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孫吳太子孫登

Marts 2014-12-15 00:16

孫吳太子孫登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家之能力,在大事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了人世,離開了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二十一年太子,他留給了吳國上下無限的悲哀,他留給父親的是一份寶貴的治國遺囑。他走的時候才三十三歲,正是一個人可創造輝煌的時候。他的宅心仁厚在整個吳國盡人皆知,他死後被稱為「宣太子」,他活著的時候,其仁義、其道德已經人人傳頌。他的死是吳國的大損失,也是中國歷史的損失。我們在感歎他英年早逝的同時,也應該感歎,歷史只是因為一個太子的死而改變了它本不該改變的發展方向。
  公元241年,年僅三十三歲的吳國太子孫登病逝。他在臨死前給父親孫權留下了一份洋洋灑灑的千字文。
  孩兒不孝不賢,所以被上天懲罰而纏上重病。自我反省,實在無話可說。品行鄙陋,恐怕終要離父親而去了。我並不惋惜自己,只是一想到將離開父母,從此,人鬼殊途,永遠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宮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后,生時沒有為國家出一點力,死卻留給陛下沉重的憂傷,這才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啊。古人說,生死有命,長短在天。周晉、顏回都是智勇雙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況是我愚昧鄙陋,活到今天,已經是上蒼對我不薄了。況且,我活著的時候是太子,死後還享受尊榮的地位,對於我來說,擁有的已經太多,我還有什麼可悲歎遺憾的呢?如今天下大事還沒有定局,流竄的賊寇還沒有處置,四海翹首以待,把命運繫在父親您身上。處境危險的人希望安全,處境動亂的人更是希望太平。希望父親能徹底忘掉我這個人,割捨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煉黃老之術,專心保養精神,加進營養膳食,廣開神聖英明的思慮,以確立萬古不朽的功業,那麼,整個天下的百姓很幸運地有了靠山,我死而無憾了。
  父親不必為我的死難過,皇子孫和仁義孝順,聰明睿智,德行清明豐茂,應及早安排,從而讓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諸葛恪才能出眾,學識淵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擔佐助時政的職務。大臣張休、顧譚、謝景都很機敏,有見識,入則應該用為親近的心腹,出則可以成為堅利的爪牙。范慎、華融勇猛過人,氣節雄壯,確有國士之風。刁玄性情優柔且寬宏,並有道家風範,裴欽博聞強記,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蔣修、虞翻的志向氣節都很分明。這些臣子裡有的適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將帥,他們都通曉時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堅持道義,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他們在我身邊這麼多年來,我對他們的瞭解很深。所以,當初父親把他們安排在我身邊,我現在由衷地感到父親的苦心。
  我深切地考慮到,現在境外多事,戰爭不止,我們應該勉勵六軍將士,以謀求進取。軍隊是以人為群眾的,群眾則以財貨為寶貝。我私下聽說下面郡縣有不少地方荒蕪殘敗,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禍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加,刑法更加殘忍,我聽說治理政事要順從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眼下確實有必要和將相大臣們仔細地選擇合乎時宜的政策,廣泛採納眾人的意見,對刑法加以寬緩、賦稅加以減輕,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從而讓百姓歸心。大臣陸遜對時政忠誠勤勉,獻身憂國,盡心為公,有不謀私利的氣節。諸葛謹、朱然、朱據、呂岱、張承、孫怡為國盡忠,通曉治國的體制。父親可以讓他們拿出有益於國家和百姓的辦法,除掉苛刻煩瑣的政策,愛護養育兵馬,安撫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讓遠方的人歡喜而來,近處的人更加盡心盡力。無刀兵之禍,統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中肯,不摻一絲虛假。所以,楚國公子貞臨死前,留下遺言對時政提出告誡,君子認為他忠誠,何況我孫登,還能閉口無言嗎?希望父親大人能留意聽取採納我的意見,孩兒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孫登囑咐手下人,待自己死後將此信交給父親。當孫權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無語淚流。老年喪子已經很不幸了,更何況這個兒子非比尋常,他是自己一生的寄托。孫登死的消息傳出來後,豫章太守謝景無法克制自己悲傷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參加了孫登的喪禮,並向孫權請罪,請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職。孫權告訴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員不同。同時又派親近的使者去慰問他,並告訴他,豫章太守一職沒有合適的人選,還是需要他來承擔。是時,吳國上下哀痛不已,作為父親的孫權更是以淚洗面多日。那麼,一位太子的死何以會引起孫權這麼大的反應,做了長達二十一年的太子孫登在孫權眼裡、在吳國百姓心中到底是怎樣一個太子呢?
