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圍爐團聚除夕夜 除舊布新好過年

autumno 2015-2-17 01:09

圍爐團聚除夕夜 除舊布新好過年

[b]圍爐團聚除夕夜 除舊布新好過年[/b]

除夕,漢族傳統節日。黃曆十二月末日之夜,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

除夕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除夕前還要準備多種佳餚,除做一些够吃到初五、六的雞鴨魚肉外,各地民間還普遍做一些獨特的年菜,如臺灣此日要作「長年菜」,即將芥菜切碎加肉丁煮熱,正月間只要熱一熱就可以吃。

貼春聯、年畫也是除夕各地民間的習慣。除夕晚飯又稱年飯、團圓飯等,是節日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天,遠在外地的家人都趕回家來,全家團圓。晚飯前,通常要奉神,燃放鞭炮。年飯十分講究,菜餚豐富,多有吉利名。晚飯後,家長要給家人發壓歲錢。

除夕夜裏,各地民間亦有除夕守歲的習慣。相傳,除夕守歲始於南北朝時期。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以守歲為題,即興賦詩作詞,留下衆多的名篇佳句。

到了唐代,除夕守歲尤為盛行,詩人們守歲情濃,發於筆端存於詩中者甚多。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等詩中寫道:「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實績的開明君主,在除夕守歲之夜表達他渴望風和日麗的春天早日到來,舉國上下安居樂業。

唐代詩人王湮〈除夜〉詩云:「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顔暗裏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洋溢著詩人的青春氣息。

旅居海外的遊子如何度過除夕?他們的心情會是怎麽樣呢?請看明代詩人袁凱的〈客中除夜〉:「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在外面時間長了,到了除夕之夜,聽見房外響起爆竹,竟忘了「今夕為何夕」,看見他鄉之人歡度除夕,不免牽動鄉思。

此外,除夕民間還有多種禁忌,如壓歲錢諱奇數,嚴禁駡人或說壞話等。也有的認為通宵不眠,認為越晚睡覺來年越有福氣。

過年是華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從黃曆正月初一開始,至十五日結束。據《書.舞典》和《夢粱錄》等文獻記載,古代過年叫元日、元旦、新年。當時過年的時間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到歲末。這一天,人們把它當成盛大的節日來慶賀。

北宋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寫出了當時過年的盛况。吳自牧《夢粱錄》中說當時杭州過年︰「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

明朝葉顒的〈已酉新正〉:「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也是把春回大地的氣息刻畫出來。

為什麽叫過年?相傳在太古時代,有個叫「年」的怪獸凶殘無比,每隔365天,晚上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由此,人們到時候就要熄燈滅火,避難躲災。

一次,「年」到一戶人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小孩一不小心,把一個水盆碰落地上,燃燒的竹子頓時爆響不已,「年」因怕紅、怕響、怕火而嚇得掉頭逃竄。此後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和穿大紅襖來驅邪消災,祈望五穀豐登、六畜必旺。

各地民間過年有守歲、吃年飯、貼灶公、「福」字、對聯、年畫及拜年、放鞭炮、開焰火、走親戚、包餃子、點旺火、剪紙、贈送賀年片、耍社火等習俗。過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江西永修一帶鄉村臘月二十五即開始過年,並有打赤膊之俗;福建莆田市稱年三十為「小歲」,到正月初四或初五,還要過大年「做大歲」。

大年初一早上,各地區還有許多特有的飲食習俗。山東部分地區吃素餡餃子,泰安一帶吃黃麵窩窩;河南泌原縣吃餃子煮麵條;豫西一帶吃餃子煮粉皮;閩中等地吃鹹麵拌素菜;漳州人則吃生蒜、香腸、皮蛋;蘇州人在沏茶時,要往茶壺中放兩枚橄欖。無錫一帶吃炸元宵;湖南長沙吃辣魚肉;浙江寧波吃豆粥;廣東潮州吃「腐圓」;海豐則吃素食;貴州吃糯米粑粑。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圍爐團聚除夕夜 除舊布新好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