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蜀漢後期大將、右車騎將軍廖化

boiboi 2014-10-28 22:19

三國蜀漢後期大將、右車騎將軍廖化

  廖化(?~264),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中鄉侯。廖化是三國演義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初為前將軍關羽主簿,關羽戰敗後,曾詐降東吳,後詐死,帶著母親回到蜀國。在途中遇到劉備攻打東吳。劉備很高興見廖化忠於蜀國,便封於廖化為宜都太守,後提升右車騎大將軍,兼任并州(今太原)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著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咸熙元年(264)蜀國滅亡後廖化與宗親欲遷徙河南洛陽安家,當年途中病故。嚴顏、黃忠,廖化共稱為蜀漢三老將。
  《三國誌》等史書的記載並不多,《三國演義》則對廖化作了較多的發揮。從《三國演義》對廖化事跡的描述隨關羽北伐時的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失荊州走麥城時的奮不顧身、單騎突圍;面對劉封見死不救時的叩頭出血、大慟告求;上方谷單騎追司馬懿時的威風凜凜、勇猛直前;輔姜維九伐中原時的盡忠竭力、勤勤懇懇,可看出羅貫中對廖化本人的描寫。廖化並不具備顯赫的才能,也不見其卓絕的功績,但為蜀漢的事業付出了終生心血,體現了其忠貞不渝的可貴的品格。
  廖化是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廖化最初為關羽主簿,兵敗被吳國俘虜,但用計逃回,隨劉備伐吳。後任廣武督、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活動,晚年因功升至右車騎將軍,隨姜維防禦魏將鄧艾、鍾會伐蜀。蜀國滅亡後,廖化被徙往洛陽,於半道病逝,享年九十五歲左右。
  《三國演義》中的廖化他對關羽、對劉備的感情發自內心,情真意切;並不似魏延般只是出於被諸葛亮震服,這樣的情義是古代亂世難得的。忠誠、不依仗功名,典型的上馬安邦下馬治國之才,雖三國演義中對其才能有所壓制,但仍能看的出他的閃光。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歷史上的廖化作先鋒和後世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在蜀國亡國的前夕,就因為後主劉禪把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派上戰場,能說明蜀國沒有什麼人材嗎?看來這個俗語有點不妥。從廖化的年齡看,這還有點老驥伏櫪的味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將廉頗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鋒和蜀中無大將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至於後世者常常以此來指責諸葛亮,看來是有點搞錯方向了。如果說是因為廖化無能的話,從史料看,廖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過沒有姜維、夏侯霸那麼出名;如果說是指廖化七十多歲還要被指派上陣殺敵,那和諸葛亮也沒什麼關係,這是劉禪的決定,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死了29年了,而且這時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卻並非無能;如果說這是由於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培養不夠,造成後來老廖化作先鋒的話,更是有點牽強,又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滅亡了,中間還隔著蔣琬、費禕等幾代領導集體,單純把責任都推到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此來看,像廖化這樣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就算到了七十歲劉禪還會用他去作先鋒,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準還是這個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的呢。廖化作先鋒只是個案,不用聯想的太多。
  廖化第一次出場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故事,在歷史上確有記載。《三國誌‧關羽傳》中有明確記載:「及(關)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關羽走後,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張派兵追擊,但被曹操拒絕。曹操當時說:「每個人的志向都不一樣,各為其主,就不要難為關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棄了追殺關羽的打算,關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劉備身邊,中途沒有遇到絲毫的困難。囉嗦了這麼多關羽的事情,一個是因為廖化就出場在這個時機,而另一個就是因為若干年後,廖化有了和關羽同樣的俠義與膽色並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難重重,是遠在關羽之上的。
  還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比較妥當。關羽正在意氣風發之中,拜書告辭,封金掛印,大度的曹操以黃金錦袍相贈,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可是一回頭,居然不見了劉備的兩個老婆!對劉備來說,老婆丟了應該沒有任何感覺,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這話就是打他劉皇叔那裡流傳下來的啊。所以呢,丟了兩件衣服呢,自然不會影響手腳跟腦袋的感情的啦。可是關羽是個死心眼,我估計是因為關羽秉燭那段,如果缺乏劉夫人的證詞,劉備也許不情願去做無罪的推定。當然啦,這猜測是我猜測的啦,聖人能成其為聖人,自然在輿論上是一定會保持先進性地。
