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82276761 2015-2-19 05:53
《第一滴血》的武器
一頭被髮帶紮起的亂發,一身遍布傷痕的肌肉,一雙桀驁不馴卻又透露出幾分陰鬱的眼睛,這就是《第一滴血》中的主人公—— 約翰· 蘭博的經典形象。該片是美國最著名的系列動作電影之一,從1985 年第一部公映,到今年2 月上映的第四部,前後經歷了24 年,而且每部都取得了商業成功,蘭博也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動作明星。《第一滴血》系列的特點是戰斗場面激烈真實,所以影片中蘭博使用的各種武器就成為了影迷關注的焦點。
[attach]107433[/attach]
遲遲來到的《第一滴血Ⅳ 》中,始終面無表情卻又個性鮮明的“ 硬漢” 藍波再次出山。身上的“ 藍波Ⅲ” 空鞘和泰國鄉村風景將第四部與前面的第三部直接聯繫在了一起
鋒利靈魂:藍波刀
《第一滴血》系列成就的最著名的武器當屬藍波刀。這把刀在第一部中首次 出場,就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把小鎮當作自己私人勢力範圍的威爾警長將藍波逮捕時,在警局曾有如下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警察問:你為什麼帶著這樣一把刀?藍波答:打獵。警察反問:打獵?獵什麼呢…… 大象?的確,這把刀除了造型異常炫目外,體型也大得非同一般,而且具有吹毛斷發般的鋒利—— 副警長阿舍· 高爾用它輕易地削開了薄紙。可它的本領絕不僅僅局限於此,所以藍波因不堪虐待而從警署奪路而逃時,他當然要先奪回這把刀。而在接下來的情節進程中,這把後來被稱為“ 藍波Ⅰ” 的刀逐漸顯示了更多的與眾不同之處,在藍波手中的確使得是出神入化,它不僅能割開麻袋禦寒,更能削尖樹枝做成大型捕獸拍,綁在木棍上後,它又變成了獵取野豬的長矛。更有甚者,它的手柄還是野外生存的“ 百寶箱” ,當主人公被迫逃入高山密林時,依靠尾蓋上的指北針來辨明方向,而受傷後,又是用內藏的針線來縫合傷口…… 很多年以後,觀眾們也許會忘掉這部電影的情節,但往往仍記得這把非同一般的藍波刀。
[attach]107434[/attach]
從上至下分別是前三部中出現的藍波刀:藍波Ⅰ 、藍波Ⅱ 和藍波Ⅲ 。總體來看,是沿著大型化和簡單化的方向發展。第四部中的砍刀版“ 藍波Ⅳ” 看來也遵循了這一規律
“ 藍波Ⅰ” 之所以經典,因為它是美國著名刀匠J· 克蘭為這部電影量身定做的。主人公藍波曾作為美國最著名的特種部隊—— 綠色貝蕾帽的成員,在越南戰場上出生入死,具有豐富的叢林生存經驗,同時精通格鬥和冷熱兵器的使用,設計這樣一把刀,既符合他的身份,也足夠搶眼。該刀其實是一種兼具鋒利和堅固雙重特徵的大獵刀,全長35.6 厘米,刃長22.7 厘米,刃寬3.8 厘米,即有尖銳鋒利的刀尖,又有厚重堅固的刀身,其複合造型適合於切割、突刺和劈砍,而從刀尖延伸到刀背的大型鋸齒可以切割繩索甚至金屬條。該刀的多功能性也受到足夠重視,護手兩端分別被製成十字和一字螺絲刀的式樣,可以拆裝螺絲,全鋼手柄為中空設計,可以盛裝野外生存必須的裝備,如防水火柴、魚鉤、魚線、手術刀等,手柄外表纏有防滑用的線繩。該刀的柄尾蓋有兩種式樣,一種內有指北針,另一種則是金屬尖,必要時可以當手錘使用。據說在設計該刀時,設計師受到美國Buck-Master 184 多用途求生刀的很大啟發,後者是由1980 年代初,海豹特種部隊與後來曾生產了著名的M9 軍用刺刀的菲羅比斯公司聯合設計開發的。Buck-Master 具備 “ 藍波Ⅰ” 的絕大部分特徵,如兩者都採用鮑伊獵刀的外形,同樣結實厚重,刀背有鋸齒,同樣帶有中空手柄等等。最關鍵的是,它們的設計原則都是為使用者在野外和複雜環境中提供多種用途。不同的是,Buck-Master 採用玻璃鋼刀鞘,而藍波Ⅰ 因為視覺效果的要求,採用了外觀上更加粗獷的牛皮刀鞘,不過鞘上帶有和Buck-Master 一樣的縛繩,可以把刀固定在大腿上或足踝內側,在運動和潛水時更加方便可靠。雖然Buck-Master 的商業成績並不理想,軍方只訂購了3000 把,但隨著《第一滴血》在全球的公映,“ 藍波Ⅰ” 以其剽悍的外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Buck-Master 的銷售量也曾隨之大幅飆升。
