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回到明朝當王爺 第292章 竹林求賢

wish 2010-11-25 09:57

回到明朝當王爺 第292章 竹林求賢

  漫步於靜謐的竹林裡,看著株株亭亭玉立、枝葉翠綠的竹,那麼端莊凝重,那麼文靜溫柔,就彷彿是在品味一首美妙絕倫的詩,叫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楊凌沒想到滬縣縣主朱盼盼夫婦長得團團圓圓,一副富家翁模樣,居然是個雅人,竟然常住在如此幽雅的竹林當中,而且搭建了一幢大莊院,儼然神仙境地。

  朱盼盼是郡王之女,朱家皇族後裔,但是百餘年來世居於此,論地位遠近當然不能和皇帝近臣、手握重權的楊凌相比,所以對楊凌極是恭敬。

  朱盼盼笑道:「楊大人,瀘縣距成都府已經不遠,不過估算時間,今天大人怕是來不及繼續趕路了。此地是個小縣,驛丞署簡陋的不成樣子,我們夫婦忝為地主,便自做主張,恭請欽差大人在此小住,說起來陋居是蓬壁生輝啦。」

  「哪裡,哪裡,是本官叨擾了,多謝縣主伉儷和王知縣款待盛情」,楊凌笑吟吟地做了個揖。朱盼盼夫婦三旬左右,雖說生的富態,但舉止文雅、談吐不俗。

  朱盼盼的儀賓姓李,名安,是弘治十二年的舉人,弘治十五年的進士,可以算是極富才學的人物了。要知道四川雖然人傑地靈,但是大明立國百餘年來,尚未出過一個狀元。

  就是當今內閣大學士,四川新都人楊廷和那樣地神童。十二歲就中了舉人,此舉簡直令天下間無數七老八十還在考童生的讀書人羞憤欲絕,可是他也不曾中過狀元,所以進士便是四川第一等的才子了,此舉可謂巴山蜀水一大異事,就連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士子們也只能歸咎於風水問題。

  按大明皇族規定。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夫婿授駙馬都尉。而親王之女則稱郡主,郡王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她們的夫婿一概稱儀賓。

  這些皇族層層授爵,迄今朱氏皇族後裔遍佈天下,這些只是負責配種生人地鳳子龍孫現在已多達十餘萬,個個都是白吃飯的飯桶。他們的存在,乃是朝廷財政支出負擔極重的一塊。

  楊凌對這些人一向沒有什麼好感。此番四川之行他又抱著調查此地王族謀反的重任,心中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不過越是如此,面上功夫越得做的十足,楊凌也是一副謙遜知禮的模樣。好似對他們的款待十分高興。

  李安見楊凌興致頗高,便含笑道:「楊大人,我有幾位摯友這兩日前來探望。也正住在我這竹風雅軒之中。他們久聞大人文韜武略,人才出眾。經筵上舌戰群臣,北驅韃虜,南平倭寇,是我大明柱國之臣,因此有意高攀,不知大人可願一見?」

  楊凌此來四川,為的就是察訪蜀王是否有不軌之心。察訪察訪,雖說處處小心。但是三教九流,能有機會結識,正是察訪蛛絲馬跡地機會,是以聞言立即欣然道:「儀賓的朋友,想必也都是本地的名士才子,楊某有幸結識,正是一番機緣,這亦有何不可?」

  李安聞言撫掌笑道:「我早說大人禮賢下士、好交朋友,哈哈……,果不期然,大人這邊請。」

  他好似與旁人打了賭,賭贏了一般,開開心心地領著楊凌向右一拐,踏上了一條小徑。不一時來到一處竹廬旁,只聽房中傳出悠悠琴簫之聲,李安笑道:「大人稍候,我喚幾位知交好友出迎大人。」

  楊凌連忙攔住道:「入門便是客,客隨主便,這幾位朋友雅興正濃,何必相擾?且聽完這一曲,我們再進去便是,那些官場規矩、繁文褥節,不講也罷。」

  朱盼盼笑道:「儀賓這些朋友,一旦談詩論畫、較量樂技,便不是一兩個時辰得消停的,大人既然不拘俗禮,那麼這便請入吧,勿需理會他們。我們夫婦好交朋友,我有幾位閨中膩友,乃是成都士族和官宦人家女子,去竹林溪邊釣魚去了,我去迎迎她們。」