  關羽找不到劉太太,自然是著急啊。重要的證人沒了,我想換了誰都會著急。正在這時候,有人雪中送炭來了。這人便是廖化。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嫂子找回來了,關羽自然高興,可是廖化接著就提出來要跟著關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關羽居然一口回絕了廖化。其實換了我也一樣會回絕的。誰當差出了差錯也不樂意把清楚中間過場的人長期留在身邊啊,劉備一定會問啊:這人你怎麼認識的?關羽如果不樂意說謊就只好說啦:這人是幫我送回嫂子的。廖化跟著同去的夢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場結束。廖化第二次出場就到了第60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諸葛亮剛把人周瑜氣死,借了荊州就沒打算還的劉備剛拐了孫權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時,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劉備也不例外,龐統來了就沒好好接待人家。龐統是誰啊,鳳雛先生啊,跟那個在茅草屋裡讓人三顧的臥龍先生是南慕容北喬峰並稱滴,人家都說啦,這兩人你得了一個就可以定天下。劉備同時擁有倆,卻也最後只是偏安一隅。
  龐統好不容易才進入決策層,自然要有所建樹,於是便提出來要西進四川,奠定劉皇叔萬世的基業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劉備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龐統這個高參,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隨。當然,也許這正是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我們的劉皇叔西進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它奠定了劉皇叔領導西蜀人民繼續革命的堅實基礎,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廖化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這一次乾脆就是個龍套角色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
  廖化這一次眼藥上的及時。劉備正在用人之際,廖化居然來投,而且這一次很幸運,直接見到了最高統帥,所以能夠留了下來。可惜,功虧一簣,誰知道為什麼居然還是最終留在了關羽的身旁以拒曹操!廖化福壽延年,現在只是開局好罷了。龐統死了,參謀長這次自然要親自出馬了。於是廖化終於有了可以露臉的機會。孔明遂與了印綬,令文官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將糜芳、廖化、關平、周倉,一班兒輔佐雲長,同守荊州。一面親自統兵入川。諸葛亮帶著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荊州的將領是糜芳、廖化、關平、周倉。糜芳不用說了,那是劉皇叔的小舅子,關平、周倉呢,則是關羽的私人黨羽,簡直可以這樣說,任憑有天大的功勞,估計也輪不上人微言輕的廖化吧。可憐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機會也只能是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劉皇叔成功蕩平四川,論功行賞之際,居然沒有忘記了這個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諸葛亮為軍師,關雲長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將軍、西鄉侯,趙雲為鎮遠將軍,黃忠為征西將軍,魏延為揚武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孫乾、簡雍、糜竺、糜芳、劉封、吳班、關平、周倉、廖化、馬良、馬謖、蔣琬、伊籍,及舊日荊襄一班文武官員,盡皆升賞。是騾子是馬,只有到了戰場上才能見分曉。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層路線有關係,反正是廖化從此開始頻頻亮相了。關羽本意還想繼續把廖化當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陽的時候,讓糜芳做先鋒,結果卻不曾出師就失火燒燬許多糧食和兵器,只好換成廖化當先鋒。
  廖化當先鋒關羽仍不放心,他讓關平作了副將。幸好廖化行事縝密,果然不負關羽所命,幫助關羽攻下了襄陽。然而,人有旦夕禍福,正如關羽,也難免有走背運的時候,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危難之際見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動請纓去上庸求救,忠肝義膽,蒼天可鑒。關公即修書付廖化藏於身畔。飽食上馬,開門出城。正遇吳將丁奉截往。被關平奮力衝殺,丁奉敗走,廖化乘勢殺出重圍。投上庸去了。關平入城,堅守不出。劉封、孟達卻不伸援手,讓人齒冷之餘,不禁為廖化所為而擊節讚歎。且說劉封、孟達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眾歸降,因此漢中王加劉封為副將軍,與孟達同守上庸。當日探知關公兵敗,二人正議間,忽報廖化至。