  公元221年,孫登被立為太子。孫權為了讓其成材,特意安排了諸多才識品德兼備的名臣作為他的賓客朋友。於是,孫登遺囑裡所提到的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被選入東宮。他們陪著孫登研讀詩書,孫登若外出,他們就跟著騎馬射獵。孫權覺得作為未來之主的孫登應該熟悉近代史,於是就希望他能讀《漢書》。並特意讓張休去研究《漢書》很有名氣的張昭那裡學習,回來後再將所學的傳授給太子孫登。孫登與這群大臣相處融洽,經常同乘一輛車,有時候因為聽講很晚,索性就跟這些人睡在了一起。這些人在一起儼然沒有師徒、主僕之分。太傅張溫跟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和太子最親近,他要在太子身邊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問題,應當任用德行傑出的人」。孫權以為然,就任命陳表等人為中庶子。陳表他們和孫登熟悉了以後,孫登就廢除了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縟節。有一次,孫登把陳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陳表覺得這樣很不好,孫登笑道:「您的學問理應坐在我上頭。」
  不久,孫權遷都建業,徵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並讓他兼任宮府留事。孫登時常出去打獵,本來應該走近道,但為了避開農民的莊稼,他寧可多走幾里地。倘若在他打獵的地方有人種地,即使野獸橫行,飛禽撲面,他也要換個地方,就是因為他不想打擾百姓種地。孫登的母親出身卑賤,而徐夫人對孫登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被廢黜,住在吳郡,步夫人開始得寵。步夫人,臨淮淮陰人,與步騭同族,早年「以美麗得幸孫權,寵冠後庭」,且不妒忌,故久見愛待,意欲立為皇后,終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對孫登經常有所賞賜,孫登只是恭敬地接受,從不推辭。徐夫人派人來賜給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後才穿。孫權要立其為太子時,他卻推辭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后。」
  孫權笑道:「那麼,王后,也就是你的母親是誰?」
  孫登回答:「母親在吳郡。」
  孫權不說話了,他本以為孫登會說是步夫人。徐夫人雖然被廢黜了,但在孫登心裡,一日為母,終身為母。其恭孝之道,在宮廷那樣的環境下實在是難得。在關於這位仁義太子的傳說中,有一件事是經常被人拿出來傳誦的,就是彈丸事件。有一次,孫登出外打獵,騎馬飛馳時,忽然一顆彈丸從他耳邊擦過。眾人大驚失色,迅速將其圍在中間,另外一批人找兇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彈弓正在四處瞄準,這批人就把此人綁了拖來見孫登,此人已經是魂不附體。證據似乎確鑿,孫登的手下決定先將此人棒揍一頓,然後找棵樹吊死他。孫登叫人找到了從耳邊飛過的彈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此人用的彈丸要遠遠小於那顆彈丸。於是,就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人放了。
  孫登手下的人說,即使不是此人所為,必有人要對殿下不利,還是殺一儆百的好。孫登卻說,國家有國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將此人處死,那麼,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濫殺。我不但犯了國家法度,還留下了罵名,一舉兩失,你們說,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這件事會怎麼想我和父皇呢?有人曾將孫登辨彈丸一事放進智書裡,認為孫登很聰明。其實,但凡是個人就知道應該拿來彈丸比較一下,而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傳誦,無非是因為孫登的美德,在三國時期,這種行為在一個儲君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智慧了,形而上地認為,這該是一種仁德。
  此事過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家記載了下來。有一天,孫登起來想吐痰,但找不到了那個可愛的盛水金馬盂。本來,這只是一件很小的東西,貴重就貴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經過偵察,孫登找出了那個盜竊的人,他的手下人還是給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頓,然後砍腦袋。孫登很生氣地將小偷責備了一番,然後讓他滾蛋,並且告訴手下的人永遠不要再提這件事。
  當他的弟弟孫慮去世後,父親孫權痛苦不堪,兩天才吃一頓飯。孫登得知此事後,晝夜兼程趕到父親所在地,對孫權說,「孫慮走了,這是命運。如今北方的土地還沒有統一,四海之民都在翹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這樣的重擔子交給父親,可父親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反而不思飲食,我真是為父親憂慮不安。」
  孫權這才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十幾天後,孫權覺得自己沒事了,就打發他回駐地。但他卻懇求說,「兒子不能早晚向父親請安,這就是不孝。陸遜在那裡,難道父親還不放心嗎?我想再多陪父親一段時間。」
  孫權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來。不久,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務。在此期間,因為諸多地方糧食歉收,盜賊滋生,孫登明確法令,從而防範了諸多想要趁勢作亂的人。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家之能力,在大情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了人世,離開了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在他死後,孫權按照孫登的意思將另一個兒子孫和立為太子,這位第二任太子小時候就因母親王氏得寵,很為孫權喜愛,十四歲時,孫權就為其安排宮廷禁衛,並找大臣傳授其經傳。孫和喜歡學習,對才學之士也很有禮貌,因而很受朝廷內外讚頌。成為太子後,他對政事的處理並不亞於孫登。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卻是,因為沒有了孫登,才顯出了孫和的才能。