  楊凌忙欠身道:「縣主請便。」

  朱盼盼施了一禮,領了兩個侍女徑往竹林深處行去。李安上前推開房門,笑道:「你們在這裡倒逍遙自在,我把你們想要結識的楊大人請來了,還不快快上前相見?」

  楊凌隨在李安身後也進了房間,這竹廬蓋地極是簡陋,四壁均開了竹窗,窗上爬著翠綠的籐蘿,室中僅有幾張竹蓆、竹几,有三個人在竹蓆上赤著雙足,輕袍大袖,盤膝而坐。

  一個三旬上下,一襲白袍,墨發披肩,眉宇間頗有些狷狂之意,大有竹林七賢古風,手中正撫弄著一具古琴,雖聞李安之言,仍是雙目微閉,十指撥彈,根本不曾在乎。

  另一個側身而坐的青年,看年紀與楊凌相仿,玄衣一襲,丰神如玉,一束烏瑩瑩的長髮,未帶髮冠,只鬆鬆地用一條淺紫色的絲帶繫了,整個人猶如一朵不濯纖塵地墨蓮瑩然水上,若不是那白袍書生一直撫琴不斷,楊凌必定第一眼便去看他,再也不用去瞧旁人一眼。

  聽見李安說話,這玄衣書生自唇邊移開竹蕭,向楊凌清婉一笑,雙眸澄澈如水。

  楊凌還是頭一次見到氣質這樣出眾、容貌如此俊俏的男子,更難得的是那種卓爾不群地高雅,楊凌一身蟒袍玉帶,相貌英俊,氣質雍容,可是這樣一比,可就比人家落了下乘了。

  楊凌也無聲地向他拱手笑了笑。伸手攔住欲打斷那白袍書生撫琴地李安,大方地在竹蓆上座了。這時另一側一個少年才向楊凌微笑著頷示意。

  這少年雖相貌清秀,但是和身旁兩個朋友一比可就差的多了。他既無白袍人的狂士風範,也無黑袍人似清蓮之雅,只是一襲普通的讀書人青袍,看模樣才十七八歲。是這些人中年紀最小的。

  他身前未放任何樂器,只有清茶一杯,態度也極是平和,只是眼珠攸地一掃那狷狂書生,再瞇眼斜斜地睇向李安時,眸子裡透出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了然和狡黠。

  名氣才情之大如江南四大才子,楊凌也都見識過,可那四人雖滿腹才學,卻都是仕途不得意,故意放縱聲色。以酒買醉地人,真正得悉他的身份時,還是不免要放下架子,回歸紅塵,把那放蕩不羈收斂一二。可是眼前三人。分明是都知道他地身份的,但無論是對楊凌友好示意的,還是我行我素自彈自唱的,骨子裡卻都透著一種坦然,沒有那種侷促之感。

  眾人坐在那兒好不容易聽那白袍人洋洋灑灑將一首曲子彈完,李安才插嘴笑道:「士傑兄,這位便是……」

  白袍人不理。清淡的雙眉一挑,先向玄衣青年問道:「這一曲如何?我在青城山上聽風入松,如濤如浪,一時心有所悟,即興創下這首曲子,尚未名之呢。世間事,萬物之理相通,由曲亦可入道。小至一家一室,大至一府一國。便如這朝政吧,施政之要在於潛風入夜、潤物無聲,治大國……」

  李安摸摸鼻子,尷尬地對楊凌低笑道:「這位仁兄叫盧士傑,人稱青城狂士,才學那是巴蜀一等一的人物,只是性情狷傲,屢次科舉對於八股文章亦頗多微辭,以致雖名聲在外,閤府皆知,便連主考官們也不喜他,以至懷才不遇,磋砣至今。」

