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航母碰撞事件

AA82276761 2014-11-25 08:33

航母碰撞事件

遼闊的大海發生的艦船撞擊事件很多,令人不由感嘆天地之大,世界太小。為避免發生海上碰撞,國際海事組織制訂了《國際海上避碰規則》。規則規定,不論軍艦還是民船,在海上航行都應遵守該規則。避碰規則大大降低了碰撞事故,但要杜絕事故是不可能的。規則是人來執行的,執行規則會遇到許多複雜因素,而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人,處置不當或違規操作都會導致嚴重後果。海上碰撞基本都是人為因素導致。夜間與不良氣候航行、編隊戰術機動、狹窄水道與繁忙航道航行,是碰撞事故的高發場合。

在軍艦裡,航母屬於坨大的艦種,若在海上不幸與它碰撞,倒霉的通常是撞它或被它撞的軍艦。

[attach]103130[/attach]
1964年5月6日,美國“尚普蘭湖”號航母與“迪凱特”號驅逐艦發生碰撞。“迪凱特”號驅逐艦滿載排水量4000噸,以那個年代標準衡量,它的個兒也不小了,但與滿排3.6萬噸的“尚普蘭湖”號航母相比,實在不是一個重量級,結果悲劇發生了。

[attach]103131[/attach]
看上去屬於磨擦式的碰撞,但“迪凱特”號驅逐艦的上層建築還是跟被推土機推過一般,險些被夷平。

[attach]103132[/attach]
這次碰撞後果很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看照片。

“迪凱特”號驅逐經過耗時2年的修理和現代化升級,加裝了區域防空飛彈,搖身一變,成為飛彈驅逐艦了,舷號亦改為DDG-31。

1975年11月22日,美國航母編隊再次發生海上碰撞事故。這次的主角為“甘迺迪”號航母與“貝爾納普”號巡洋艦。“貝爾納普”號巡洋艦上層建築為當年很時髦的鋁合金結構,碰撞後整個上層結構都被燒塌了,成了焦黑的金屬廢墟。這次事故對美國海軍刺激很大,後來採用鋁合金結構的美國軍艦,全部進行了改裝,改為鋼結構。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汲取了教訓,英國人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1982年福島海戰,中彈的英國戰艦裡很多都採用鋁合金結構,因大火難以撲滅而報銷,比如“謝菲爾德”號等。

不知何故,近來美海軍新艦艇(比如瀕海戰鬥艦),有些又開始採用鋁合金結構了。

[attach]103133[/attach]
[attach]103134[/attach]
[attach]103135[/attach]
“甘迺迪”號還好,局部表皮被烤糊了,無甚大礙。

[attach]103136[/attach]
[attach]103137[/attach]
[attach]103138[/attach]
[attach]103139[/attach]
“貝爾納普”號可慘了,上層結構被燒塌了,成了焦黑的金屬廢墟。

[attach]103140[/attach]
這次碰撞事故不到1年,“甘迺迪”號航母再次出大事:1976年9月14日,編隊內一艘艦齡31年,行將告老的老爺級驅逐艦“波德隆”號操作失控,一頭撞向“甘迺迪”號航母,結果該艦主桅撞得不知所踪,軍艦半漂半浮地在海上熄了火。還好是鋼結構,沒像“貝爾納普”號似的一把火自焚。

[attach]103141[/attach]
[attach]103142[/attach]
[attach]103143[/attach]

1980年7月29日,在菲律賓附近海域,“中途島”號與巴拿馬籍貨輪“仙人掌”號親密接觸,就算是輕碰吧。“中途島”號起飛甲板受損,3架停放在甲板上的“幽靈”式戰鬥機受損,其中2架機尾被撞爛。

[attach]103144[/attach]
[attach]103145[/attach]
“仙人掌”號貨輪船頭破損,幾個吊桿東倒西歪。該船裝了一船木頭,木頭可是很好的救生器材。估摸誰落水,大可在這片溫暖的海域抱著落水的木頭好好洗個海水澡了——當然,別遇到鯊魚:)

又過了幾年,到了1984年3月21日,這次碰撞帶點火藥味了:蘇聯K-314號(VI級)核潛艇在監視、跟踪美國航母編隊演習過程中,與“小鷹”號航母(CV-63)相撞,雙方都掛了彩,於是一拍兩散。美國航母水下部位也受損,不得不開到日本進行維修。

[attach]103146[/attach]

事實上,K-314號已跟踪踪“小鷹”號航母編隊好幾天了,美軍也發現了這艘蘇聯核潛艇。但這艘蘇聯核潛艇速度快,跟牛皮糖似的甩不開,雙方最終撞上了。雖然曾發生過蘇聯核潛艇撞擊美國護衛艦與核潛艇的事,但那是蘇聯艇長以大欺小時才會採取的戰術動作。肯定的是,蘇聯艇長不是神風隊員,絕不會以卵擊石,故意拿自己的核潛艇去撞擊龐大的美國航母,那可純粹是找死。

