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boi 2014-11-11 00:40
當愛成了習慣,除了寂寞的平淡還會剩下什麼?
我的遠房親戚中,有一位年約四十五歲的長輩,按輩分我要叫她「阿姑」,但我們和這位「阿姑」的往來卻相當少。前些日子我祖母過世的時候,這位阿姑才又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
我的阿姑很能幹,遺傳了家族的巧手,自己開了間餐廳,生意興隆。
阿姑的先生看起來是個靜默的老實人,常常坐在餐廳的櫃台,默默地幫忙打理帳款及餐廳的庶務。兩人之間就像存在一種不用言語的默契,一個張羅、一個買單,不需多加溝通卻也不曾忙裡出錯。
而阿姑那一對正在念大學的兒女,則都有一雙與母親一樣機靈的眼神。
祖母的葬禮,讓我們這些好久不見的親戚再度聚首。在禮成後的飯局上,阿姑長嘆生死的無奈,不免想起過去的好友;於是大家席間,要他們那些年長一輩的,趕緊用現代的高科技去把過去的同儕校友找回來。
於是,在兒女的幫忙下,阿姑開了生平第一個Facebook帳號。天知道這Facebook的連線力量驚人,才短短的時間就讓阿姑找回許多過去的朋友。
在這些朋友中,有一位阿姑過去不太熟的老朋友,但重新相認後,兩人卻一見如故。
老朋友常幫忙安排各種同學聚會(每次聚會必約阿姑),並且很細心地在聚會結束後送阿姑回家(在不驚動其他朋友的情況下);老朋友也常光顧阿姑的餐廳,天冷時,還會趁阿姑的先生不在,私下遞上加熱過的暖暖包……
種種的貼心舉動,好像讓阿姑回到年輕的歲月、倍戚恩寵。
對阿姑來說,這樣凝聚在心裡的悸動與暗流,已稱得上是年近半百時的新戀情。但這樣的黃昏之戀,更讓阿姑重新去檢視,和那木訥的另一半之間的婚姻。
說真的,當兩個小孩都已經養到這麼大了,年輕時齊心拚事業而形成「相敬如賓」的相處方式,在這一切都已穩定的年代,卻不知不覺成為「相敬如冰」的習慣了。
在「內冰、外火」的處境下,阿姑不惜為了這萌芽的戀情,頻頻向先生扯謊要外出與姊妹掏吃飯。但那扯過的謊就像滾雪球一般,把阿姑的心滾得離先生愈來愈遠。
阿姑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婚姻,我還要嗎?」
但困難的是,阿姑又很難做決定:「這個婚姻我不要了。」
於是阿姑心裡痛苦極了,在婚姻的殼裡享受愛情的甜,內心卻如刀割一樣,心亂如麻。
愛情中,我們會說這是「愛情倦怠感」,不如來一段關係冷靜期,合則來,不合則去。
但若像這樣發生在老夫老妻的婚姻中呢?
我想連阿姑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真的遇上了真愛,還是處於婚姻倦怠期,或者根本是忙家事忙得太累了,抑或'所有的愛情只要遇上了婚姻的「牢籠」,都無法避免被現實沖刷而歸為平淡,讓所有婚姻中的一切,都成了沒有激情的「習慣」?
在心理學中,有許多對於「習慣」的探討。
研究顯示:人們有九成的日常活動源自於習慣。於是,小白撥撥頭髮、咬咬指甲、低頭沉思這種微不足道的事情,大到每天的思考和重大決定……都受到習慣的影響與控制。甚至有心理學家說,習慣就等於人們的性格,一旦塑造就很難改變。
至於那些最難改變的習慣則來自於生活中最「單純不變」的元素。
心理學家用「走熟悉的路」來做比喻:試想,如果你每天上班都習慣走同一條熟悉的路,突然有一天,那條路因為施工而壅塞不堪,你為了避免上班遲到,勢必內心會開始規畫起一條新的路線。有趣的是,你常常會發現,自己又不知不覺地走上那條熟悉的路。
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潛意識的習慣已經取得了腦袋的控制權;除非你認識自己的潛意識,並且去調整它,否則,你很難改掉這重複性的選擇。
果然,當阿姑正在「內冰外火」中掙扎的時候,在一次扯謊與姊妹淘吃飯,實則偷偷和老朋友約會的過程中,姊妹淘正好打電話到阿姑的餐廳,被當時坐在櫃台的先生給接到,於是先生打電話給阿姑,質問她的去處。
阿姑在約會中突然接到先生的來電,支支吾吾的簡直亂了方寸。掛掉電話的剎那,老朋友正打算伸手安慰阿姑,沒想到阿姑觸電似地縮回了雙手,頭也不回地奔入黑夜中。
那天,阿姑並沒有回家,她女兒打電話來要我幫忙找一找。我們一起找遍了許多地方,沒想到後來卻在阿姑和她先生最早相遇的那個公園,找到了阿姑。
那晚的阿姑,看起來很疲憊、很疲憊,看起來哭了很久、很久,但她潛意識裡的習慣,卻領著她到她真正歸屬的地方。
阿姑後來還是回家了。
我再到餐廳去的時候,仍然看到姑丈默默地坐在櫃台抽著老菸,而我們家族裡則沒有人敢開口間,那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依照習慣心理學的觀點,我知道阿姑和姑丈的關係,並不是一段短暫而多變、缺乏承諾而可任意更改的愛情。
這是一段長達二十年的婚姻,那平淡的愛情,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阿姑性格中的一部分。
人在習慣中,都容易受到窗外春光的誘惑,但若談到要放掉這些習慣,這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但令我動容的是,從阿姑和姑丈不經意增加的肢體互動中,我知道阿姑並未向她那乏味的習慣妥協,她正嘗試在平淡的習慣中,增添新的元素。
當愛變成了習慣,總令人以為關係中只剩下寂寞的平淡。
只是我們都忘了,這平淡的習慣背後,卻是早年的深刻愛戀所逐步刻畫下的愛情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