祝枝山的陰謔、文徵明的憨厚、周文賓的俊美,隨著「三笑點秋香」、「王老虎搶親」之類精彩劇目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查過史書才發現,原來佔戲份很多的周文賓又是一個不存在。
據說周文賓在四大才子中年齡最小,長得最帥。他出身名門,文采飛揚,才思敏捷,少年便中進士。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夜,祝枝山在虎丘搞了場燈謎會,風度翩翩的新科進士周文賓猜謎得第一,獲得第二名的是蘇州大財主王大戶的千金王小姐,那天她女扮男裝,風流倜儻,自稱王老弟。周、王二人一交談,均為對方的學識才智所傾慕,於是相約在某日到寒山寺換帖結拜金蘭。屆時周文賓準時到了相約地點,發現來的是位絕色佳人,仔細一看,原來就是王老弟,愛慕之情頓生,王小姐也頻送秋波。
周文賓回到家中,告訴父母自己對王小姐的愛慕,請父母去提親。周父經過調查,發現王大戶治財有方,老實本分,兩家也是門當戶對,於是決定促成此事,以成全兒子的心願。但王大戶脾氣古怪,有許多官宦子弟欲與其女結為秦晉之好,均被謝絕,自己去提親估計也不成。正在父子對此發愁的時候,唐伯虎給他們出了主意。他說,王小姐有一個哥哥叫王老虎,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公子,而且好色,可以在這個人身上做文章。這天,周文賓打扮成少女模樣,款款細步,招搖過市,出現在王老虎必經之地。王老虎是個好色之徒,哪經得住這般挑逗,就約好了幾位紈褲子弟,備了一副花轎,打算強搶。這天中午,王老虎及隨從驀然發現,這個獵物獨自佇立在北門橋上,裙裾飄飄,宛如天女下凡。王老虎覺得機會難得,於是讓手下人一湧而上,將其綁架到轎中。少女見眾惡少前來,先是驚慌失措,一句話也說不出。後到轎中,鶯啼燕語,自訴是大戶人家出身,願侍奉王老虎左右,但必須要舉辦婚禮,否則寧死不從。王老虎聽了,心花怒放,決定把此女抬進王府,暫放妹妹房中,晚間邀約親朋好友,舉辦婚宴,拜堂成親。王大戶聽說此事,大為不悅,但又害怕如不舉辦婚禮,兒子會因搶親之罪受到懲處,於是只好同意。
周文賓與蘇州才女王小姐同處一室後就露出了真面目,並且把計劃說與了王小姐。第二天一早,王小姐說男女授受不親,自己無臉見人,鬧著要上吊自盡。王大戶夫婦急忙跑來,左勸右勸都不聽。此時綢緞布店、木器行、小百貨等陸續送來嫁妝。家裡正在忙亂不堪、尷尬萬分的時候,大才子文徵明前來湊熱鬧,假意欲與王大戶做書畫生意。由於文徵明與王小姐母親沾點親,王大戶遂把家中醜事談了一二。文徵明聽後哈哈大笑,說不如假戲真做,以錯就錯,將小姐嫁給周文賓,兩家門當戶對,佳人配才子,是上上婚姻。王小姐聽了此話才破涕為笑,王母也無意見,但怕男方不允。文徵明說:「周家父子的工作,包在我身上,你們儘管做好迎親的準備。」王大戶到了這時也別無良策,只好答應這樁婚事。不一會兒,文徵明前來報喜,稱周文賓父母同意即日成婚。這時王老虎也趕回家來,只待晚上拜堂,沒想到標緻的少女變成了英俊的小生。當晚,周王兩家在周家舉辦了婚宴,周文賓、王小姐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
查《明史》及其他正史,明朝中後期,蘇州確有「江南四傑」、「吳中四才子」之說。但是據《明史文苑傳》記載:蘇州四才子是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文徵明、徐禎卿,而傳說中的周文賓在任何典籍中都查不到。所以,可以斷定是後人把徐禎卿換成了周文賓。徐禎卿,字昌谷,吳縣(江蘇蘇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國子監博士。徐禎卿出身貧寒,長相難看,但聰明好學,學識淵博。他在四才子中年齡最小,科舉功名最高,官也做得最大。他與唐伯虎是鄰居,也是「刎頸交」,與祝枝山是「忘年交」(年齡相差十九歲),與文徵明是「文字交」。唐伯虎非常賞識徐禎卿的才能,曾將他推薦給畫壇領袖沈石田,名士楊循吉等。徐禎卿以詩聞名,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合稱「詩中四傑」,再加上王廷相、康海、王九恩,又稱明代「前七子」,在當時及整個文學史上都有極大的影響,《明史》稱他為「吳中詩人之冠」。
按理說,徐禎卿記憶力超群,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還絕頂聰明,少年時代即已「工詩歌」,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徵,可為什麼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可能有四個原因。
其一,徐出身清貧,他的婚姻狀況如何,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人們主觀地認為,他的婚姻不會那麼浪漫風流,相反更可能因貧困而出現家庭危機。
其二,徐是一位醜男。根據史料記載,徐禎卿生就一雙三角眼,眼神犀利,且多眼白。這種長相很可怕,會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此人陰森狡詐。所以當他考取進士時,明孝宗本想將他留在身邊,但召見之後,便因為他的長相放棄了重用的念頭。就長相而言,要他去演繹風流才子的韻事佳話,顯然不合格。反之,虛構的「周文賓」風流倜儻,出身富家,與唐祝文三人的傳說渾然一體。用周文賓取代徐禎卿,可以使四才子更有名氣。其實,從現有的史料看,徐禎卿雖是醜男卻無劣跡,是個循規蹈矩,且頗有建樹的文人。這真是應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訓。
其三,與其他三位才子終老吳中不同,徐禎卿中進士之後便留京任職。後來,他的文學理念也發生了變化,與李夢陽、何景明交往頻繁,漸漸「悔其少作」,改而推崇漢魏盛唐,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從此躋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帶有叛逆味道的吳中文人分道揚鑣。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所謂「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為區別後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世稱「前七子」。前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可見,徐禎卿是一個頗有使命感的文人。
其四,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藝術家,如唐寅、文徵明的畫,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領風騷、卓有成就。他們儘管也能詩善文,但均不以此為「主業」,其主要成就應該在藝術領域。唯徐禎卿以詩名世,是個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家。就這點而言,徐禎卿與其他三位才子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或許也是他最終被逐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