  早在孫登還是太子之時,因為自己母親被廢黜和自己身體常常感到不適的關係,他常想讓出太子之位來。首先是孫權不答應,接著就是朝中但凡有點腦袋的大臣也不答應。因為無論從子嗣繼承的傳統還是孫登的品德能力來講,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選。吳主孫權生有七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最小的兒子孫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孫權在立儲君的問題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時,孫權為吳王,就把孫登立為王太子。並且很注意對孫登的培養,精選師傅和賓友。諸葛恪、張休、顧譚和陳表號為「四友」,都是三國時的名臣代表,孫權把孫登交給這些人,顯然是對孫登寄予了厚望。241年,孫登一死,對於孫吳政權來講,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而當時在東宮的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讓後來的孫和與孫霸的鬥爭更加激烈起來。
  孫登在這些人的熏陶下,為人之表現與從政之態度頗具儒者氣質。大量關於孫登的事實,完全可以證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繼嗣人選。陳壽後來在其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在父親還很健康的情況下早早地離開了,他並沒有繼承大位,這是他自己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波折的導火索。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在242年獲得太子之位後,更是受到了連失二子的孫權的寵愛。正是基於此,他對孫和的培養絕不次於當初對孫登的培養。名儒闞澤就在這個時候出場了,他對太子孫和的教導可謂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遺餘力:「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
  《吳書》上談到孫和,說,(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以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輔、嚴維等名士為侍從。這樣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圍,自然會讓以前跟著孫登的那些人聚攏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孫和有能力,有品德,和當初的太子孫登不相上下,況且其所立符合了儒家的立長原則。當兩位太子的力量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讓孫權不得不抽時間想上一想。大概也是出於對太子勢力的忌憚,孫和被立為太子八個月後,孫權製造了一起事件,從此拉開了太子相爭的帷幕。243年八月,孫權當著群臣的面封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其實並不算什麼,但讓眾臣感到奇怪的是,孫權對這位魯王寵愛備至,幾乎比寵愛孫和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不久,宮廷裡便傳出了孫和與孫霸不和的消息來。孫權知道後,大為惱火,下令以後兩人不允許見面。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孫權是真想鎮壓太子身邊的勢力,還是愚蠢得沒有了原則。身為帝王卻不知太子之位的重要性和凶險性,沒有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他的命令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在他的「幫助」下,孫霸的勢力已經和孫和旗鼓相當了。兩個人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朝中大臣們自然也分成了兩派。從而形成了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相互傾軋。孫權這個老人壽命非常之長,孫和與孫霸斗了八年,他居然還不死,但是,朝臣們的互相傾軋已經讓他感覺到了朝堂危機。一次,他對親信說:「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兩派,事情不太好,萬一發展到當初袁氏那樣,就不好收拾了。」
  他首先對朝臣們下手,先是對支持太子孫和的朝臣進行譴責、流放甚至誅殺,接著就對付孫霸集團中的大臣們。在經過了血腥屠戮後,兩黨鬥爭才算告一段落。最後,在250年,他廢黜了孫和,又賜孫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要知道,當時他剩下的幾個兒子裡還有五子孫奮和六子孫休沒死呢,但他卻立了最小的孫亮。兩年後,孫權終於歸西,繼位後的孫亮才十歲,愚蠢與否不得而知,但因為年幼而無知卻是肯定的了。這樣一個小皇帝最終把孫吳政權拖進了萬丈深淵。
  我們現在看那段歷史,覺得很奇怪,孫權的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病死的,兩個是被他殺的。這四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而最優秀的孫登之死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最大的。試想,如果他不死,以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孫登在太子之位上長達二十一年,從未做出任何讓孫權懷疑的事情來。這就足以說明,無論孫權以後會做出多麼愚蠢的舉動,也絕對不會廢黜孫登。況且,孫登曾讓過太子位,這就更加強了在孫權心裡的好印象。
  孫登死後,圍繞著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嗣所展開的鬥爭,其持續時間之長、捲入人數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危害之重,在歷史上實在找不出第二例來。孫權雖然暫時以斷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宮之爭」,但其遺患已成。我們在惋惜孫登早逝的同時,也該責難他:為什麼不好好注意身體,而引起了後來孫吳政權那麼大的風波來!
