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野柳地質公園的未來 「目的型」觀光景點

lexandra 2010-9-29 11:58

野柳地質公園的未來 「目的型」觀光景點

如果問起上一次拜訪野柳是什麼時候?許多人的答案恐怕還停留在國小或是國中的遠足;如果再問起對於野柳的印象?絕大部分的人也只知道玉頸漸瘦的女王頭。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如今的野柳地質公園,不僅每年吸引許多日韓遊客前往,開放大陸觀光之後,更成為大陸旅行團來台灣必訪的景點,如今的野柳地質公園正從原本「路過型」的景點轉變為「目的型」的觀光重點。


目的型景點,必須具有吸引遊客專程前來,並且願意定點停留的觀光特色,野柳地質公園的特殊地貌,雖然十分具備觀光價值,然而要讓野柳的特色深度化與多元化,除了硬體設施的更新,更必須加強軟體建設,藉由研究、教育、解說與導覽讓遊客到此一遊之後,帶回去的不僅僅是照片,而還要有知識上與情感上的收穫。


在知識上的軟體建設,野柳地質公園委外OT之後,經營團隊便致力於建立軟體資源,目的便是將地質公園的定位,從拍照觀光景點逐漸轉變為具有教育功能的機構。透過與台大、成大、文化大學等多個研究教育機構合作,經營團隊逐步的針對野柳地區的地質、植物多樣性、鳥類與海洋生資源進行研究與整理,研究結果不僅在學術領域發表,更經過美化與簡化,製作成包含中(繁簡)、英、日、韓四國語言的解說手冊,提供遊客拿取,除此之外,解說團隊也投注相當心力於解說志工訓練,並在公園內設立詳細的硬體解說。


在情感上的軟體建設,地質公園的經營團隊意識到,要讓野柳成為目的型的景點,並不能僅是獨善其身,而是必須與野柳當地的人文資源同步提升。野柳地質公園近年來致力於野柳漁村文化的保留與推廣,除了將野柳地區特有的宗教儀式,每年元宵節野柳保安宮所舉辦的「淨港」納入園內的參訪行程,也致力於吸收與推廣逐漸失傳的諸多漁村技藝,例如在地質公園每年舉辦的夏令營中,便內化了當地的編草鞋技藝,學員不僅可以DIY編織草鞋,還能穿著自己編織的草鞋,前往潮間帶進行生態觀察。


透過自然與人文、知識與情感的結合,遊客在地質公園學習與參觀之虞,同時也對野柳的漁村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在理解與參與的過程中,與野柳建立的感情羈絆,將成為日後重返的重要動機,這也是地質公園要成為「目的型」觀光景點所需具備的首要吸引力。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野柳地質公園的未來 「目的型」觀光景點