[attach]107435[/attach]
《第一滴血Ⅱ 》中首次 出現的“ 藍波弓” 。它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發射一種“ 高爆箭頭” 。這在原理上雖然可行,但箭頭的體積和射擊準確性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一種實用化的武器
1985 年推出的《第一滴血Ⅱ 》沒有第一部中那種對戰爭扭曲人性的反思,變成了純粹的商業動作片,藍波孤身一人重返越南,把昔日的對手們打得落花流水,在電影中奪回了美國在戰場上未曾取得的勝利。由於跳傘時的失誤,藍波的裝備幾乎丟光,但卻保留了作為他基本標誌的藍波刀。本片中的藍波刀從“ 藍波Ⅰ” 換成了外型更加拉風的“ 藍波Ⅱ” ,體型也更大,全長增加到39.2 厘米,刃長25.3 厘米,寬度達到了5.1 厘米,外表上則進行了發黑處理,只有背齒和刀刃保持了鋼本色,使它看起來更加強悍,至於結構和功能,則和第一代藍波刀相差無幾。不過該刀在影片中表現平平,只是給主人公的左臉上留下了一道到第四部仍有的疤痕,還有就是影片最後憤怒的藍波用它嚇唬了一下背信棄義的基地指揮官麥多克。《第一滴血Ⅱ 》中取代了藍波刀風頭的冷兵器是法國上世紀70 年代設計的一種滑輪複合弓,這種近射兵器在藍波手中甚至比機槍更具威力,在躲避俄國特種部隊和越軍的搜索同時,矢志為愛人復仇的藍波手持弓箭,在雨水和泥濘中神出鬼沒,箭無虛發。當然,那種爆炸箭頭只是誇張的藝術加工,它有限的體積決定了即使裝入最高能的炸藥,也不可能達到電影中那樣的威力,更不用說它的精度與引信動作的可靠性了。而且,這種複合弓由於沒有設計減震裝置,發射時弓弦的噪音比較明顯,作為一種“ 無聲” 武器並不合格,加上其它缺陷,因此在1989 年就已停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藍波在該片中首次 使用了備用刀具,那就是藏在腰帶中的“ 手劍” ,這不起眼的小刀印證了“ 一寸短、一寸險” 的老話,在被船家出賣的關鍵時刻,幫助藍波重新奪回了主動。
然而到了《第一滴血Ⅲ 》中,新版的“ 藍波Ⅲ” 重新煥發異彩,至少是和複合弓佔據了同樣的戲份。該刀是美國著名刀匠基爾· 希本在他設計的一款鮑伊式獵刀基礎上,專為本片設計的,製造過程中也參考了史泰龍的意見。基爾曾為多部影片設計過刀具,如《鐵血戰士》等。影片中藍波用刀背鋸齒割斷鐵絲網進入俄軍營地,並用刀尖挑出地雷的鏡頭,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該刀與前兩個型號相比,外形上有很大變化,特別是放棄了前兩款的中空刀柄設計,刀身為一體製造,增強了護手的強度,並改用木製刀柄,功能也相應減少,成為一款純粹的格鬥刀。另外,“ 藍波Ⅲ” 尺寸比前兩款要大得多,全長達到41 厘米,刀身長27.5 厘米,其中前端的挑刃就長達15 厘米,因此穿刺能力更強,刀身寬5 厘米,刃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 毫米,因此揮動起來就變成一把具有相當威力的短砍刀。該刀的另一大特點是在刀身中間設計有一條空槽,用以減輕劇烈撞擊時刀體產生的內應力,因此曾有人做過實驗,用“ 藍波Ⅲ” 與向來以結實耐用而聞名的Strider 戰鬥刀對砍,結果後者被硬生生地“ 砸” 斷,其實就是該槽的功勞。
藍波刀是專門為《第一滴血》系列電影設計的武器,並非真正用於實戰用途,特別是它的體型和重量太大,攜帶很不方便,而且沒有藍波那樣的肌肉,很難運用自如,至於附件的種類和功能,也不及專為野外生存而設計的西班牙“ 叢林大王” 系列刀具。目前市場上銷售的3 種藍波刀,都是由美國聯合刀具公司生產的面向刀具收藏者和電影發燒友的復刻版本,必竟這一系列的影響力是空前的。市售的藍波刀都採用420 鋼或ATS-34 鋼,外形美觀且防銹能力較強,但它仍是一種顯示個人品位的工藝品而並非實用產品,如果真的試圖拿它來完成那些藍波在電影中做過的事,結果恐怕會很讓人失望。而且聯合的該系列刀具價格不菲,如為了實際使用,在同樣的價位上,有很多更加耐用的刀具可以選擇。