  楊凌以前也覺得這樣的所謂狂士隱士都是身懷絕學,只是所作所為與世俗格格不入,天才寂寞,才不能盡展所長。如今在朝為官,見多識廣,總覺得這樣的人好高騖遠,誇誇其談,不是所學不能為世人所接受,而是自詡陽春白雪,抱著一種超然物外地心態,總要整個世界都去遷就他,才覺得世人懂得欣賞。這樣的人也只能做個狂士,實在算不得什麼人才。

  聽了李安解釋,楊凌只是淡淡一笑,面上不慍不怒,心中卻對這個巴蜀名士起了幾份厭惡。

  盧士傑自吹自擂,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陣,李安剛要插嘴,他又對那青衣少年道:「小慎,你也精通音曲,你覺的我這一曲如何?」

  楊凌本想就算結識幾個人物,側面瞭解一下巴蜀情形,想不到卻碰上這麼個物,心中厭惡之極,他清咳了一聲,拱手道:「盧兄?」

  盧士傑回頭看了他一眼,似乎對他口稱「盧兄」還有些不情不願,他翻了翻眼皮道:「楊大人?久仰久仰,曾聽儀賓談及大人將至。大人是朝中重臣,不過既入竹廬,雖在三界之內,五行之中,我等結交,卻不必講究什麼官場規矩,否則便這修竹萬竿也沾染了俗氣,大人以為如何?」

  楊凌呵呵笑道:「這樣最好,彼此促膝談心,輕鬆自若,如果還要分個上下尊卑,可就無趣之極了。這樣坦城相對,無拘無束,亦無虛偽奉迎,那是最好,楊某聽了盧兄這一曲,又聽了盧兄這些見地,若有所悟,盧兄如此坦蕩,我要直言不諱,也便無所顧忌了。」

  盧士傑詫異地看了他一眼,臉上吊起來的線條緩和了一些,擠出一絲笑容道:「楊大人也懂樂理麼?有言直說無妨,君子坦蕩蕩,寵辱而不驚。盧某雖號稱青城狂士,這虛懷若谷四個字,還是懂的。」

  楊凌笑吟吟地道:「如此,在下便直言了。我聽盧兄這一曲,叮叮咚咚,十分熱鬧,本來自入這竹林,便覺清風徐拂,心神寧靜,一聽這曲子,直如鑼鈸鎖吶,喜氣洋洋。」

  王知縣「噗哧」一聲。眾人向他望去,只見王知縣下巴緊抵著胸前,蹙眉鼓腮片刻,便霍地轉過身去,用手指扣撓著光滑地竹壁,吱吱直響。一副愛不釋手狀,就此再不回頭。

  盧士傑一張臉拉的老長,肌肉抽搐著說不出話來。楊凌又道:「楊某有美妾數人,個個精擅樂理,本人也曾聽過她們彈奏詠風入松之樂,人固千嬌百媚,指下清風徐來,聽著真個是賞心悅目。盧兄一曲,不但有狂風入松,還有枝折干斷之聲。驟雨葉殘,一團狼籍,不同凡響,實在是不同凡響……」

  「你……你你……」,青城狂士臉皮漲的發紫。可他剛剛說過君子坦蕩蕩,寵辱而不驚,如果勃然大怒豈非自摑耳光,坐在那兒只是渾身簌簌發抖,還是說不出話來。

  楊凌又道:「萬物之理相通。不過是一句喻語。治國不從國政中悟理,反要從樂理中去求,未免捨本逐末。何況國事因時因事而變。有時重教化,有時重律法,有時重軍事,有時重民政,有時重內政,有時重外情,任何一種政策既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非一勞永逸之良藥。知而行則善,知而不行則恥。不知而不行則庸。不知而行則可怕了。盧兄欲從某一事物悟出治國、秉政之通理,還要有朝一日用之天下,實在可怕。聽說盧兄是巴蜀奇才,卻屢試不第,說起來實是朝廷之大幸,此去成都,楊某見了本地學政和歷屆主考官員,真要代皇上、代我大明江山社稷好生感謝這班可敬的老大人。」

  竹牆上「吱吱」聲更急,盧士傑氣的都快吐血了。他秉性狂傲,目中無人是不假,不過並非淡泊名利,不想出仕為官,今日如此做作,其實也有想自抬身份,別出心裁,引起楊凌注意地意思,若有楊凌賞識,何愁不能踏上仕途,從此飛黃騰達?

