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82276761 2014-12-11 23:07
前蘇聯“龍”式坦克殲擊車
讓坦克發射火箭或飛彈一直是坦克設計師的夢想,早在1930 年,蘇聯人就在KB-1 重型坦克上安裝過多管火箭發射器,衛國戰爭時期還研製過T-60 輕型坦克火箭炮。上世紀50 年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對飛彈一度產生了極端迷信,軍事和科技強國都不約而同的試圖在一切武器領域應用飛彈技術。陸軍裝甲兵也不例外,在蘇聯,很多的飛彈發燒迷(這裡最著名的是赫魯曉夫)提出把飛彈和主戰坦克結合起來,試圖發展一種用尖端技術堆砌的史無前例的超級坦克。從50 到70 年代,蘇聯研發了一系列以反坦克飛彈為武器的主戰坦克,並且有一款幸運的在蘇聯陸軍短暫裝備,那就是本文要講述的IT-1 型“龍”式坦克殲擊車。
[attach]104506[/attach]
[attach]104507[/attach]
1956 年1 月31 日,在全蘇坦克工業會議上,曾被史達林譽為“蘇聯天才的武器管理者”,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衛國戰爭時期的坦克工業人民委員В . А . 馬林舍夫(В . А . Малышев)上將首次正式提出把反坦克飛彈安裝在坦克上構成坦克殲擊車,從而取代傳統坦克的想法。馬林舍夫系統的論述了把具有極高命中率和威力巨大戰鬥部的反坦克飛彈與主戰坦克結合起來帶來的戰術優勢,以及對這種新一代武器的發展設想,他認為未來的坦克部隊必須以發射反坦克飛彈作為基本武器。當他問及幾個坦克設計局:誰想發展這種發射反坦克飛彈的未來坦克?出於對未知世界的本能恐懼,沒有一個設計師主動站出來接受這個任務,該提案無疾而終,被擱置了。然而馬林舍夫並不氣餒,他首先協調了蘇聯武裝力量和國防工業上層領導的意見,並得到他們的支持,他們認為未來的蘇聯坦克必須是能夠發射飛彈的坦克。在1956 年8 月,馬林舍夫又一次召開了坦克工業會議,這一次,邀請了蘇聯陸軍坦克兵、火箭- 砲兵等兵種的主要領導列席了會議,會上經過討論,形成了一份蘇共中央決議和部長會議草案,內容是:火箭- 砲兵和坦克兵聯合研製一種履帶式戰斗車輛,並命名為殲擊坦克,該坦克以反坦克飛彈為主要武器,帶有厚重裝甲和自動火控,以及自動裝填系統。會上對該坦克- 飛彈武器系統達成三項一致共識:
1 、步兵反坦克飛彈只能作為坦克部隊的輔助武器;
2 、未來坦克部隊的預備隊應以重型導引武器為主要打擊火力;
3 、研製配備飛彈的專用殲擊坦克,作為摩托化步兵和坦克兵部隊進攻和防禦作戰中集中使用的突擊力量。
下塔吉爾的T-55 坦克總設計師Л . Н . 卡爾采夫(Л . Н . Карцев)在他的回憶錄《我的下塔吉爾歲月》一書裡寫到:會議後開始對任務進行分組,科京想主導這個新業務,他們試圖聯合車里雅賓斯克伊薩科夫拖拉機廠和一些飛彈設局來主控全局,發生了激烈爭吵。在著名的航空武器設計師亞歷山大. 諾德爾曼的支持下,方案最終獲得批准。
1957 年5 月,蘇聯部長會正式下達命令,開始研製坦克殲擊車。車輛系統由下塔吉爾的第183 “烏拉爾工廠”的卡爾采夫擔任總設計師,飛彈系統由亞歷山大. 諾德爾曼擔任總師,並正式命名為“龍”(ДРАКОН)式反坦克飛彈系統。後來部長會議由決定改由國家無線電委員會第一設計局(KB-1 )和第14 中央試驗設計局(ЦКБ -14 )聯合進行飛彈系統的研製,再後來又改為中央實驗設計局獨自研製。