[attach]107436[/attach]
《第一滴血Ⅳ 》的宣傳海報。藍波手中握著的就是片中使用自行打製的砍刀版“ 藍波Ⅳ”
當拍攝《第一滴血Ⅳ 》的消息傳出後,很多愛好者自然很想知道這部新片將會給大家帶來一把什麼樣的藍波刀,而電影公映後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藍波拋棄了他在前三部中慣用的大型戰鬥刀,而改換為自己親手打造的外形近似柴刀的砍刀。其實該刀的出身同樣不簡單,製造了“ 藍波Ⅲ” 的基爾老師傅從2006 年10 月就開始為該片設計新刀,幾經曲折,先後設計打製出5 把樣刀,最後由主演史泰龍親自敲定了影片中出現的這把。最早的刀形接近於“ 藍波Ⅲ” ,特別是握把部分,但這不符合隱居在泰國窮鄉僻壤的藍波的加工條件,造型上也難以擺脫前三部電影中觀眾已經熟悉的樣式。因此後來的樣刀採用了時下戰鬥刀流行的刀身、手柄一體式的設計,手柄部分纏有線繩,刀柄前下方有一個倒“V” 形突起,以防止刀刃上沾的血流到刀柄上,而刀身的設計則是返樸歸真,外形上採用了簡單的柴刀和中國式大刀的結合體,以劈砍為主,但刀頭部分留有一定斜角,也能進行戳刺,刀身表面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唯一能和前三部電影中的藍波刀聯繫起來的,就是這把新刀仍然使用了藍波式的皮鞘。這把貌不驚人的新版藍波刀,在影 片中同樣大放光彩,風頭明顯蓋過了連續出現三集的複合弓,年近60 的藍波使起此刀來仍是虎虎生威:用它斬斷鎖鏈,救出了被囚禁在政府軍營地中的村民,又用它在僱傭兵們將被槍殺前,一刀砍掉了機槍手的頭顱,更是用它將影片中的反派大Boss— — 政府軍上校開膛破肚,以血前仇…… 隨著《第一滴血Ⅳ 》的公映,誰也不知道這把帶有濃厚東方色彩的新版藍波刀能否成為真正的“ 藍波Ⅳ” ,會不會再在刀具界掀起一陣跟風的波瀾呢?
槍之道
作為動作片,《第一滴血》系列中的槍械也是一大看點,幾乎每集都會推出一兩種 “ 標誌性” 的槍械。第一部中出場的基本上都是長槍,即便是小鎮上的警署,也有從M16 自動步槍到霰彈槍的多種武器,這是因為美國各州和縣郡警察均可以根據當地法律自行選購和配置武器。在追殺逃到山上的藍波時,副警長高爾使用的是帶有瞄準鏡的民用線膛獵槍,這也是美國警察最常用的武器之一。而警長威爾帶人去抓捕藍波時,幾名警察手持的都是標準的M16 自動步槍,威爾本人則是拿著一支德國HK 公司生產的HK33 步槍。在影片所反映的1970 年代後期,對全自動武器的管制遠沒有現在嚴格,無論是警察還是民間,這些軍用自動步槍都比較普及。當威爾的第一次抓捕以損兵折將告終後,事態擴大,作為準軍事組織的國民警衛隊接替警察進山準備消滅藍波。在礦洞口的對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警衛隊隊員們手中的M16 使用的是20 發的直彈匣,同時機匣右側帶有輔助推柄,證明它們已經是改進型的M16A1 。當藍波從山中殺出,奪得警衛隊滿載武器的軍車,回到小鎮後,第一部的高潮部分到來了,藍波從車上拿出了一挺模樣彪悍的武器,這就是本集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槍械——M60 通用機槍。M60 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設計,1959 年正式定型,特點是輕便緊湊、精度好、用途廣泛。該槍的導氣裝置改進自德國FG42 機槍,採用槍機迴轉閉鎖,彈鍊式供彈裝置則源自MG42 ,槍管可以快速更換。該槍是典型的通用機槍,打開兩腳架就是輕機槍,安裝在三腳架上就是重機槍,有效射程分別達到1000 米和1800 米。M60 的另一特點是射速只有每分鐘約550 發,因此雖然該槍能連發,但熟練射手也能單發射擊,而且槍身容易控制。其外形特徵是直槍托、寬厚的機 匣蓋,加上大型固定準星和槍口消焰器,槍身上下都有隔熱裝置等等。《第一滴血Ⅰ 》的海報正是藍波手持M60 機槍,身上纏滿彈鏈的形象,M60 的體型與威力正好與主人公的肌肉相互映襯。在影片最後復仇一場中,藍波手中的M60 不停地傾瀉著子彈,直至將警署幾乎夷為平地,若不是最後老上級山姆· 崔特曼上校及時出面,威爾在M60 的彈雨中將難保性命。