  奈何他雖然常去武侯祠,卻不是諸葛亮,楊凌更不是大耳賊,既然看出他並無實才,又因為年輕氣盛沒有劉備那種涵養,哪裡還給他留面子。

  盧士傑雖然羞憤欲死,卻還不知楊凌今日地斷語經過王縣令後來輾轉傳了出去,才真的徹底葬送了他地前程。四川一地的主考官員們以後只要瞧見考卷上有他盧士傑三字,便大筆一揮把他送到孫山後邊去了,這位狂士終其一生也沒考上個舉人。

  李安臉色十分難看,這三位是他的好友,楊凌更是他想巴結而不敢得罪的人,想不到盧士傑平時狂傲也便罷了,對著這位跺跺腳六省亂顫動大人物,還想擺狂士架子,結果弄的大家不愉快,連帶著他心中也十分不悅了。

  李安強笑著打圓場道:「今日只是請大人來,引見幾位朋友,士傑兄性情狂傲,呃……一晌午又飲了幾杯水酒,有些失禮了,大人勿怪。呵呵,我還沒給大人引見呢,盧兄大人是認識了,這一位小友姓楊名慎,他是……」

  那小書生含笑一禮,打斷了李安的話,對楊凌說道:「在下新都人氏,久仰大人聲名,聽聞大人在北方互市於兀良哈、女真,孤立韃靼人,南方平倭靖海,通商萬國,在下極欲渴慕一見,幸得李兄引薦,今日得識大人,實是三生有幸。」

  楊凌不知眼前這看似不起眼的楊慎就是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四川第二代神童,此人年紀雖小,可是經史子集、詩文彈唱、音韻詞曲、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所學之雜,堪稱三百年大明第一人。

  他十二歲時,復擬《過秦論》,一向待子孫嚴格,不輕易稱許地祖父湖廣提學僉事楊春見了也不禁拍案叫絕,對人自誇道:「此乃一吾家之賈誼也。」楊慎十三歲隨父入京,所作詩賦被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所見,驚歎不已,雖將他引為自已地學生,卻敬稱其為小友。當時是名震京師的第一少年才子,比這兩年風頭甚勁地王景隆等七公子可強了不止一倍兩倍。

  不過他三年前因致仕還鄉的祖父身體不好。為替父盡孝,返回了家鄉,楊凌到京後又不太打聽這方面地消息,所以根本不知他的真實身份。

  玄衣男子也不待李安介紹,就含笑道:「在下朱玄衣,見過楊大人。」

  楊凌是你敬他一尺。他還你一丈的人,尤其剛剛打擊了令人厭惡的盧士傑地傲氣,見這兩人不卑不亢,態度和氣,便也以禮相待。

  文人言語交談,三句話不離詩詞歌賦,可憐楊凌對此一竅不通,幸好眼前這兩人倒不是僅以文才取人地酸丁,對他仍是禮敬有加。在朱玄衣的有意引導下,幾人的談話漸漸引到朝政。尤其是楊凌最近對於朝廷軍政大事地主張上來。

  這些事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楊凌的言辭雖不講究,談不上簡約優美,但是見識不凡,眼前的朱玄衣和楊慎頗為所動。

  談及楊凌上奏請設講武堂等卻被百官所阻時。朱玄衣扼腕歎息道:「可惜,可惜,此事在下已經耳聞了。當初聽及此事時真覺得大人所倡,實是前人所不及,奇思妙想呀。如果朝廷依大人所言,開設武學,不但開海學。還應開陸學,可以想見大明軍力只需十年時光,該有何等變化。」