“龍”式坦克殲擊車的第一個原型樣車叫做“ 140 工程”,以T-54 主戰坦克為基礎改進而來,1958 年生產出第一台樣車,但因為性能不佳未獲坦克工業管理局審定而終止研製。第二個樣車以新的T-55 坦克為原型,但仍然未獲通過。1961 年開始使用最新的T-62 超級坦克的166 型工程樣車作為原型車,工廠代號為“ 167 工程”,該車在T-62 砲塔後方安裝了一個暴露的敞口飛彈艙,用於容納“龍”式反坦克飛彈,顯然,這種粗糙的設計不會獲得蘇聯坦克兵的青睞,該型號同樣無疾而終。最後定型的樣車型號為“ 150 工程”,仍然以T-62 主戰坦克為基礎,車體基本無改動,仍為焊接軋製裝甲,採用了全新設計的低矮的扁半球形鑄造砲塔,無主砲,砲塔為電驅動+ 手動備份,這在當時是跨時代的尖端技術。“龍”式坦克殲擊車的裝甲防護,車體為軋製裝甲焊接而成,不同部位的裝甲厚度也不同,分別是20 ,30 ,40 ,80 和100 毫米,與原型T - 62 坦克基本相同。半球形鑄造砲塔正面裝甲厚度為120 至200 毫米,其他部位根據受到戰場威脅的程度,厚度從60 至135 毫米不等。該車戰斗全重34.5 噸,車體長度6.63 米,車寬3.3 米,車高2.2 米
[attach]104508[/attach]
[attach]104509[/attach]
167 工程樣車,砲塔後部安裝有簡單的飛彈發射器
為了確保“龍”式坦克殲擊車核條件下仍能夠進行戰鬥,該車配備了超壓三防系統,確保駕駛艙市和車體密封並保持正壓,可以利用離心增壓系統對放射性塵埃和化學生物武器進行淨化。使用潛渡設備,可以涉渡5 米深、700 米長度的河流。動力艙位於車體後部,安裝一台580 馬力的V-55A 柴油機條,三個主油箱容量是695 升,車尾還可攜帶2 個285 公升容量的外置燃料箱。使用主油箱的最大公路行駛里程達到470 公里,使用外置副油箱時可達670 公里。傳動箱為機械傳動,與T-62 坦克相同。配備R-123 通訊機用於成員之間聯絡,P-124 無線電通訊電台系統用於外部聯絡。
150 工程樣車的乘員組由三個人組成:一名駕駛員,一名砲長和坦克車長。他們各自配備光學潛望鏡或指揮瞄準系統。飛彈系統位於砲塔中央,儲彈箱左側是車長坐席,其座椅前方安裝有:洲視指揮潛望鏡,接線控制盒,砲塔內機槍槍架,潛望鏡清洗儲液瓶。右側為砲長坐席。砲塔頂部裝有飛彈發射導軌,砲塔內裝有一套“龍”式反坦克飛彈系統,自動化的長方形飛彈儲彈箱被固定在能夠升降的發射導軌裝置上,發射裝置可以自動將折疊的待發彈從儲彈箱內提出,並送入砲塔頂部的發射導軌,自動開始充電和自檢,並同時自動展開前後彈翼。晝夜瞄準系統和發射系統都是穩定的,戰場環境下,該車可以行進間或短停發射,可利用穩定係統在行進間導引飛彈打擊運動目標。
為了實現晝夜作戰,該車還配有TVN-2 型夜視儀。輔助武器是一挺7.62 毫米PKT 機槍,備彈2000 發,儲存在8 個機槍彈鏈盒內。此外,駕駛艙還備有3 支7.62 毫米的AK-47 步槍,備彈600 發,12 枚手榴彈,照明槍以及20 發照明彈。
[attach]104510[/attach]
“龍”式反坦克飛彈系統的工廠代號為3M7 ,彈徑180 毫米,彈長1250 毫米,全重50 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00 米/ 秒。聚能彈頭可以擊穿以30 度角安裝的250 毫米厚均質鋼裝甲板。飛彈由四片巨大折疊式尾翼穩定,3M7 的尾翼折疊機構很複雜,因為翼展巨大,無法沿飛彈彈體直接折疊,蘇聯設計了將飛彈尾翼橫向旋轉90 度,再向前折疊的方案。 飛彈的控制面為X 型佈置的4 片前置鴨式舵機,飛彈在飛行中以每秒兩圈的速度沿縱軸旋轉,“龍”式飛彈發射系統備彈15 枚,其中儲彈箱可容納12 枚飛彈,另外3 枚飛彈安放於砲塔後部的車體空間內。