[attach]107437[/attach]
《第一滴血Ⅰ 》海報中藍波身纏彈鏈、手抱M60 通用機槍的形象曾是早期槍戰動作片中的典範。但到《第一滴血Ⅱ 》(本圖),藍波手持的是已是改進版的M60E3
而以重返越南為背景的第二部,藍波開始準備的是一支HK 公司生產的帶有伸縮託的MP5 A3 衝鋒槍,不過因為裝備意外丟失,實際上在前半部影片中,藍波幾乎都是在使用朱麗婭· 尼克森扮演的情報員“Co” 帶來的那支AK 自動步槍,從槍口所帶的傾斜防跳器、沒有排氣孔的活塞筒、沖壓機匣和帶有突起的下護木,可以斷定這是一支AK47 的改進型——AKM 步槍。當然,影片中的反派—— 以普多斯基為首的俄國特種部隊和越軍,使用的也是以AKM 為主的各種AK 步槍,這在越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在“Co” 返回集中營搭救藍波時,她使用的卻是一支帶有自製消聲器的MP5 衝鋒槍,即使其鏡頭寥寥無幾,也能從那外形極具個性的弧形彈匣辨認出這支武器。影片最後的處理顯然有些草率,僅有弓箭的藍波居然般地奪取了武裝配備齊全到的俄軍直升機,然後飛回集中營,以火箭彈和“ 米尼崗” 轉管機槍的密集火力將看守們通通轟殺至盡,並把戰俘們救上飛機。此時藍波的造型,幾乎是照搬了第一部,只不過手中的機槍由標準型M60 換成了採用短槍管的M60 E3 。後者是1980 年代初,薩科防務公司根據美海軍陸戰隊的要求而改進的輕量型M60 ,影片上映的1985 年才開始列裝,主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海軍特種部隊使用。其最大改進是採用了長僅451 毫米的輕型槍管和新式消焰器,重量由10.5 公斤減至8.8 公斤,提把安裝在槍管後上方,槍管下方增加了一個前握把,便於無依托射擊時控制槍身,導氣系統等處也進行了簡化,其缺點是由於槍管變薄,持續射擊的能力不及M60 。影片中這挺M60 E3 在前護木下方還裝有連接裝置,用來將該槍安裝在直升機艙門旁的架座上。
《第一滴血Ⅲ 》的末尾,打出了“ 謹以此片獻給英勇的阿富汗人民” 字樣,美國人決不會想到,在該片拍攝的10 多年後,他們還會以完全不同的身份重新回到阿富汗參加戰鬥。不過在第三部所反映的年代裡,美國還是阿富汗部族武裝的盟友,向後者提供訓練和武器,支持他們打擊入侵的俄軍。因此,本片中出現的槍械數量和型號,也是前兩部遠遠不能比擬的。僅那個向藍波索要項鍊和匕首的小男孩,在影 片中就先後換了3 支步槍,莫辛· 納甘M1938 卡賓槍、李· 恩菲爾德No.4 短步槍和毛瑟K98 步槍,這與阿富汗長期戰亂、武器多而繁雜的實際情況是完全吻合的。即便是AK 步槍,第三部中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型號,既有老式的AK47 和AK47S (S 代表採用折疊槍托),也有相對較新的AKM 和AKMS 。藍波用AK 的折疊鐵托砸開地道鐵柵欄的鏡頭,無疑於為該類步槍的牢固可靠再次作了廣告。入侵阿富汗的俄軍已普遍裝備新一代的5.45 毫米AK74 突擊步槍,但鑑於當時蘇聯與美國的敵對關係,難以搞到這種步槍的實物作為道具,所以片中的俄軍不得不繼續使用老式的AK47 和AKM 。不過,少數鏡頭如藍波和崔特曼上校奪得直升機離開城堡時,氣急敗壞的俄軍上校塞生從旁邊的士兵手中拿過一支步槍向直升機開火時,那支槍儘管仍是AKM ,但安裝了類似AK74 的大型膛口制退器,也算是對觀眾的一個小小安慰了。另外,審訊時塞生用來威脅崔特曼的那支類似大型手槍似的武器,其實是波蘭生產的WZ63 9 毫米微型沖鋒槍,實際上頂著崔特曼的不是它真正的槍口,而是槍口下方的舌形防跳器,後者是套筒前端的延伸部分,其作用除了減少槍口上跳外,還可以抵在硬物上,使單手可以完成上膛過程,但現實中該槍並未在俄軍中服役過。