  楊慎蹙眉想想,也搖頭道:「可惜,在下以為,資性天賦不足為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前人記載和書籍中取得。現在的武人,歷經多年戰陣,才能有所獲得,卻不能形諸文章,使後人減少摸索過程,其中許多有希望成為一代名將的人,可能在這過程中就已折戟沉沙,命喪黃泉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成就一將何嘗不是萬將填?大人地治軍方略,可以使武將通曉兵事,再佐以戰陣經驗,不難成就一批名將,使我大明軍隊戰力陡升。遺憾吶,現在的文人,拘泥於前人典籍,而不知結合於實際,空談心性,不知萬物演變,政略、軍事、經濟等皆應隨之而變,使我大明固步不前,程朱之學,害人不淺。」

  楊凌聽的心中霍然一動:「這個小書生,好大地膽魄,當今世上的讀書人,敢於藐視程朱二聖地又有幾人?」

  要尋一知已,實在太難。焦芳、谷大用等人不遺餘力執行他的政策,心中未必理解他的長遠意圖,不過是利益所趨罷了。成綺韻等紅顏知已,則純粹因為個人感情,管他楊凌做的對還是錯、正還是邪,只管一門心思幫著他去做便是。

  只有眼前這兩人,越談越是投機,彼此見解、看法有太多相通之處。有時楊凌一句話說到一半,二人便拍手叫絕,立即一言指出他的目地所在。楊凌原來看了盧士傑不切實際的狂傲模樣,本來以為他這兩位好友也不過是徒有其表的一路貨色,此時大有得遇知已、相見恨晚之感。

  盧士傑被冷落在一旁,又不便拂袖而去,以免顯得他氣度狹窄,只是待在這兒既插不上話,又不苟同楊凌地見解,沉著臉顯得甚是可笑。

  楊慎沉思片刻,微微笑道:「其實這些事也不必操之過急,大人這開海通商,交流萬國之策,依在下看,可不僅是為了增加稅賦。大人此舉,影響深遠,用意深刻呀。」

  楊凌欣然看了他一眼,今日滬縣縣主夫婦相請,他還道是有什麼陰謀詭計,想不到原來只是縣主儀賓的幾位好友關心國事,有心和他討論一番。

  眼前這兩個年青人談吐不凡,更難得的是雖然不及他知曉數百年歷史進程的長遠目光,但是很多見識已經遠遠超出現在那些深受程朱禮學毒害的士子,要不是有些見解仍明顯是固囿於現代,楊凌真要懷疑他們兩個也是穿越來的哥們兒了。

  這兩個人如果入仕為官,成為朝廷重臣,絕對可以成為自已最得力的臂助,楊凌想到這裡,探身正欲瞭解二人意向,忽聽竹廬外一個清柔甜美地聲音道:「馥紫。把這兩尾魚拿去清理乾淨,晚上做個口味清淡些的竹筍魚羹。」

  「是,小姐,哇,這是小姐釣地魚麼?好肥好大的兩尾鮮魚」,另一個甜脆的聲音道。

  先前那個聲音「吃吃」地笑起來:「我才沒耐性釣魚呢。魚餌都被我拋到溪中直接餵了魚了,想必魚兒吃飽了,害得方家妹妹一條都沒釣到。這是劉夫人釣的,被我搶了來,要不然空著手回來多沒面子?」

  馥紫也跟著呵呵地笑起來,隨即便聽小姐聲音道:「朱公子他們呢,又去林中飲酒了?」

  馥紫地聲音道:「噓,就在那竹屋中呢,聽縣主說京裡欽差楊大人到了,他們正和楊大人敘談呢。」

  一個腳步聲本已向竹屋走來。聽到這裡又停住了,隨即那淡淡婉約的聲音道:「哦,那我先回房去了。」

  李安對楊凌笑道:「是清兒小姐,卓基土司官澹台羽大人之女」。復對朱玄衣笑道:「清兒小姐找你呢,還不出去瞧瞧?」

  朱玄衣俊臉一紅。向楊凌等人欠身笑笑,起身趿上鞋子走了出去。

  楊凌奇道:「澹台?我記的不是少數民族姓氏吧?怎麼是土司,以前封的漢官?」

  楊慎學識博雜,立即笑道:「非也,澹台確是漢人姓氏。古時孔子有七十二弟子。其一名曰滅明,居於山東澹台山,便取姓氏為澹台。澹台大人是漢人。不過卻是小金川。卓基土司最信任的幕僚。卓基土司是黃教喇嘛,未曾娶妻生子,過世後便將土司之位傳給了澹台大人。」

