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觀燈賞月猜燈謎 品味傳統元宵節

molela 2015-3-10 00:15

觀燈賞月猜燈謎 品味傳統元宵節

[b]觀燈賞月猜燈謎 品味傳統元宵節[/b]

黃曆正月十五,是華人傳統的元宵節, 又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或放焰火。千姿百態的綵燈爭奇鬥豔,再配上各種燈謎,更增添了雅興,使得這項活動具有雅俗共賞、萬民歡樂氣象。

華人傳統新年止於元宵節。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故稱「元夕」、「元夜」,道教稱元宵為上元節,還將它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元節」,上元節是天官賜福的節日。


[b]正月十五燈的節日[/b]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元宵又被稱為「燈節」。元宵起源說法不一。其中兩種說法比較普遍,一是中國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傳統,漢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燈祭祀太一神,燈火徹夜不熄。這種習俗後來移到正月十五。

另一個則與佛教有關,西域摩揭陀國每年十二月底(相當於中國黃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內做燃燈法會,紀念佛祖。隨著漢明帝迎經白馬寺,佛教進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的習俗也逐漸為人們所襲用。

據說元宵燈會從隋唐開始興盛。而第一個描寫元宵節的詩人據說是隋煬帝楊廣。這位隋朝天子寫的一首《正月十五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color=blue]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color]

唐朝是一個氣象萬千的朝代,元宵節張燈風氣更盛。八十尺高的百枝燈樹,豎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見到。《朝野僉(qian)載》中描述:「衣以錦繡,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 唐朝皇帝為了舉國同樂,將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燈會,延長到三夜,規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為了人們通宵觀燈遊賞。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盛況空前,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宋代為五天;而到了明代則延長十天。成為中國燈節鼎盛時期。那時人們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明清兩代,元宵的燈有了很大發展。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還有一種龍燈,氣勢磅礡,精美絕倫,五光十色,引得人們興高采烈,「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b]元宵節猜燈謎[/b]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與答對。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賦予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生動活潑。謎語與元宵賞燈相結合,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

關於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拚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color=blue]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color]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 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倣傚,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裏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智猜燈謎的情景。

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練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緻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命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紀曉嵐解釋道:五色包括青、黃、赤、白、黑,不是黑白紅黃,就是青。「狐狼貓狗」都有「犬」旁,所以上聯的謎底是「猜」。詩詞論語都有「言」字邊,不識東南西北就是迷失的「迷」,因此下聯的謎底是「謎」。

一年元宵節,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來訪,席間,王安石說:「今天是元宵節,我出一謎助助興——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王吉普想了想,沒有說出謎底,卻對王安石說:「這樣吧,我也出一謎助助興!」說著,吟出一謎:「東海有條魚,無頭亦無尾,去掉脊樑骨,便是你的謎!」

以謎猜謎,果然有意思。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來,二人所出燈謎的謎底均是同個字「日」。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觀燈賞月猜燈謎 品味傳統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