不過,《第一滴血Ⅲ 》中確有不少貨真價實的俄製槍械,如藍波從直升機中奪得的SVD 狙擊步槍和最後荒原決戰中用過的PK 通用機槍,只是由於鏡頭只是一晃而過,給觀眾留下的印像不夠深刻。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藍波和崔特曼在逃出洞穴後手持的武器,按理說應該是他們在洞穴中從俄軍手中奪得的。其中藍波使用的雖然外形花哨,但還是能看得出它是在一支AK 的基礎上拼湊出來的,只不過裝上了一個能夠下掛M203 榴彈發射器的支架,而且改用了FAL 的折疊槍托。至於崔特曼的那支前下方滿是散熱孔並帶有單點式折疊託的怪傢伙,卻是正宗的由東方集團生產的武器—— 匈牙利的AMD65 自動步槍,它是在1960 年研製的AKM63 步槍的縮短型,主要裝備機械化步兵,槍管縮短到320 毫米,以便在狹小空間作戰使用。該槍裝有塑料的前握把,槍管和活塞筒周圍沒有護木,由於槍管短、槍口焰明顯,因此加裝了兩側均有2 個圓孔的大型槍口消焰/ 制退器。不過AMD65 儘管外形特殊,內部結構卻和AKM 相差無幾,至今在阿富汗仍有裝備
[attach]107438[/attach]
《第一滴血Ⅲ 》末尾荒原決戰中蘭博和崔特曼的武器:藍波手持的是“ 美式化” 後的改裝版AK ,而崔特曼的武器是AMD65 短突擊步槍
大口徑機槍在《第一滴血Ⅲ 》中第一次出場,那就是當藍波和部落成員們開展叼羊比賽時,從城堡起飛的俄軍武裝直升機飛臨展開殺戮,主人公在火箭彈與機槍的射擊中,成功跑到山頭的機槍工事中,並用該槍擊落了一架直升機。從槍口的大型制退器、帶有散熱槽的重型槍管和不散彈鏈,可以判斷出該槍是前蘇聯生產的DShK 。從影片中來看,該槍的架設方式是用於防禦低空目標的,因為槍身裝在前二後一的三角架上,並裝有專門的肩托和環形高射瞄準具。DShK 是由捷格加廖夫和斯帕金共同於1938 年設計成功的,發射12.7×108 毫米大口徑機槍彈,在500 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5 毫米厚鋼板。該槍在二戰期間廣泛應用於防禦低空敵機和步兵火力支援,同時作為重型坦克和艦艇上的防空機槍,戰後再次改進為DShK M 。該槍在俄軍中直到1970 年代初期才逐漸被更先進的NSV 機槍代替,在影 片反映的時期已不是俄軍的標準配備,但該槍和AK 一樣,輸出範圍極廣,很多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衝突中都有它的身影。阿富汗抵抗組織曾通過利用地形、機動設伏的方式,多次以該槍擊落俄軍先進的米-24 武裝直升機。
19 年後拍攝的《第一滴血Ⅳ 》在輕武器方面自然要體現出“ 與時俱進” 。這也包括藍波本人,在運送傳教士們前往上游緬甸村莊的路上,遭遇了武裝水匪,藍波在銀幕上首次掏出了手槍,套筒後端和擊鎚的輪廓表明它屬於經典的柯爾特M1911 系列。如果足夠仔細,還能發現開頭用槍指著藍波的水匪手持的是古董級的德國沃爾特P38 手槍,而在藍波幽幽地說出那句“ 你們什麼都不能改變” 前,那個被擊斃歹徒手邊的則是前蘇聯製造的TT-33 。然而傳教士到達目的地不久,村莊就遭到了殘暴的上校所率領的第360 營的血洗,作為非正義一方的政府軍理所當然地裝備著各種AK47 和AKM ,不過迫擊砲、大口徑機槍和火焰噴射器倒都是美式的。在來自科羅拉多的教堂主事阿瑟· 馬奇的一再勸說下,藍波終於和僱傭兵小分隊一同出發,前去解救被俘的傳教士們。僱傭兵們環肥燕瘦,出身不一,使用的武器更是複雜。小分隊的武器庫中最不常見的是帶頭巾的絡腮鬍手中由美國DSA 公司生產的SA58 突擊步槍,它實際上是FN 的著名產品FAL 自動步槍的短管改進型,仍為7.62 毫米北約口徑。雖然FAL 在大多數國家已經退役,但DSA 仍在繼續為軍/ 警及民用市場提供包括SA58 在內的各種現代化FAL 改型。SA58 原本是作為針對執法武器市場的OSW( 單兵支援武器) 開發的,最大特點是槍管僅長280 毫米,屬於7.62 毫米級別緊湊型步槍中最短小精悍的一類。另一個亞洲人面孔的絡腮鬍使用的則是SIG 公司生產的SG552 突擊步槍,SG552 也屬於緊湊型步槍,比標準型的SG551 短165 毫米,輕0.6 公斤。雖然SG550/551 採用常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和傳統佈局,但該槍採用了包括透明彈匣在內的多種工程塑料部件以減輕自重,外觀上較為現代,而且彈匣兩側附有彈匣聯接卡筍,可以方便地將多個彈匣並聯在一起,提高戰場上的火力持續性。