  楊凌點點頭,他坐在靠門處,此時微微扭頭向外看去,只見朱玄衣站在竹林邊,旁邊一個女子頭戴著竹笠,手提著竹簍魚桿,因為側身而站。頭戴竹笠,僅能看到一點尖尖的鼻尖,微翹的紅唇和優美的下巴。

  她一身清婉的紗裙,一頭墨染般的秀髮用一條潔白地絲帕繫著,髮絲隨風輕揚,倩影后是桿桿修長幽美的竹子,猶如畫兒一般的溫婉動人……

  四川出美女,不過這川妹子的風采怎麼倒像江南水鄉的女孩,一身柔媚,缺少了點兒……哦,因為現在四川沒辣椒,楊凌一下子想到了自已帶來四川地那幾包辣椒種子。

  只見朱玄衣和她笑言了幾句,然後便走了回來,那女孩兒卻裊裊娜娜背身隱進了竹林中,始終也不曾看清她的真面目。

  朱玄衣進門笑道:「方纔我吩咐馥紫,把那兩尾魚一尾做羹,一尾紅燒,另外再做幾道精緻獨特的川菜,今日與大人聊的投機,今晚當與大人共謀一醉呀,呵呵。」

  川菜發源於古代巴國和蜀國,漢、晉時便已初具輪廓,隋唐時成形,尚滋味、好辛香,縱然在未曾傳入辣椒之前,也早成為八大菜系之一,名震華夏,朱玄衣是蜀人,談及難免自矜。

  楊凌驚奇的卻是方纔所見那俏麗可人地少女,竟然只是談話中的婢女馥紫,由婢知主人,可以想見那位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澹台清兒,又該是何等人物?

  四川出美女!楊凌在心裡又暗暗重複了一句。

  ******

  宋小愛背著弓,挎著刀,手中搖著幾枝竹葉,和伍漢超並肩走在竹林中。

  「噯,馬上就要到成都了,你爹好說話不?」

  「啥叫好說話不?」伍漢超翻了翻眼睛。

  「哎呀!就是……」,宋小愛臉兒一紅,羞答答地道:「就是……你爹為人如何?脾氣怎麼樣?會不會反對我們在一起呀,等等等等。」

  伍漢超最愛看她難得露出地窘態,這時目的達到,忍不住呵呵笑道:「放心吧,我爹慈祥的很。他是弘治十二年地進士。為官清廉、為人和藹,斯斯文文,儒雅豁達。長相嘛,也不凶,我是他兒子,你看我就知道了啊。不要擔心。」

  伍文定,文人,但是允文允武,尤其尚武,要不然也不會送兒子去武當學藝,而不用戒尺逼著他考科舉了。

  為官清廉,不假,此人議論慷慨、喜談兵法,精善決獄,曾為了一樁案子和魏國公徐輔吵得像斗架公雞。為人和靄。也不假,那是對著幾年回一次家的寶貝兒子時。斯斯文文還是不假,那是對著他的夫人時。至於長相,長鬚過腹,腰圍三尺。虎目濃眉……伍漢超肖母像。

  宋小愛甜甜地笑了,手裡的竹枝搖呀呀,一顆心兒也飄呀飄,暈陶陶的象喝了四兩老酒。她忽然停下腳步,攀住伍漢超的脖子道:「小伍。來,親我一下。」

  伍漢超嚇了一跳,連忙四下看看。說道:「不要啦,軍兵們四下巡邏呢,別叫人看見。」

  「沒事啦,就一下,乖!」宋小愛嘟著紅唇,已經湊了上來。

  「什麼人?出來!」伍漢超忽地一把推開她,目光凌厲地瞪視著側前方一片竹林,手掌已握住了劍柄。

  「呃?有人?」宋小愛又羞又惱,楊凌地親兵都駐進了竹園。四下巡邏的都是她的人,要是被這幫臭傢伙看見她索吻,那她也不要活了。私下和郎君親熱哪個女孩子都敢,公開表演給人看,有勇氣的就不多了。

