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太監不等於宦官嗎?

molela 2015-3-8 23:53

你知道太監不等於宦官嗎?

  在很多時候,在眾多的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把「太監」和「宦官」當成了一回事,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因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監」是兩個差別比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宦官」一詞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太監」一詞,直到遼代才出現。
  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實仍舊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其次,戰國時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而後來的太監則必須是閹人。宦官「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而太監和宦官發生聯繫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監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因此,在明朝,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發展到了清朝,太監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兩個詞。
  明朝是太監發展到頂峰的時代,太監權勢很大,氣焰熏天,一些人為了巴結太監,紛紛認閹作父。要解明朝的歷史,不能不解明朝的太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過一套中國宮廷文化叢書,其中有一本《帝后與太監》,對明朝的太監有生動的描述。明朝是太監發展到頂峰的時代,太監權勢很大,氣焰熏天,一些人為了巴結太監,紛紛認閹作父。
  當時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乾兒義孫拜盈門,妙語流傳最斷魂。強欲為兒無那老,捋鬚自歎不如孫。」諷刺得非常到位。有個叫顧秉謙的人,官任禮部尚書,他也想巴結魏忠賢拜魏閹為父,無奈他年紀太老,就牽著兒子跪在魏閹腳下,指著自己的長鬚對魏忠賢說:「我很想拜在您老膝下為兒,又恐怕您不喜歡我這個花白鬍子的兒子,就讓我的兒子給您當孫子吧。」魏忠賢見狀大喜,當即賞銀,當場給乾孫子陞官,顧秉謙也升入內閣。這一跪立竿見影。
  明英宗登位後,王振擅權,凡是不巴結王振的都要遭禍。人們開始行賄送禮,後來送禮不足以表示敬意,就下跪。有位官員劉睿,「路遇王振,跪於道中」。在大庭廣眾之下跪,給足了王振面子,王振非常高興,便賜劉睿為戶部左侍郎,很快又升為戶部尚書,這讓一個叫王佑的人艷羨不已。一日王振問王佑:「王侍郎,你怎麼沒鬍子?」王佑立刻跪倒:「老爹沒有,佑安敢有?」一定要認王振為爸爸,王振大為高興,立刻封官。
  汪直是個特務頭子,群臣見了汪直,「都憲叩頭如搗蒜,侍郎扯腿似燒蔥」,巴結汪直的人拉都拉不開,為獻媚汪直爭風吃醋。《余冬序錄》裡記載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說都御史王越巴結汪直得到厚愛,想獨享,很怕別人分寵。尚書尹躺非常眼紅,他與王越是朋友,就請王越牽線搭橋。尹躺問:「拜見汪直時跪不跪?」王越說:「你身為六卿,豈有下跪之理?」尹躺隨王越一起來到汪直家。王越先入告,尹躺等人在外面等候。這尹躺也非等閒之輩,暗中派手下偵伺,只見王越一到汪直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直到把事稟告完畢,才磕頭退出。尹躺不動聲色,率眾魚貫而入,全體下跪,汪直十分高興。從此以後,尹躺就撇開王越,逕直趨附汪直。王越大為惱火,罵他不夠朋友,尹躺立刻反譏:「我跟別人學還不行嗎?」
  明代宦官權勢熏天,連張居正這樣的名相,在宦官劉瑾面前也自稱「晚生」。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記載:「國朝文武大臣見王振跪者十之五,見汪直跪者十之三,見劉瑾跪者十之八。」魏忠賢勢盛之時,爭當乾兒義孫者趨之若鶩,內閣宰輔們幾乎都跪倒在地做了魏閹的乾兒義孫,六部九卿、四方督撫紛紛盡孝……乾兒義孫中有號稱「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等。張居正在相位十年,《明史.馮保傳》稱:「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住專國柄者,則馮保為之左右也。」可見明代宦官有通天本領。當時的官場風氣「刻薄相尚,變詐相高,諂媚相師,阿比相倚」,誰不認賊作父,誰就沒有立足之地。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太監不等於宦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