該片中狙擊手所用的巴雷特M82A1 則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大口徑狙擊步槍,有超過30 個國家的用戶。這支12.7 毫米口徑的半自動武器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其外形特徵包括超長超粗的槍管和槍口部分的大型“V” 形制退器,後者號稱可以減少近70% 的後坐力,使這支可以精確射擊1830 米外目標的大口徑武器的後坐力與普通的7.62 毫米步槍相當。不過這種裝置有槍口揚塵和噪音明顯的缺點,因此在藍波等人雨夜潛入360 營營地解救人質時,狙擊手在對付兩個崗哨時,拆除了該裝置並換上了消聲器。該槍的另一缺點就是過長過重,標準型全槍長接近1.5 米,即使為方便攜帶,該槍可以分解為上、下機匣及槍機框3 部分,但最大長度仍有0.96 米,空槍重達12.9 公斤,所以我們在本片中看到的是經改進的輕量化版本,縮短了槍管長度,雖然有效射程有所下降,但在這樣一種特定作戰環境中,還是完全能夠滿足需要的。此外,小分隊的武器還包括美國的M4 卡賓槍和改成伸縮槍託的莫斯伯格M590 霰彈槍,後者是由小分隊中那個前SAS 成員使用的。總體上來看,小分隊的武器以5.56 毫米口徑的短突擊步槍為主,雖然每件武器單獨來看都很精良,但供彈具卻各不相同,如SG552 和M4 的彈匣不能互換使用,更不能和7.62 毫米口徑的SA58 通用,這樣一來,如果戰鬥中某個成員因彈藥告罄向同伴求援,同伴也許只有丟過來一把子彈…… 另外,隊伍中缺乏M240 、M249 之類的班組支援火器,M82A1 雖然威力巨大,但只能半自動發射,沒有面壓制能力,總體來說火力偏弱。不過,影片中如此設計,卻更符合各角色性格特徵以及這樣一支臨時拼湊隊伍的實情,更是為了突出主人公藍波英雄形象的需要。
[attach]107439[/attach]
《第一滴血Ⅳ 》中僱傭兵小分隊使用的武器,從左至右分別為M82A1 、SA58 、M590 、M4 、SG552 和AK47S
《第一滴血Ⅳ 》的“ 嗜血性” 遠遠超過了前三部。據《洛杉磯時報》統計,《第一滴血》前三部中出現的屍體數量分別是1 、69 和132 ,而第四部驟然增加到236 ,平均每分鐘要死3 個,藍波也創下了個人新記錄,即獨立殺死83 人,與別人合作又解決了40 人。其中暴力程度最高的莫過於影片結尾藍波操縱機槍橫掃敵人的一組鏡頭,此前多半在使用砍刀和弓箭的藍波在本片的殺戮記錄大半是由這挺機槍創造的,這也是許多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唯一印象…… 藍波悄無聲息地在機槍手背後出現,一刀砍掉後者的頭顱,奪過機槍,先迅速開火,將駕駛室中的敵人打成肉醬,接著掉轉槍口,將措手不及的政府軍士兵們如砍瓜切菜一般掃倒。雖然敵人組織反擊,但大口徑機槍的超強威力使他們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槍彈所到之處,只見血肉橫飛、一地殘肢斷臂…… 其實,這款機槍早在1933 年就已經設計出來,正式的型號是白朗寧M2HB ,是和齊名的大口徑機槍,但裝備面較後者更廣,除美軍外還先後在50 多個國家使用過。影片中的M2HB 是安裝在中型吉普上,並帶有鋼製護盾,作為地面支援武器使用的,在機械化程度不高和地形複雜的國家這是通行的作法。唯一特殊之處,就是槍口處加裝了類似M82 的“V” 型制退器,這在實際中是不多見的,但對於影片來說,這至少起到了增大槍口焰、提高觀賞性的作用。該槍發射和M82 通用的12.7×99 毫米白朗寧機槍彈,其綜合性能要強於DShk 的12.7×108 毫米機槍彈,槍口動能達到驚人的18300 焦耳,相當於M4 卡賓槍的12 倍多,因此中彈者被直接爆頭、或是攔腰打成兩截,是很正常的事,從這一點上來說,影片雖然過分血腥,但卻更接近於真實。
