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孫武身世之謎

rsulau 2015-1-4 00:58

孫武身世之謎

  沒有出生年齡,沒有去世後的資訊,甚至史料中對其的記載也不多,這就是孫武。也正因為如此,研究孫武的史學家們最怕的就是有人問他們關於孫武的生平年譜。雖然缺乏足夠的史料記載,但是學者們依然通過史料中的蛛絲馬跡,大體推斷出了孫武的一些年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孫武那些事兒。
  曾有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想讓研究孫武和《孫子兵法》的專家學者們啞口無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問他幾個簡單的問題:「孫武出生於何年何月?其兵法是在何地寫成?最終他是歸隱田園還是被殺?」其實這樣的問題,在史學界有很大的爭議,但是一直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事實上,對於孫武詳細的出生年齡,如今的史料中並無記載,即使是孫武其人的生平事跡,也記錄的極少。按照史學界對於人的年齡的演算法,大多是知道其出生或者去世年齡和時間,然後向後或者向前推算。即使不知道其生卒年月,也可以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進行推算,比如說某某人在而立之年任官,然後根據其任官那一年的時間來推算其出生年齡。不過遺憾的是,目前史料中對於孫武的記載只有兩處,一處是闔閭三年(前512年),孫武以《孫子兵法》十三篇獻於闔閭;另一處則是闔閭九年(前506年),吳王闔閭領孫武、伍子胥伐楚。然而遺憾的是,這兩個年份都未提到當時孫武的年齡,這也就讓孫武的出生年月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儘管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但是史學家們還是通過各自的方式,對於孫武的出生時間做出了一個大致的範圍框架。「其實孫武跟孔子,應該算是同時代的人,孫武大約比孔子(西元前551年出生)小十歲左右。」謝祥皓,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同時也是山東國際孫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多年來,謝祥皓一直在關注著孫武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嘗試著用科學的方法對孫武的出生時間進行推斷:「因為首先你要明白這樣一件事兒,那就是《孫子兵法》是一部軍事戰略思想已經非常成熟的作品,那麼我們可否這樣來想,一個年輕的孩子,可能會寫出這樣的作品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孫武寫成這部作品時,至少年齡上會稍微大一些,那麼我們就假設一下,孫武寫成《孫子兵法》的時間,是在其25~30歲之間,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一個時間段。因為根據古人的身體狀況和成長狀況來看,25歲到30歲之間,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如果按照孫武是在25歲到30歲之間寫成的兵書,那麼孫武的出生時間應該被大致框定在西元前537年到542年之內。然而,這又引發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當年孫武向吳王闔閭獻書時已是一個耄耋老者,又該怎麼辦?對此,謝祥皓考證了孫武父輩、祖輩等,結果通過對孫武祖父田書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線索:「田書是孫武的祖父,因為討伐莒國有功,被齊國國君賜封孫姓。」通過田書的年齡,以及其討伐莒國的時間線索,最終謝祥皓否定了孫武獻書時年齡較大的說法:「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過程,如果說複雜,有點複雜,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根據田書伐莒的時間和其年齡,我們可以推斷出孫武的年齡,畢竟祖孫兩代人的年齡,不可能差距只有十幾年。」
  謝祥皓的推斷,也得到了不少與會專家的認可,但是每個專家對於孫武具體的出生時間,又都有著自己的看法,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吳名崗在其出版的《孫武生平考證》一書中推斷孫武生於西元前549年。濱州孫子研究會秘書長扈光珉則認為孫武生於西元前545年。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俊則系統闡述了孫武生於大約西元前547年前後的論證意見。對此趙承鳳則認為:「我認為大家應該是求同存異的,同時也應該是解疑求同的,我們無法考證出孫武的具體出生時間,但是至少我們考證出了一個大體的時間範圍段,至於具體是哪一年,也許還需要等待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爐才能下結論。」
