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顏面神經麻痺 針灸能去風散寒、通經活絡

tephanie 2010-10-29 13:35

顏面神經麻痺 針灸能去風散寒、通經活絡

中醫師陳志言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病發時立即治療,透過針灸、藥物、按摩,九成患者發病後三個禮拜能復原,剩下一成則會出現顏面神經變性退化,直到三、四個月後才能治好,但會出現顏面肌肉無力或肌肉收縮、臉部麻木等後遺症。


陳醫師指出,此症為一種急性神經發炎,患者的症狀常見的有嘴巴歪斜、眼睛閉不緊、口水外流、味覺異常、耳後痛、頭痛、後腦痛等,一般認為病因是病毒的感染或原因不明所造成,使得供給顏面神經營養的血管內血流惡化,導致顏面神經功能失調,最後就引起麻痺。


陳志言醫師進一步指出,發病前,常有類似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症狀,發病後,初期的進展相當快速,通常在三天內顏面神經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顏面神經麻痺的急性起病期,大約有一半的患者在耳垂後下方或下頜角後有疼痛情形發生,經過數小時甚至一到三天後,會出現口角歪向對側,在講話或笑的時候症狀會更明顯。臨床上,抬眉、口歪斜是較嚴重的症候。


傳統中醫治療可從針灸、藥物、按摩著手,針灸療法以去風散寒、通經活絡為主,但黃金治療期是在一個禮拜到三個月內。常取攢竹、下關、地倉、頰車、人中、承漿、迎香、風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絕骨、光明、內關等穴位。


中藥治療方面,發病初期以驅風散邪為主,例如葛根湯、荊防敗毒散、杏蘇散、川芎茶調散等處方,視患者病情加僵蠶、全蠍、菊花等藥材;修復期多屬氣血瘀阻,常使用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小活絡丹、蠲痹湯等處方,視病情加夏枯草、菊花、木賊等藥材。調養期可用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處方進行調理。


陳志言強調,適度的穴位按摩對改善病情也有所幫助,可按摩合谷、光明、陽陵泉、攢竹、地倉、風池、風府、頰車等穴位。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顏面神經麻痺 針灸能去風散寒、通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