  竹林雖茂密,但是修竹竿竿,中間仍有縫隙,近處是無法藏人的,唯有……,兩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都集中在一處,那裡有一叢矮竹剛剛長的半人高,夾雜在高高的竹子當中,枝繁葉茂,綠葉掩映,要說藏人,也只有那後邊藏得下。

  宋小愛惱羞成怒地喝道:「是哪個不開眼的東西?馬上給我滾出來受死,不然要你性命!」

  風吹竹葉兒飄,竹林中一片婆娑聲,沒有動靜。

  兩個人互視了一眼,臉上都有了凝重之色,伍漢超的劍緩緩出鞘,宋小愛也摘下了弓,搭上了一枝利箭,貓著腰緩緩逼近。

  忽地,竹影一動,只聽「叮」地一聲脆響,宋小愛嚇了一跳,身前地上落了一對金錢鏢,在鬆軟地土地上彈跳了兩下不動了。隨即又是叮叮兩聲,伍漢超目力驚人,竹叢後的人接連射出三枚金錢鏢,全都被他截了下來。

  宋小愛惱了,拉弓開箭,一枝雕翎颯然射向竹叢中央,箭沒人現,一個頭戴竹笠的人已然躍起空中,掌中刀匹練一般向她劈了下來。

  伍漢超一拉宋小愛,平地滑出三尺,只聽「喀嚓」一聲,那人收刀不及,將一竿修竹筆直地劈成兩半。這人反應也極迅速,一擊不中,立即橫刀再斬,長竹帶著枝葉喀喇喇地倒向伍漢超和小愛。

  那人趁機飛快地轉身投向竹林,幾個起落間便閃出十幾丈,身法快的驚人。宋小愛只覺身邊人影一閃,伍漢超也已追了出去,兔起鶻落間,兩人已一齊消失在竹林深處。

  這人斗笠壓至眉心,身法又快捷無比,自始至終,宋小愛竟不曾看清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宋小愛擔心伍漢超有失,急忙拔足追了上去。

  宋小愛只追了片刻,就見伍漢超連蹦帶躥,速度比追出去時不遑稍讓,竟然又飛快地跑了回來。

  宋小愛驚訝地道:「這麼快?人呢?追丟了還是殺了?」

  伍漢超搖搖頭道:「追丟了!」

  宋小眼珠轉了轉,忽然笑瞇瞇地道:「是不是怕我被人家搶走了,這才火燒屁股地跑回來?」

  伍漢超自從吃過一次虧,讓楊凌被人擄走後,的確從此覺悟了。保鏢比不得江湖鬥狠,萬事以保證安全為要,否則要保護地人死了,就是單槍匹馬殺上對方一萬人,還是失敗。他急急返回,的確是擔心歹徒另有幫手,會害了宋小愛性命,同時也急著稟報楊凌,讓他有所戒備。

  聽了宋小愛的話,他黑著臉哼了一聲,說道:「多嘴婆,巴不得你被人搶走,從此耳根清淨!快走,回去稟報大人。」

  宋小愛沒有聽到想聽的情話,心有不甘地嘟著嘴,陪他走了起來。竹林中,只聽宋小愛不斷地道:「口是心非、假惺惺、偽君子,連句好聽的也不會說……連親人家都不敢,連……」

  只聽「啪」地一聲脆響,宋小愛「哎喲」一聲,嘮叨終止了。

  伍漢超地聲音哈哈笑道:「楊大人的家法果然管用,哈哈,看來以後得常用。」

  宋小愛的聲音又不依不饒起來:「楊大人地家法?楊大人打誰的屁股了?好呀,好呀,你居然偷聽楊大人的牆腳根兒,看我不告訴大人。」……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到明朝當王爺 第292章 竹林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