3M7 反坦克飛彈為光學跟踪,半自動無線電指令導引,一開始,第14 中央試驗設計局為該飛彈謀劃了兩種導引體制,一種是半自動無線電指令導引,另一種是主動紅外導引,但在研製主動紅外引導頭時發生了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紅外敏感器的敏感程度不夠,常常無法捕獲複雜背景裡的目標。這種跨時代的設計被迫中止了,最後定型的3M7 飛彈仍然是無線電指令的,但其導引方式同時設計有自動頻率轉換功能,使該殲擊坦克能夠在行進中同時發射多枚飛彈打擊不同的目標(類似於AH-64 武裝直升機利用不同雷射編碼同時控制數枚海爾法飛彈打擊多個目標),這在當時是一項很科幻的尖端技術。
[attach]104511[/attach]
[attach]104512[/attach]
[attach]104513[/attach]
IT-1 坦克殲擊車技術戰術性能
戰鬥重量:34.5 噸 乘員:3 人
外形尺寸:
車長 6630mm 車寬 3330mm
車高 2200mm 離地間隙 430mm
裝甲厚度:
車體100mm 砲塔 206mm
武器裝備:
“龍”式反坦克導彈,備彈15 枚
7.62 毫米機槍,備彈2000 發
發動機:580 馬力V-55 柴油機,V 型,12 缸,水冷。
公路速度 50 公里/ 小時 公路最大行程 550 公里
越障礙:
牆壁高度 0,8 米 溝槽寬度 2,80 米
涉水深度 1,40 米
[attach]104514[/attach]
1 、駕駛員座椅 2 、控制面板
3 、飛彈控制系統天線 4 、“龍”式反坦克飛彈
5 、飛彈儲彈箱 6 、飛彈裝填裝置
7 、車長座椅 8 、三防增壓系統
9 、B-26 柴油機 10 、變速箱
11 發動機水冷卻系統散熱器 12 、風扇
13 、200 升附加燃料桶 14 、後牽引尾鉤
15 、行星齒輪傳動裝置 16 、扭桿
[attach]104515[/attach]
17 、前翼子板 25 、後擋泥板
18 、大燈 26 、換熱器
19 、牽引繩 27 、副油箱支撐托架
20 、砲塔座圈 28 、單向排氣歧管
21 、砲塔座圈軸承座 23 、發動機艙蓋
29 、駕駛員艙門 30 、駕駛員潛望鏡設備
[attach]104516[/attach]
32 、翼子板支架 37 、扭桿支柱
33 、車體首上裝甲 38 、扭桿支架平衡器
34 、車體前下裝甲 39 、車體側裝甲板
35 、前助動輪 40 、扭桿減振器支架
36 、限制器 41 、變速箱油底殼板
[attach]104517[/attach]
42 、扭桿減震器 45 、扭桿阻尼緩衝器
43 、聯結耳軸 46 、耳軸
44 、限位器 47 、均衡器
[attach]104518[/attach]
48 、Л -2 Г紅外燈 52 、外部燃料箱
49 、P-123 無線電天線 53 、風機緊固螺栓
50 、ОУ - ЗКГ探照燈 54 、備用履帶板
51 、ОПВТ潛渡管
[attach]104519[/attach]
55 、飛彈舵機 62 、固定支架
56 、穩定尾翼 63 、車長艙門
57 、彈飛發動機 64 、鉤
58 、發動機噴嘴 65 、ОУ - ЗКГ探照燈支架
59 、夜視儀 66 、同軸機槍;
60 、砲長艙口蓋 67 、飛彈儲運架
61 、飛彈發射架蓋口 68 、飛彈緊束裝置
研製過程
