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不讓螃蟹剪燕尾 一街之隔 穿梭百年飛揚篤厚之間

salie 2010-10-19 12:00

不讓螃蟹剪燕尾 一街之隔 穿梭百年飛揚篤厚之間

記者謝禮仲/新竹報導‧攝影

隔一條街,就能從現代走回數百年前的生活場域,在燕尾馬背的飛揚篤厚、磚紅街廊的樸拙平實間;在熱鬧市場的親切笑語和傳統美食裡;在傳承數代的傳統行業、器具中,寧靜幽緩、勤勉認真,如汨汨活水不絕。新竹客家小鎮,新埔,便具有這樣的魅力,在這個柿餅製作的時節,欣賞成片金黃柿餅之際,也別忘了走訪這個在旱坑山腳下的小鎮。

清朝乾隆年間,客家移民順著鳳山溪溯源而上,在新竹平原東部落戶墾拓,又得官府奧援成為官墾地,繁華盛極一時,不遜於同期的竹塹城。商業鼎盛後,富人家造起一座座深宅大院,客家特有的勤奮與宗族凝聚力,也讓此間成為台灣宗祠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尤其是燕尾建築,在熱衷古蹟巡禮者眼裡,無疑是欣賞客家宗祠與傳統合院建築的寶庫。

新埔最熱鬧的中正路,新式樓房與車水馬龍,彷彿與其他鄉鎮無異,但信仰中心、傳統行業或顯或隱,散布其間,讓有心人尋覓細訪。輕鬆踱步間由中正路往南北鑽進小巷,空間意象迅即改變,南側的和平街,是宗祠院落的優美寧靜,北側的成功街,則是喧鬧褪去、猶存古味的磚廊街屋。

中正路南側的和平街,朱氏家廟如小巧樸實的尋常客家合院,矗立於最東端,此去短短五、六百公尺間,依序分布著潘氏古宅、劉氏祠堂、張氏家廟。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12/i1612969.jpg[/img]
▲新埔和平街上的客家宗廟密集,讓人走入數百年前的時空。(記者謝禮仲攝影)

廣闊草坪上,一道圍牆圈起潘氏古宅的靜謐優雅,只從鑲在牆上的鏤空花窗中,幽幽向外飄散。牆內「孝友傳家」的素雅門樓前,石板鋪出一條狹長空間,時間彷彿完全隔絕於外的停滯凝結,讓人在暖陽徐風中覓得心靈沈澱而逐漸擴散的平靜。

被列為三級古蹟的潘宅為「一堂四橫」,正身與左右橫屋間築一圍牆,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形成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牆身以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內圍牆以泉州白石砌出一道牆以表現門樓,為其最特殊之處。新埔的燕尾算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密集之處,但傳說潘宅所在為「螃蟹吉穴」,為免燕尾被螃蟹剪掉而全採馬背,堅實的磚牆石座,更加增顯其篤厚沈穩。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12/i1612968.jpg[/img]
▲潘氏古宅的馬背篤厚穩重,在新埔的燕尾建築群中,獨樹一格。(記者謝禮仲攝影)

隔鄰數步的劉氏祠堂也是三級古蹟,優美的燕尾飛揚破空,尤其連兩側護龍都採燕尾屋頂,極為罕見。劉氏祠堂為「單進三橫」的建築,正身部份五開間,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祠堂內供奉93座先祖牌位,其中就有37位獲得功名,劉家祠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三多的美譽,「劉氏家廟」、「文魁」、「恩元」、「藜照東瀛」、「源遠流長」等匾額均具歷史價值,「本支百世」的牌匾還是出自名將劉明燈之手,尤其珍貴。

劉氏祠堂繼續走和平街,還有一座張氏祠堂,面向鳳山溪,視野極佳,但因背向和平街,不太容易發現。它原是兩層樓、雙進的建築,後遭焚毀,重建後改為一樓單進之今貌,庭院至屋內,全採大陸青斗石鋪設,現無人居住,由管理委員會管理。由此走出中正路,對面還有一座陳家祠,就在鎮公所前。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12/i1612967.jpg[/img]
▲歷代祖先的牌位層層高升敬拜,顯示客家人特重家族源脈的傳統。(記者謝禮仲攝影)

[img]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612/i1612966.jpg[/img]
▲新埔堪稱客家宗祠最密集的區域,而且幾乎都採燕尾形式。(記者謝禮仲攝影)

離開鬧區往西約2.5公里處,另有一處三級古蹟的上枋寮劉宅,人稱「雙堂屋」。1919年大規模整建,前埕寬廣、佔地廣闊,建築基地約三萬平方公尺,耗費十年光陰,建成「二堂六橫」形式,共99個房間,近年右外橫屋改建三層樓房,平面變成「二堂五橫」,儘管如此,古厝也講求樸實風格,但宏偉氣勢不減。

劉宅的特色不在華麗,而在兼具三合院與四合院的配置,中央強化祠堂的莊嚴神聖,也滿足私密與防禦的需求,加上客家人規定即使外出謀生定居,也不能另立祖牌奉祀,讓世代子孫圍繞宗祠居住的環境,也是客家建築的特點,劉屋將此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讓螃蟹剪燕尾 一街之隔 穿梭百年飛揚篤厚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