[attach]107440[/attach]
《第一滴血Ⅳ 》中藍波用M2HB 大口徑機槍橫掃敵軍的場景
漏洞與瑕疵
應該說,《第一滴血》系列一直是徹頭徹尾的商業化影片,而非紀實性的戰爭片,加上成本及渠道的關係,道具上的錯誤或者是不嚴謹始終存在。由於第一部的故事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俄勒岡州,涉及到的地方警察、國民警衛隊的裝備和服裝等都方便籌措,因此第一部中在槍械道具方面尚沒有明顯的漏洞。而第二部就不一樣了,由於該片的拍攝時間在1985 年之前,冷戰方興未艾,以前蘇聯爲代表的東方集團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前橫亙著不可逾越的鐵幕,除了少數出口的民用型號外,社會主義國家現役的輕重武器和服裝、裝具在美國都是很難找到的,因此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替代的情況。比如本片中俄軍特種部隊使用的居然是美國貝爾公司的UH-1“ 休伊” 直升機,就算是越戰期間的遺留品,但艙門機槍仍是美軍現役的M60 就說不通了,而越軍的服裝則與事實差距太遠,特別是帽子和肩章的樣式,存在明顯的臆造現象。在藍波和“Co” 完成偵察任務、坐船返回時,追逐他們的越南快艇安裝的也是雙聯M2HB 白朗寧機槍。而藍波在船艙中發現的RPG-7 火箭筒明顯是個“ 依葫蘆畫瓢” 的道具,彈頭上畫蛇添足地標上了“1943” 的字樣,而RPG-7 是前蘇聯在1960 年代才設計出來的產品,即便是越戰中大量提供給越南的RPG-2 也是二戰後定型的,並且後者的外形與影片中的有明顯不同。當藍波回到設在泰國的基地後,為發洩被再次拋棄的怒火,用手中的M60 E3 在指揮中心內猛掃一通,此時又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漏洞,那就是掉落滿地的空彈殼要比一般的長得多,而且前端帶有一段明顯的縮頸,這說明它們是演戲專用的空包彈。
[attach]107441[/attach]
《第一滴血Ⅱ 》中RPG-7 道具彈頭上錯誤的標識
1988 年公映的《第一滴血Ⅲ 》在拍攝時,俄軍還未撤出阿富汗,因此外景地選擇在了自然景觀比較接近的中東地區。由於對蘇聯的了解進一步加深,該片中敵方的武器和裝備水準有了進一步提高,除了塞生上校的制服一如既往地“ 寫意” 外,俄軍使用的迷彩服和闊邊帽等細節都得到了比較真實的反映。雖然AK74 在當時的西方太過罕見而無法搞到,道具們師還是在一些AK 步槍上加裝了類似前者的制退器,部分彈匣也改成了橙紅色,至少那樣在外觀上的確要相似許多。影片中的俄軍直升機也是由西方同行們“ 扮演” 的。其中體型較小的一架,儘管改變了機頭形狀和外掛架,但從它獨特的“ 涵道” 式尾槳、雪撬式起落架和排氣管外形,可以斷定它實際就是法國國營航太工業公司於1967 年研製成功的“ 小羚羊” 多用途輕型直升機。而用來模仿米-24“ 雌鹿” 的就不那麼容易判斷了,其實它和第二部中的那架一樣,都是由“ 超美洲豹” 直升機加裝了下掛火箭巢和飛彈的短翼而成的,應該說這種偽“ 米-24” 在外型上還是比較接近俗稱“ 胖頭” 的米-24 早期型號的。“ 超美洲豹” 是歐洲直升機法國公司於1978 年研製的多用途民用直升機,旋翼為4 片全鉸接槳葉,尾槳葉也是4 片,其起落架為可收放的前三點式,而米- 24 除了同樣採用雙發設計和前三點可收放起落架外,槳葉數量為5 片,尾槳葉為3 片。而且米-24 是作為軍用直升機設計的,其前端沒有“ 超美洲豹” 那樣寬,舷窗的面積也比後者小得多。關於此架飛機,片中也有多處明顯的漏洞,如“ 米-24” 出發前往部落進行襲擊時的一個透空背景鏡頭中,火箭巢的孔洞中透出了陽光,說明巢內空空如也,但這並未妨礙數分鐘後它把部落營地打成一片火海。而藍波從古堡中救出崔特曼上校時,劫走的“ 米-24” 最終墜地燒毀,但那堆只有簡易金屬支架的殘骸一看就是明顯的道具。