1964 年4 月,兩輛“ 150 工程”樣車被試制出來,並投入試驗運行。到1964 年底試射了94 枚 “龍”式飛彈,跑車試驗600 摩托小時,在測試中該飛彈表現出良好的可靠性(可靠性高達96.7% ),但同樣也暴露出很多缺點,譬如過於笨重的導引設備,其發射導引裝置重達570 公斤,落後於國際標準的電子元件,過大的射擊死區等等。但該飛彈的優異性能在實彈射擊中得以體現,在IT-1 測試中,靶標被設置為距離1250 米、2000 米和3000 米三種,坦克發射裝備被分成“靜對靜”“靜對動”和“動對動”三個狀態,坦克和目標的運動速度都設定為20 公里/ 小時。在“靜對靜”射擊時命中率高達98% ;“靜對動”狀態分別為97% 、88% 、64% ;“動對動”狀態分別為70% 、31% 、15% ,不要小看這3000 米15% 的命中率,要知道在60 年代初,普通的主戰坦克在3000 米交戰距離上的命中率幾乎為0 。該設計試驗階段在1965 年完成,同年5 月,“龍”式火箭坦克被正式命名為IT-1 型殲擊坦克(IT 是俄語истребитель танков的縮寫,意即“坦克殲擊車”),又經過長達三年的試驗和改進,1968 年9 月3 日,蘇聯部長會議正式批准IT-1 “龍”式殲擊坦克定型,計劃安排1968 年至1970 年度進行小規模生產並裝備部隊試用,僅在1970 年,伊日夫斯克工廠就生產了2000 枚3M7 飛彈,烏拉爾車輛廠生產了20 輛IT-1 殲擊坦克車體。
[attach]104520[/attach]
陳列於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的IT-1 殲擊坦克
裝備結局
蘇軍最高統帥部曾計劃用IT-1 龍式坦克殲擊車裝備摩托化步兵師和坦克師下屬的獨立坦克營,屬於由師首長直接掌握的戰役預備隊,作為關鍵時刻的突擊力量。該坦克殲擊車克服了以往輕型反坦克飛彈發射車不能用於正面對抗的弱點。這樣,每個摩步師都裝備有一個五連制的獨立坦克營,配備51 輛坦克殲擊車,既可以用於進攻作戰時的威力偵察,也可以用於防禦堵口子時的硬碰硬的反坦克作戰。
但由於僵化的蘇軍指揮體制,坦克屬於坦克兵種部管轄,飛彈屬於火箭- 砲兵種部管轄,這兩個兵種都急於爭奪坦克殲擊車這種新生武器的管轄權,這種爭奪令蘇軍統帥部很為難,最後不得不決定在白俄羅斯軍區裝備一個由坦克兵種部管轄的IT-1 獨立營 ,再在柯爾巴仟軍區裝備一個由火箭- 砲兵種部管轄的IT-1 獨立營 。這樣和稀泥的後果是,由坦克兵管轄的,得不到火箭- 砲兵的技術保障,由火箭- 砲兵管轄的,坦克兵部絕對不聞不問。由於保障不力,裝備部隊後效果不良,最後兩個兵種部都對IT-1 殲擊坦克持否定態度。在歷經數年的坎坷的部隊實裝試驗後,由於反響不佳,這兩個營被同時撤裝解散。剩餘的IT-1 殲擊車,有的被改為坦克牽引車,有的被運回下塔吉爾用於其它項目改裝。至此,世界上第一個正式裝備部隊的純飛彈坦克,就這樣黯然離場了。
古巴飛彈危機後,飛彈愛好者、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決心徹底改變世界面貌,遏制美國的核優勢地位。他命令軍工集團集中力量研發飛彈和發射飛彈的武器。赫魯曉夫要求3 個坦克設計局都要研製發射飛彈的坦克,分別是卡爾采夫負責的“ 150 工程”和“ 167 工程”,莫洛佐夫負責的“ 430 工程”,以及裝有升降式飛彈發射器的科京“ 282 工程”。最終只有150 工程幸運的完成研製並裝備部隊,它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純粹以飛彈作為主戰武器的坦克。赫魯曉夫下台後,反對發展坦克、獨尊飛彈的觀點被否定。但從那以後,蘇聯人意圖使坦克能發射飛彈的步伐並未停止,最終在坦克炮射飛彈上大放異彩,發展出擁有三種基礎型號(9M112 、9M117 、9M119 )的12 種坦克炮射飛彈。這時,馬林舍夫在50 年代倡導的飛彈- 坦克思想,才圓滿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