  《孫子兵法》成書於何地?在目前的史學界,關於《孫子兵法》成書於何處,是另一個爭議較多的問題。如果按照司馬遷編纂的《史記》來看,孫武當年覲見吳王闔閭時,《孫子兵法》早已成書,因此才會有了《史記》中這樣的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也就是說,孫武在第一次面見闔閭之前,已經將自己的兵法交給了闔閭,而闔閭對於其兵法也比較看重。按照這個說法或許我們可以推論出來,當年孫武在齊國時,已經將兵法寫成,《孫子兵法》理應是成書於齊國。
  不過最近幾年,不少學者對《孫子兵法》研究後發現,兵法中含有一些吳文化要素,因此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即《孫子兵法》是成書於吳國。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副院長、博士趙海軍對於這個觀點也比較認同,在他看來,《孫子兵法》中的吳國文化元素實在不少:「比如說吳越相仇(即吳國與越國世代的仇恨),在《孫子兵法》中就有詳細的記載; 再比如說兵法中還提到了諸劌之勇(諸劌即指專諸曹劌)。」更為重要的是,曹操也曾對《孫子兵法》進行過詮釋:「(孫武)為吳王著兵法十三篇」。而這些記載,也讓許多學者頗為迷惑,孫武到底是在哪寫成的兵法?
  對此,不少與會者都紛紛發言,說了自己的看法。仝晰綱這樣對記者說:「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證據和史料,如果讓我們大膽一點的進行假設,我認為《孫子兵法》很可能是這樣的,孫武在齊國的時候,這部兵法已經大體成型了,並且有了成熟的思想理念,而在吳國,包括後來孫武與伍子胥帶兵破楚這些經歷,讓孫武有了更多的經驗,因此他會不斷的對兵法進行修改調整,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孫子兵法》。」事實上,先秦時期的齊國與魯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軍事理論家和兵學著作,這些作品即使到了後世依然有所流傳。而導致出現如此多的軍事理論家和兵學著作的原因,則來自於齊文化的熏陶。「其實孫武出生於軍人世家,他的父輩、祖輩乃至先祖一代,都是頗有名望的軍人,家庭的熏陶,加上齊國對於學術思想相容包並,使得孫武的軍事思想能夠成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孫子兵法》應該是成書於齊國,正如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問壘篇》所云:『孫子之道,明之吳越,言之於齊』。」濱州學院院長、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紀洪波表示。
  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任命伍子胥為帥,帶兵討伐楚國,而作為與伍子胥關係不錯的孫武,自然也隨軍前行。最終吳國的軍隊五戰五勝,一舉攻破了楚國的都城。打下楚國的伍子胥隨後幹了掘墳鞭屍的事兒。他找到了楚平王的墳墓,對其屍體鞭笞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在吳國人看來,伍子胥毫無疑問是一個忠臣,而在楚國人看來,伍子胥的舉動卻頗不得民心,於是,失去了民心的伍子胥不得不撤出楚國。有趣的是,在這次伐楚得勝後,孫武就像是失蹤了一樣。有史學家考證,自西元前505年之後,各類史籍中對於孫武再無任何記載,孫武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事實上,即使是現有的史料中,對於孫武的記載也並不太多,連素以治史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在修《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時,對於孫武協助伍子胥伐楚的事情記載也不算多,僅僅只是記載了他在王宮中以吳王愛妾們為兵小試牛刀的細節,而對於之後孫武與伍子胥破楚的事情,卻僅僅只用了「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三十餘字來描述。「其實這樣很正常,因為在當時看來,孫武的名氣遠沒有伍子胥大。」仝晰綱這樣對記者說:「在當時,伍子胥不管是名氣還是實力,都要遠超於孫武。」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孫武消失的是如此徹底,正史野史中對孫武後來的記載幾乎沒有,有的只是民間的傳說:「有傳說他退隱了,也有傳說他受到伍子胥的牽連被殺害了。」仝晰綱這樣認為:「各種可能性都有,可能是看不慣伍子胥公報私仇,可能是戀家回到齊地開館授課教授兵學;也不排除他被殺了,畢竟他是伍子胥引薦給闔閭的,伍子胥後來在政治鬥爭中失勢,也可能會連累到孫武本人,導致其被殺。目前看來,除非是考古有新證據出土,不然的話,很難論證孫武到底去了什麼地方。」
  正因為如此,對於孫武的歸宿,史學界眾說紛紜,而他是否回齊地終老,也成了座談會上專家們的關注焦點,有的說他「脫然高引」,卒於吳地,有的說他回歸故里,傳授兵法。對此謝祥皓表示:「其實我們做這個東西的目的,是對歷史負責,而不只是對山東負責,這一點我跟不少專家都有共識,不能說因為孫武是山東人,他就一定歸隱山東了。我們還需要考證。」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孫武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