  孫登留給孫權的遺囑,如果只看字裡行間,大概無非是想要孫權注意身體,並妥善安置好曾經在自己身邊的大臣。但如果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仔細分析,這份遺囑實在是當時對孫權的種種舉措的不認可與對時政的精彩剖析。早在幾年前,吳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史稱「呂壹事件」。呂壹靠溜鬚拍馬得到了孫權的重用,任命其為「校事」,又給了他「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丑誣,毀短大臣」的權力,專拿江南豪族下手,且連尚書令顧雍、上大將軍陸遜也被他們咬上了,可謂權勢熏天。大臣與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權矛盾的曲折體現。當呂壹因污陷朱據被抓住罪證後,孫權即「亦覺悟,遂殺呂壹」以安慰大臣。但這件事情雖然結束了,卻在諸多大臣心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孫登在遺囑中勸孫權修黃老之術,意思是想讓這位父親以無為來治理國家,很含蓄地表示了他對父親因猜疑而亂殺功臣的不滿與擔憂。
  在遺囑中,他從弟弟孫和開始,列舉了過去與他共事過的東宮屬官,希望父親能根據他們各自的才幹,分別予以重用,繼續信任他們,並特別懇請孫權凡事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十年之內,就會收到「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孫登還在遺囑中對於當時吳國的刑法嚴酷,徭役紛繁,建議孫權寬刑輕賦,以順民意。
  從上可以看出,孫登素來是關心時政並瞭解民情的,他臨終時對父親所上之言,可謂中規中矩,語重心長。孫權當時看了很是感動,並且也很認可。可後來的事實卻證明,孫登的遺囑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實際上,孫登的遺囑正是對孫吳政權所以存在的最好寫照。我們可以來看,孫吳政權幾番經營而擁有江東,與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勢。這裡面固然有孫策和孫權二人的雄才大略,但將那段歷史仔細讀之,發現,兩個人的雄才大略固然是一個因素,可有許多英雄豪傑的幫助才是他們得以成為東吳王者的最主要因素。
  第一個就是周瑜,這個被崇拜諸葛亮的人稱為心胸狹窄的人其實並非如此。孫權剛剛執掌東吳大權時,魯肅打算返回北方。周瑜就勸他留下,並把他推薦給孫權說:「此人的才能適宜輔佐您圖成大業,應當廣泛搜求像他這樣的人才,來成就功業。」
  在臨終時,周瑜又給孫權寫信說:「魯肅忠貞剛烈,遇事精心認真。如果讓他來代替我,我就是死也放心了。」這樣,魯肅在周瑜死後就接替了他的職位,掌握兵權。
  後來任尋陽令的呂蒙本是一個武將,學識淺薄,後經孫權勸告,發奮讀書,長進很快。文韜武略無所不知。魯肅見到他說:「現在您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阿蒙』了。我將拜見您的母親,並且要和你結為金蘭。」這意思很明顯,等魯肅離開後,呂蒙就代替他執掌吳國的軍事。後來,呂蒙率軍屯駐陸口,聲稱有疾病返回了京城,孫權問他:「誰可以代替您肩負重任呢?」
  呂蒙回答:「年輕將領中陸遜深謀遠慮,才能足以勝任重擔。仔細地觀察他謀劃思慮,終究能夠肩負大任,沒有人可以超過他。」
  於是,陸遜接替了呂蒙。這四個人被《容齋隨筆》的作者宋人洪邁稱為孫吳四傑,他們在其任上都對孫吳政權做出了貢獻,分別打敗過曹操、劉備。孫登的遺囑裡讓父親善待自己所提到的那些人也正是這四個人將大任交給下一個傑出人物的翻版。從這一點上講,孫吳政權的存在無非是靠人才濟濟。我們仔細讀孫登的遺囑,就會發現,他對整個國家的擔憂是多麼的沉重。他對父親的種種舉措是多麼的擔心,在他的遺囑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臣子對國家的無限盡忠之情,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無限敬愛與溫柔的告誡之意,是一個未來皇帝對自己不能承擔大任的深深的懺悔。
  如果說,孫登的遺囑裡有什麼奧秘的話,那也只能是說,他看到了自己國家的潛在危機,他看到了父親處理一些事情的不正當方法。他想用自己最後的話來喚醒父親,希望父親能按照自己所佈置的一切走下去。可惜,這一切並沒有被孫權所採納,在他死後,孫權的昏庸導致了孫吳政權的崩潰。我們不可以假設孫登若在,孫吳政權是否能永遠地存在下去。因為孫登畢竟死了,他的死於生者來講是大痛苦,於整個孫吳政權來講是最大的不幸。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孫吳太子孫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