美國航母服役期長達50年,這麼長的時間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因此每艘老美航母都會有一本帳,遇到的各種險情,包括碰撞、剮蹭的事兒肯定不止這幾例。區別在於有的公諸於世,有的沒有。

說完美國航母,再看看澳大利亞。在亞太,澳大利亞也曾是航母大國,曾擁有過好幾艘航母。1960年代是澳大利亞航母碰撞事件的高峰年代,兩次航母碰撞事故都是在海上編隊機動時發生的,而且都在夜間,兩次碰撞都發生在“墨爾本”號。“墨爾本”號先後把兩艘驅逐艦撞為兩截,堪稱驅逐艦切割機。

話說1964年2月10日晚上,“墨爾本”號進行編隊機動,來了個“U”形掉頭轉向。擔任護航任務的的“Voyager”號驅逐艦原本在“墨爾本”號左舷位置,在轉向過程中,兩次穿越“墨爾本”號航線想回歸原來位置,再次穿插“墨爾本”號航線時,被“墨爾本”號航母撞為兩段,隨即沉沒。編隊隨即終止訓練,開始救撈落水倖存者。“Voyager”號驅逐艦共有314名艦員,這次事故導致該艦82人死亡。

[attach]103147[/attach]
“墨爾本”號與“Voyager”號驅逐艦,攝於1963年。

[attach]103148[/attach]
[attach]103149[/attach]
[attach]103150[/attach]
“墨爾本”號與“Voyager”號驅逐艦撞擊示意圖。

1969年6月3日,美澳舉行聯合反潛演習期間,“墨爾本”號航母再次發威,把美國“埃文斯”號撞為兩截。

根據演習劇情,美國“埃文斯”號驅逐艦離開編隊前出進行對潛搜索,隨後在海上來了個“U”形掉頭轉向,以便重新歸隊,結果與“墨爾本”號航母開了個面對面。夜裡黑燈瞎火的,只能憑藉舷燈判斷對面艦船來向,舷燈為左紅右綠,在海上,若看到舷燈為左綠右紅了,說明你們一定是對頭開了,有相撞危險。

[attach]103151[/attach]

按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在迎頭對開的情況下,雙方應該鳴汽笛一短聲,表示“我艦正在向右轉向避讓”,並各自右轉避讓,而且動作幅度要大,以便對方看到你在避讓,切忌小舵角轉向。美國驅逐艦倒是按照這個規定急速右轉了。“墨爾本”號航母卻來了個左轉,於是轟隆一聲,兩艦猛烈撞在一起了。這次撞擊很猛,美國“埃文斯”號驅逐艦被攔腰切斷,撞成兩截,艦長也跟著前半截艦體沉入大海。“埃文斯”號共有273名艦員,這次撞擊事故導致該艦74名艦員遇難。

這次碰撞事故情況挺複雜:開始時美國驅逐艦是向左邊開的(美艦是小角度左轉,屬於錯誤動作。按避碰規則應該是大角度右轉),兩艦是可以錯身而過的。要命的是,“埃文斯”號感覺要撞上了(夜裡能見度不好,對對方航向很容易誤判),結果急速右轉,這個避讓動作本身沒錯,但顯然太晚了,橫穿航母航線。這動作跟打籃球帶球過人似的,先左後右地虛晃一槍,等於是“晃”了航母一道。這種情況,即使是老鳥在航母艦橋上指揮,也能驚出一身白毛汗。見到“埃文斯”號開始是小角度向左轉向航行,“墨爾本”號航母原本打算向左避讓一下(真是好心辦壞事。按規則,應該右轉避讓,即使撞了,也是對方責任) ,但誰想到老美急速右轉?

據事故調查,相撞時美國“埃文斯”號驅逐艦的艦長不在崗,睡覺去了。值更官是兩個菜鳥:一個未能通過資格考核,另一個是個生手,這倆身邊沒老鳥保駕。編隊夜航+複雜戰術機動+迎頭對開+菜鳥當班~~~杯具條件已然湊足了,於是撞到一起。

[attach]103152[/attach]
[attach]103153[/attach]
[attach]103154[/attach]
“墨爾本”號艦艏被撞爛,艏柱被撞出一個大口子,彷彿咧嘴笑。

[attach]103155[/attach]
[attach]103156[/attach]
“埃文斯”號被攔腰斬斷,前半截沉入大海。

撞擊事故後,兩家打官司,各說各有理,弄得案情挺複雜,過程挺扯皮。官司是在美國打的,最後不了了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母碰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