  劉封令請人問之。廖化曰:「關公兵敗,現困於麥城,被圍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圍而出,來此求救。望二將軍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遲延,公必陷矣。」劉封曰:「將軍且歇,容某計議。」廖化乃至館驛安歇,專候發兵。劉封謂孟達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孟達曰:「東吳兵精將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止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屯於摩陂量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劉封曰:「吾亦知之。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而不救乎?」孟達笑曰:「將軍以關公為叔,恐關公未必以將軍為侄也。某聞漢中王初嗣將軍之時,關公即不悅。後漢中王登位之後,欲立後嗣,問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遠置將軍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此事人人知之,將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沾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劉封曰:「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孟達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劉封從其言。次日,請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廖化大驚,以頭叩地曰:「若如此,則關公休矣!」孟達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車薪之火乎?將軍速回,靜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慟告求,劉封、孟達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諧,尋思須告漢中王求救,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
  廖化再次出場的時候已經到了第91回,那時候劉備已經為人民革命事業奮鬥完了終生,在白帝留下了遺囑,說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輩尚需努力。」留了個劉禪給諸葛亮,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為力量,開始北伐。這時候的廖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時候失卻了成功的機會,那麼以後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諸葛總理列出了首發陣容,廖化又一次橫空出世,傲視群雄:「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
  這一次,廖化已經是將軍了。六出祁山,總理大臣的智謀遠慮不勞細說,反正同樣的事情,在漢武帝那裡就叫窮兵黷武,到宋徽宗他兒子那裡就叫還我河山了,到劉後主這裡呢,只怕跟司馬懿輔佐的魏主是一樣的感受,反正總理要做的事情,能說不嗎?六次北伐,蜀國的國力一點點衰減,而廖化的功勞也在一點點地增長,同輩甚至晚輩一個個死去,廖化終於有了可以璀璨的機會。事有湊巧,第六次北伐的時候,廖化居然有機會和司馬懿親自對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廖化首發其沖,一頂花槍,直逼司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處大穴,眼看司馬懿躲無可躲,那廝卻輕輕一個轉身,讓廖化只刺中了頭盔。雖然司馬懿留得了性命,但終究還是讓廖化取得了自己的頭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還是取得了頭功。聰明人總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際自然應該退役或者去尋找更好的去處,更何況我們這位已經足夠證明自己的年過花甲的廖化將軍呢?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廉頗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頃之三遺矢矣,退休實在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廖化居然選擇了重披戰袍,先進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然而,這一次出征卻給廖化留下了永遠的口實:「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傑地靈,居然讓一個古稀老人來做先鋒跟隨姜維二次革命,可見西蜀年輕一代的匱乏。然後蜀漢亡了。廖化憂憤而死。捎帶說一句,他死時已是車騎將軍,車騎將軍,跟那個霍去病的驃騎將軍是屬於同一個級別的。在他死去的時刻,阿斗正在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在《三國誌‧宗預傳》中有這麼一段話:時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宗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以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這裡是說,宗預和廖化來找到諸葛瞻,說我們兩個已經年過七十了... ...(後略)這是發生在景耀年間的事情,而諸葛瞻攝政後沒多久蜀漢就滅亡了,廖化是蜀亡那年去世的,所以他的年齡應該在70並不是90。正史上說廖化初為黃巾賊。黃巾起義是開始於184年,最後結束是204年張燕的黑山黃巾投降曹操,前後經歷20餘年。三國戰亂時期平民參戰的年齡下限一般在14歲左右。也就是說,即使廖化是在204年張燕投降那年剛剛跟著張燕參加了黑山黃巾起義,那最晚也得在191年出生,這樣算來廖化去世時的年齡下限為74歲。當然這種可能性較小,因為如果廖化跟著張燕投降曹操的話,更大的可能是和張燕一起鎮守北疆,改投劉備的機會不大。廖化參加的更有可能是張角兄弟的黃巾大起義,這樣算來的話,廖化出生年份應該在170年左右,去世時90多歲的推論還是可信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蜀漢後期大將、右車騎將軍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