該片中的裝甲車輛則是有真有假,如BRDM-2 型4×4 驅動兩棲裝甲偵察車據說是由以色列提供的戰場繳獲品,是正宗的原裝貨,而那輛坦克則不一樣了,雖然它試圖扮演俄製的T55 坦克,而且負重輪胎都是5 個,但它的砲塔機槍和主砲都透著明顯的歐洲風格,砲塔外形也與半球狀的T55 有很大差異,因為它的真身是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生產的AMX30 坦克,出口過卡塔爾、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中東地區很容易找到。槍械的“ 扮演” 在該片中也仍然存在,在最後決戰中,藍波曾飛身躍上一輛“ 皮卡” 半貨車,用車廂內的大口徑機槍猛烈掃射,如果注意看的話,就會發現這挺機槍“ 非驢非馬” ,槍管和制退器酷似DShk ,而機匣和握把部分則是標準的白朗寧M2 ,其實它也是由M2 加裝槍管護套後改裝的,這在同期的西方影片中是常見的一種變通辦法,如1987 年拍攝的第15 部007 系列電影《黎明生機》中也出現過類似的道具“DShk” 。
[attach]107442[/attach]
《第一滴血Ⅱ 》中出現的直升機和機載裝備。下圖中的槍口制退裝置和高射瞄準環似乎是在模仿DShk ,但實際上該槍的機載型號是沒有這兩項裝置的
《第一滴血Ⅲ 》中的“ 俄軍武裝直升機” 。上圖中由“ 超美洲豹” 改裝的“ 米-24” 似乎與第二部中的是同一架,下圖中的則是“ 小羚羊” 。注意中圖內的艙門機槍是M240 D 。
《第一滴血Ⅳ 》中的反派是美國一直視之為獨裁政權並竭力將其“ 妖魔化” 的緬甸軍政府。同樣是因為這種敵對關係,雖然環境與20 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電影仍未能完全真實反映後者現狀。現實中的緬甸是由7 個省和7 個邦組成的,邦是除緬族以外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高度自治權,有的只在名義上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和武器來源,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狀態。緬甸政府軍的裝備以俄係為主,間有少量美式武器,但單兵武器近年來已經更換成以色列和大陸地區聯合為緬甸設計生產的MA1 自動步槍,而片中仍是各種AK47 和AKM ,而且這些AK 多半是不能安裝刺刀的民用版本,例如屠村時刺殺孩童時的那支AK ,刺刀就明顯地是貼在槍管下的道具。雖然緬甸也有不少M16 系列步槍,但本片中只有在最後克倫族武裝打掃戰場時,才出現過該槍的一個鏡頭。另一個小疏漏出現在藍波給他奪來的M2HB 大口徑機槍更換槍彈時,彈鏈箱上標註的是“M855” ,這個型號對應5.56 毫米步槍彈而非M2HB 使用的12.7 毫米機槍彈。影片最後從水路出現的政府軍快艇,安裝的武器是M2HB 和M240 通用機槍,後者在緬甸也是罕見的。而克倫族嚮導最終摧毀快艇的武器是美國特許生產的瑞典AT-4 式84 毫米火箭筒,在美軍的裝備編號為M136 ,不過此處也有一個小錯誤,因為這種火箭筒在發射前筒口都有完好的封蓋,而本片中的封蓋已經不見了踪影,因此應該是利用發射後的空筒體改裝的道具。至於影片中出現的緬甸軍服,除了領章和臂章等細節外,總體來說模仿得還是比較相似的,單兵裝具中既有美式的LBV88 ,也有典型的蘇式胸袋式彈匣包,基本符合實情。
[attach]107443[/attach]
《第一滴血Ⅳ 》中遺留在叢林裡的“ 高男孩” 炸彈,“ 闊刀” 雷正是安放在它的尾部引信室位置
很多人對影片中藍波孤身一人引開追擊的政府軍並將其消滅一節都會提出疑問,一顆小小 的定向雷能引發那樣驚天動地的一場大爆炸嗎?不過這一點並不算是情節設計上的失誤,這裡涉及到此前小分隊剛剛登岸時的一個伏筆,當時他們在叢林中曾路過一顆航空炸彈,克倫族嚮導說它是二戰期間留下來的。這顆炸彈的體積和外形,說明它是二戰中排名第二的重型常規炸彈——“ 高男孩”足以炸死一連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